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回溯历史,王朝更迭,纵观各国,政党进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然而,“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吸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容是具体的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又是一个具体的要求,体现在每一项实际工作中。怎么做?关键是看我们的干部有没有纠正的决心;有没有忧患意识;有没有爱国爱人民爱家乡的事业之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中央提出,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是就长远和全局而言的,也是对当前具体工作而言的。只有具体,才能深刻领会;只有具体,才能贯彻落实。在执政能力建设这个时代命题前面,党员干部都必须以实际行动交出自己的答卷。
一看拍板、决策的“准确度”。看一看在自己执政这几年,出台了哪些政策,决定了哪些大事,下发了哪些文件,其中有多少得到了群众的响应和拥护,有多少遇到困难和阻力。那些遇到抵触和迟迟都不能落实的部分,可能就是自己的差距。
二看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度”。不是自己和自己比,而是和那些与自己基础、条件和资源都差不多的地方比。不是拿先进典型比、拿闪光的地方比,而是拿综合实力比、拿社会平均数比、拿落后群体比。以整体比整体,以全局比全局。
三看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一个可以参考的指标,就是看群众上访的“升降率”。每天门口都围着一大群上访的人,能说这里的群众“很满意”?
四看社会治安的“稳定度”。有些地方,连续发生重大案件,而当地的领导却总是从别人身上去找原因。其实多数案件的发生,大都是社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导致矛盾逐步激化。作为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的能力。
五看干部行为的“合法度”。有三个数字,我们必须关注。一是每年出现多少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案件;二是每年查处多少腐败案件;三是每年有多少群众举报执法部门“三乱”案件。这三个数字,关系着各级干部的公务行为和个人行为是否合法。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都取决于各级干部的工作能力。只有让每个党员干部都围绕上述五个“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同时,在工作作风上变“文来文往”为“人来人往”、在任务面前变“推来推去”为“抢来抢去”、在领导方式上变“指手画脚”为“动手动脚”、在困难面前变“怕前怕后”为“争先恐后”,才能顺利完成党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提高执政能力的路径是清晰的
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阵风,也不是搞运动,需要从执政的理念、资源、方略等各方面进行全面研讨。在本人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提高执政能力,尤其要做到五个“必须”。
第一,提高执政能力,必须把握发展第一要务。
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就是提高推进发展的能力,筑牢党的执政根基。只有不断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里最重要的,一是要学会抓大事。所谓大事,就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比如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在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方面,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深化改革、体制创新方面,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等。二是要强调抓落实。要牢记“执政为民”的根本目的,选准选对经济发展的路子,从完善制度、强化机制入手,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真正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成效。从而使执政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使政府威信在发展中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