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把工作延伸在监督保障上。主要通过政策引导、民主管理等形式发挥政治监督保障作用,对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解决,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尽快成为管理型、科技型、经营型、知识型的复合组织。一方面,努力约束合作经济组织做到“五不”,即:不搞强迫命令,不违背大多数社员的意愿,不人为的降低社员收益,不随意向农户摊派费用,不违反与农户签订的有关协议。另一方面,通过选那些有“政治修养、商业头脑,菩萨心肠”的人担任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负责人,积极搞好“市场经济”、“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达到一专多能。同时,制定出台相关的奖励办法,在各方面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给予政策倾斜,以此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的途径
我们在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融入能力的实践中,进行了思路创新、模式创新、载体创新的有益尝试,走出了一条互动、统筹、协调之路。目前,在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有468个党组织实现了有效融入,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总数的54%,其中党员会员5450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25%。
1、支部领办直接融入。农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由支部牵头把党员、专业大户和部分群众组织起来,依据产业优势,创办、领办合作经济组织。支部主要成员按合作经济组织章程经选举担任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职务,党支部领导在合作经济组织中交叉任职,使党的组织直接融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如桦南县金沙乡红丰村的农机股份联合体、富锦市大榆树镇太平村党支部牵头成立的大蒜协会等,都是支部领办、支部书记兼任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直接融入的。实践证明,这种合作组织形式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在发展的初期,其效果更加明显。
2、建立组织自然融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多是由专业大户、农村“能人”和基地农户自发创建的,在这些合作经济组织中,也有部分党员参与其中。在实施有效融入中,对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大、党员人数多、条件成熟的可直接在内部设立党支部,对党员人数少、不具备成立支部的设立党小组,形成支部、党小组加合作经济组织的新模式,使党组织自然融入到合作经济组织之中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郊区沿江乡建立的泡子沿村白菜协会党支部,桦南县大八浪乡双鸭子村的瓜菜合作社党支部等都是在原合作经济组织中建立的。
3、创新载体稳步融入。通过“四培养工程”、“党员旗帜工程”、“十百千富民工程”和“百村升级工程”等党建载体,积累了融入资本,扩张了融入潜能。同江市街津口乡卫明村农民党员于立民,在“四培养工程”活动中,主动申报了致富带头人到村干部培养对象,积极带领4户贫困户发展水产养殖致富,建成集养鱼、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致富联合体。在他的帮助下,村贫困户杨日山、荣玉祥两人分别养鱼30亩,年收入达4万元,实现了脱贫致富。
4、外派内育渐进融入。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没有党员,或一时难以产生党组织负责人的,一方面由乡村党组织委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负责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在指导协调的同时,研究和制定合作经济组织的党员发展规划,逐步选优配强党组织负责人,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始终与基层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也使党组织的融入更加科学合理。郊区沿江乡黑通村的粘玉米种植加工协会,在发展之初,协会中无一名党员,乡党委下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积极帮助协会尽快扩大规模的同时,发展了蔡柏年等三名党员,并建立了以蔡柏年为负责人的党小组,今年协会新建了3000平方米的冷藏库,与会员签订单2000多亩,带动农户300多户。
5、临时定责跟踪融入。对党员流动分散,人员成份复杂的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消除空白点,扩大覆盖面,增强有效性”的主要目标,其党组织设置采取建立临时党组织定责跟踪融入模式。即对正式党员不足3人,活动时间、地点比较固定,人员相对稳定的,建立临时党组织;对党员流动分散的,可依据实际情况,在明确责任的前提下,设立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桦南县孟家岗镇先进村党支部依据本村农机股份联合体党员外出务工时间较长、相对集中,己形成特殊群体的实际,建立了流动党组织。这些党员每年春季组织24户农户33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带100多劳务人员到安徽、河南追季节跨省作业,党小组负责联系业务、组织作业、机械维修、人员管理,既解决了党员游离于组织之外、教育管理不到位问题,也有力推动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有盼头,用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广大党员及群众吸引到党组织周围,使农民坚定加入合作组织的信心。三是增强带领群众共同发展的意识。基层党组织在倡导组建合作经济组织过程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主动选择群众易于接受的项目,带头兴办示范基地、示范园区,让群众学有榜样,干有奔头,赶有目标,破除“等靠要”、“小富即安”的思想,增强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