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2)
2010-06-18 13:29
四面山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景区小康社会的重点,笔者认为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按照“三步”走。一是实现“川有九塞天堂,渝有四面风光”的目标,景区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初见成效,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景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0%;二是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的山区度假地”的目标,四面山成为江津市南部生态经济区龙头,景区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景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40%,初步建成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三是实现“把四面山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也就是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目标,以旅游为主的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景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跟上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景区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大幅度提高。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长远的努力,实现景区小康社会。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到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坚持以景区农民为本,从景区四个村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体现农村的特色,保留农村的历史文脉,保持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坚持不推山、不砍树、不填塘,做到人与自然和谐。既展现景区农村的山水田园风光,又彰显景区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又适应景区农民生活要求。这和四面山过去提的“生命山、生态山、文明山、文化山”是一脉相承的。从四个村的实际来看,林海村要率先行动,燕子村可以稍稍滞后一点。通过努力,林海村要建成四面山东部景区内的新农村,洪洞村要建设成西部极品景区内的新农村,头道村要建成四面山景区的中心服务区,燕子村要建成四面山景区的后勤基地。
三、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有坚实的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提出,为从根本上解决让党中央国务院深感“头痛”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对以旅游作为支柱产业的四面山而言,发展旅游是破除“三农”“瓶颈”的抓手和切入点,换言之,四面山只有通过发展旅游,才能实现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大目标。
探索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四面山的旅游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从江津走向重庆、从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旅游业速猛壮大,“三个”效益同步发展。特别是2005年江津市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提出建设“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把建设“以四面山为龙头的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作为建设“两地一中心”战略的重要内容,把“旅游兴市”作为与“工业强市、农业稳市、商贸活市、和谐江津”共同作为促进江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把加大以四面山、中山古镇为主的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作为近期旅游开发的重点以来,四面山旅游业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速发展时期。面对新时期、新目标、新任务,四面山旅游不负众望,取得了新成绩:景区被纳入重庆十大旅游精品线近期开发的五条线之一,被科学定位为“千瀑千姿、赤壁丹峡、先巴文化、原始森林”,全市形成“人人都是四面山旅游形象,处处都是四面山旅游环境”的氛围,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加盟四面山旅游业并投资近7000万元改善景区基础实施,全年共接待游客21.56万人次,同比增长13.9%,旅游综合收入9269万元,同比增长12.3%。旅游业完全成为四面山的支柱产业。
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对于四面山发展旅游、解决景区“三农问题”,加快实现“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目标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四面山过去通过旅游发展取得的“三个文明”,为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判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通过发展旅游来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四面山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建设有景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