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爆炸”最初作为一个松散的整体而存在,并非因为它的成员之间富有某种专属权力,也并非因为他们在美学和政治观点上具有某种一致。当年的亲历者智利作家何塞·多诺索认为,他们那代人缺乏自己文学上的父辈,这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他们。在政治压迫和生活贫瘠的双重压力之下的年轻作家们,遭受着“孤儿境遇”,在他们身上形成了一种空白,使他们拒绝前一代小说家强加的东西,但也急需补充养分。多诺索在《文学“爆炸”亲历记》中说:“我很有把握地认为,我们这一代的小说家差不多一味向外看,不仅朝西班牙语美洲之外看,而且也越过同一种语言,朝美国、朝撒克逊语言国家、朝法国、朝意大利看,去寻找养分,开放自己,让自己传染各种从外部来的‘不纯粹’的东西;宇宙主义的,时髦的,外国化的,在当时人们单纯眼光中,新小说家采取的是离经叛道的做法。”
于是,在那些最大程度代表拉美现实主义的著作中,我们发现了卡夫卡、萨特、福克纳的影子。但是令我们真正感到震撼的是,我们在读拉美文学的时候,却从来没有觉得他们在模仿某个人。他们逐渐成熟的文学中,在吸收与继承之间找到了那个恰如其分的平衡点。略萨曾经如此定义作家:一个为自己驱魔的人。马尔克斯也曾无数次提及福克纳教会了他写作,因为福克纳所描绘的世界和他描述的相似之处如此之多。但是他更加强调,他的目的绝不仅仅是模仿福克纳,“而是去避免他那种已经左右了我的影响”。
《百年孤独》的写法树立了一个标杆,成就了一批中国作家的写作模式。但是如果现在新一代的小说家还要如此写作就显得非常愚蠢。实际上,虽然拉美文学中有两位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其他作家的才情根本不输他们,他们每个人都代表文学不同的面向。比如萨瓦托早年的小说《隧道》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不同于拉美特质的东西,他尝试了超现实、新小说、侦探小说等等元素,让我们意识到后马尔克斯时代的反叛中同样有需要继承的东西。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总结,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后拉美文学时代,一个后马尔克斯时代,一个后《百年孤独》时代,真正应该学习的应该是摆脱马尔克斯的魔咒,尽管《百年孤独》的伟大地位无可动摇。如果你以为拉美作家只有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家那就大错特错了,也许马尔克斯、略萨和他们的“文学爆炸”中的盟友的神话般的超然地位无可代替,但是并不意味着新一代的拉美作家会陷入“影响的焦虑”,他们会如同他们的前辈一样,在继承与叛逆,模仿与超越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出的声音。
(有删改)
5.请分别概括拉美“文学爆炸”的特点和存在的原因。
答: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要点的筛选提炼能力。题干已经明确了思考的方向“文学爆炸”“特点”和“存在的原因”。信息要点集中在第一、二段,第一段中已经有明确的语句“促成了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前文的“魔幻现实主义”,这是存在原因之一。第二段中是边论述其特点边分析原因。
答案:特点:一个松散的整体,其成员的创作思想和风格并非一致;一起向外看;离经叛道。原因:缺乏文学的父辈,从而拒绝前一代小说家强加的东西,并向外学习;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
6.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子?
答: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画线句是一个运用修辞的特殊句,还原“魔鬼”的本义,再结合上文“如此”,即可正确理解本句含意。
答案:(1)所谓“魔鬼”是指作家对他人的过度模仿(或一味依赖他人、过分依赖他人、过度受他人的影响等);(2)作家必须自觉摆脱这一困境;(3)在吸收与继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7.根据作者的观点,在“后马尔克斯时代”应如何认识拉美作家的写作?
答:
解析:此题考查作者观点态度的概括分析能力。作者对拉美作家的写作的观点集中在最后一段。全段六句话,透露出五种观点,五、六句透露出作家“找到适合自己发出的声音”的观点。其他基本是一句话一个观点:通过评判《百年孤独》,已经流露出作者认为写作不应以马尔克斯的经典为唯一写作模式的观点;通过“诺贝尔奖”的材料引出了“要认识到拉美作家的才情和风格是多样的”的观点;以“萨瓦托早年的小说《隧道》”的事例,透露出了“反叛中同样有需要继承的东西”的观点。
答案:不应以马尔克斯的经典为唯一写作模式;要认识到拉美作家的才情和风格是多样的;拉美作家勇于向外看,吸收多种养分;反叛中要继承;找到适合自己发出的声音。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8~10题。
城市口号与城市文化
“两个胖胖欢迎您”“一座叫春的城市”“××,精彩每一天”“没到过××,不了解中国”……如今,往往是一个城市刚推出一个城市口号,立刻就被网民批判得体无完肤。
网民对城市口号的反感和嘲讽,虽多出于直觉,但不能不说这直觉是准确的。近日有关城市发展的调查显示,有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为一举成名打出雷人口号的城市更是不计其数。很显然,一个城市要想变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喊两句惊人口号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个城市都想建国际大都市,无异于痴人说梦,只能表明当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发户心态。算算美国如今有多少个城市能称得上国际大都市,就能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城市和文化的关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历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们独特而鲜明的文化形象。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那里的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盛唐长安,人们会想起那里开放而包容的文化气象;说起明清的苏杭,人们会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与隐逸文化气质。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鲜明的文化个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独特的文化记忆。一个简单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样的城市名头,是历史积淀下的,而不是当政者策划的,它代表了大多数民众对于该城市文化特色的认同。
分析那些著名城市的文化形态,我们会发现除了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饮食的不同外,更为深层的还是城市所奉行的文化价值观的不同,这些文化价值观有的源于文化传统,有的源于宗教文化。比如伊朗首都德黑兰城市风貌展示的是伊斯兰教的宗教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与欧洲信奉基督教的一些城市,无论在物质文化或制度文化层面,都会有巨大差异。再如雅典,之所以当年能成为名城,是因为它充分承认了个人在城邦中的价值。伯里克利有个语录:“要自由才能有幸福,要勇敢才能有自由。”也就是说,雅典的存在,是通过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实现完成的。当个人在为自己的目标努力时,也在实现城市自身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市民与城市实现了文化和记忆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