几年来,公司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创新奖”、“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全国厂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公司党委被评为全国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
回顾公司发展历程,广大干部职工坚定引领行业发展、争做行业排头兵的信心和决心,坚持跨越式、超常规、大手笔的工作思路,实现了由规划年产**向建设**的转变,由单一的煤炭生产向以煤为主,煤、电、煤化工、建材等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循环经济格局转变,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的转变。煤炭产量、商品煤外运量、总产值等多项指标连续多年大幅跃升,煤炭生产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为国民经济和集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公司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历史的积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历史的积累。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重新审视,用国际国内先进企业来对标分析,我们深感公司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认真梳理,主要表现为“十二个不匹配”:
1、资源储量与产能之间的不匹配
作为资源性企业,资源储量决定了企业发展的规模。公司目前取得采矿权的资源为**亿吨,取得探矿权的资源**亿吨。矿界内分布有众多的地方煤矿,资源破坏严重,整装资源不足,**煤田又存在开采困难等不可预测的因素。矿区规划在**矿达产后产量超过**吨,资源储备不足、特别是适合大型机械化开采的优质资源不足,已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加快整合力度,尽可能增加资源储量,是公司发展的当务之急。
2、资源赋存条件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
公司煤属于动力用煤,品种结构单一,同时具有高灰、高挥发份、中高硫份、低热值的“三高一低”特点。由于地质条件的变化和露天开采的特殊性,近年来有大量的风氧化煤,给煤炭洗选和配煤带来困难,与主要煤炭企业相比,煤种和售价不具备优势。在市场需求不旺和国家环保政策日趋严格的情况下,用煤企业对煤质特别是高硫煤的要求更加苛刻,公司大量的洗中煤、煤泥和风氧化煤面临来自销售方面的巨大压力。
3、人力资源配置与企业持续发展需求的不匹配
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由于长期以来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及时补充,没有形成阶梯形人才结构,加之一大批熟练技术工人集中进入了退休期,面临专业人才和技工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不仅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而且无法从根本上保障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建设。人才队伍结构失衡。人才引进政策和措施不够完善,高素质专业人才明显不足,高端人才比例相对较低,人才分布不合理。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相关待遇没有跟上,技术人员普遍向管理层面发展,造成专业技术人才失衡。企业因缺乏高新人才导致发展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偏弱,不能有效转化先进科研成果,不利于企业持续发展。薪酬结构不尽合理。未能充分、全面、科学地体现按劳分配的要求。
4、现行管理体制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要求的不匹配
目前公司存在经营实体层位交错、法律关系复杂等问题。在公司和二级单位之间,存在多层次法人实体,层属关系不清,法律关系复杂,公司多级法人的存在与法人治理结构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些情况造成管理层次过多过乱,法律关系盘根错节,十分不利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健康有序运行。
5、现行组织结构、管理体系与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不匹配
职能管理弱化。部分职能管理缺失,有关业务得不到有效管控。生产技术管理缺失,未能进行统一的指导协调和监管;生产调度指挥职能弱化,没有建立高效的调度指挥系统;机电管理职能弱化,设备帐卡物不符,无法实现统一管理和高效调配;安全监督与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界限模糊,安全派驻监督职能弱化。管理边界不清。部分机构设置不合理,单位之间业务专业化管理边界划分不科学,各单位职能和责任尚未完全明晰,造成了管理的死角和漏洞。管理流程不顺。管理流程设置不够科学,运行不畅。许多工作涉及的部门、环节很多,真正要解决问题却不知找谁,看起来大家都在管事,但真正负责的很少。每一个项目都涉及几十个环节,缺乏规范清晰高效的责任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