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举一反三
2.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 孔子的教育,不只注重言教,更注重身教,用切实的行动来教导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行动中悟出大道,这种教学原则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的思维。
解析: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需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
【译文】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的人,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传述什么呢?”孔子说:“上天说了什么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上天说了什么呢?”
考点探究
考纲规定必须熟读成诵的十篇:
一 为政以德
整体感知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 1.重教化,轻刑罚。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在满足百姓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加强教化。在礼、刑问题上,孔子主张礼教是根本,不得已而用刑,必须慎用。他认为宽猛相济,政事才会谐和。宽猛结合,就是文武两手并用,德治与刑治都要。
2.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义”者,宜也,就是役使老百姓不要过分,要适宜。孔子看到了当时两极分化、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认为这是造成社会不安、国家颠覆的基本因素,因而提出平均主义的经济主张。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3.为政需正己。孔子认为要治国正人,必先正已,正已才能正人。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孔子主张统治者一定要是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的“君子”,这样,为政者起表率作用,自然就会政通民和,国家得治。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一定的道德水平要求。 4.举贤才。与孔子的德治思想相联系,他认为国君要治理天下,就必须举贤任能,发现和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关于贤才的标准,孔子认为应该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 》)。就是要有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要依据“仁”的精神拥有高尚的品德,还要能善于运用业务知识和技能。简言之,贤才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的人。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标准。
自主探究 1. 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治理国家?
答: ①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治理国家仅靠政令刑罚,民众是不会心悦诚服的,只有以道德去教化、引导民众,并把礼作为民众的行为规范,才能使民众自觉从善。 ②必须重民、爱民、富民,省刑罚,薄税敛,以争取民心。 ③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已,修己安百姓。 ④举贤才。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2.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答:孔子认为:“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修养达到了一个君子的要求,他才能够为国家做事,也才能做成事。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小人必然会被感化。“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所以孔子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作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3. 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答: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赋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4.如何理解“均无贫” ? 答:“均无贫”按朱熹的解释是“各得其分”的意思,即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这是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是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5.讨论:对于孔子的“德政”,你站在现代的立场如何看待?学生甲: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学生乙:德政是一种理想化的管理方式,现实生命力不大。学生丙:德政是一种理想,基于人性本善,基于物质均匀。
二 克已复礼
整体感知
1.孔子“礼”与“仁”的关系
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且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来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它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戴永明先生在《先秦儒学要略》一书中,对“礼”和“仁”作了这样的阐述:“孔子明确把礼区分为仪式和本质两个层次。礼必须通过仪式来具体化,但仪式本身不是目的;礼的本质是仁,礼仪形式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仁的追求。‘克己复礼为仁’,既为礼确立了内在的精神依据,又为仁找到了外在的制约尺度,那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说,仁与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内在根据,只有仁发于心,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也只有依礼而行,才能最终成就仁。前一个仁指的是人之为人本诸自然、根之于心的真性情,而后一个仁则指的是经由礼的规范之后,在社会生活中实现了的完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