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礼相辅相成的关系,可以这样来比喻:根之于心的性情之仁犹如一块璞玉,虽然蕴含着上好的玉质,但未经雕琢之前,它还不能说是纯美纯善的艺术品。它不仅质朴无文,混沌未开,而且还混合着其他杂质,甚至藏污纳垢。一块玉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剔去杂质,尽现文理,成为赏心悦到的艺术珍品。同样,根之于心的仁要从潜在的德性之真发展为现实的人格之美,也必须经过一番刻磨雕琢的功夫,只不过刻磨雕琢的工具不是刻刀,而是礼。
2.孔子“孝”与“仁”的关系
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做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又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
孔子思想追求安稳、和谐,于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而在家庭稳定的维护上,就需要人们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时候以孝道为出发点。只有在保证父母兄长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只有在每个独立的小家庭都稳定的前提下,一个国家的稳定才能够得到保障。只要在家庭中良好地实行孝悌,就可以锻炼人们从政的本领,就可以发挥跟从政一样的政治效果。这样也就可以将他有关“仁”的思想,以“孝”作为基础,以“克己”作为形式发扬,要求人们从行为的各个方面约束自己,从而最终达到“复礼”的目的,实现“仁”的设想。
自主探究 1.本课记载的是孔子有关恢复周礼的主张,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克己、崇古、秩序、道、正名、孝悌、报恩、崇乐尚仁。 2.孔子首先提出“克己复礼为仁”的主张,并提出实践仁德的细目,细目的内容有些?
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孔子要恢复的是什么礼?孔子为什么要提出恢复周礼?
答: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如季氏“八佾舞于庭”;觚不觚),而周 礼鉴于二代,郁郁而文,恢复周礼能起到规范社会的作用。 4. 孔子认为恢复周礼的内涵有哪些?礼的首要条件是什么?
答:恢复周礼的内涵有要正名、要各司其道、要孝悌、要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礼的首要条件是天下有道。
5. 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秩序是什么?
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的最高境界,这实际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6.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 “礼”是“仁”的到的与外在表现。“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 “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7. 宋儒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 答: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 8.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答:克己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己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孔子所说的“克已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已,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9.孔子所提倡的“礼”与五四激烈批判的封建礼教一样吗?
答:孔子所提倡的“礼”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观念和他们共遵循的礼节仪式,是社会公认的合适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封建礼教主要是指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之后的封建统治者加于人民之上的利于稳固统治的日常生活规范,到宋代的程朱理学家更把孔学中的许多规范解释成了“天理”,成为钳制人们思想与行为的枷锁,到了元明清三代更是变本加厉,人们饱受身心折磨,当个体缺乏活力的时候,社会也就缺乏了一种创造力,所以鲁迅先生喊出了“礼教吃人”的痛心之语。
今天我们要分辨中国古代礼教的精华与糟粕。孔子礼教中仁爱、正义、和谐、节制、善美、忠孝、睿智、虚静、自然、诚信等内在精神,对于一个人良好生命精神的形成,一个礼治社会健康的社会风气和优良的文化氛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封建礼教的特定内容(像特权思想、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尊卑观念、亲疏有别、专制主义等教条)使人在这种种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因此我们要以平等思想取代特权思想,以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取代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以人人平等取代尊卑等级,以公德取代亲疏有别的私德,以民主精神取代专制主义。
三 知其不可而为之
整体感知 孔子政治理想在现实中到处碰壁。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沐浴而朝”,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请求出兵讨伐,却没有效果。孔子无可奈何,只得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经知道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但他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被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
有不少隐士,都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接舆是个狂放游侠似的隐士,他积极主动讽谏孔子,却又不屑与孔子对话。长沮、桀溺都是匿迹山林的隐士,性格傲慢、冷漠,有点不近人情,对孔子有较深的成见甚至敌意。“荷蓧丈人”是个清高孤傲而性格较为复杂的隐士,他倚老卖老,给了子路一顿训斥,却又好饭好菜招待他;他不愿结交孔子师徒,却又忘不了人之常情,能济人困危;他漠视君臣伦理,又不失长幼之节。四个隐士共同的一点就是都对孔子师徒极尽奚落和嘲弄。
孔子也深知自己的政治主张(“仁道”)不但遭到了权贵者的反对,而且即使在知识分子中间也屡受非难。他偶尔也有过绝望,但始终没有动摇过,在行动上始终能“知其不可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