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析一下如何写成满分答案:如下——
这表现出他能够做到礼贤下士,对任何人都能够发自内心尊重的品质。(2分,必须
结合原文作答,不要在此用“我认为”,因为还没有提出论点,仅是回答原文问题)我认为,这与一个人格局大小密切相关,只有格局宽广的人,才能够真诚的去敬重每一个人。(2分,论点,注意不能重复上面结合原文回答的话,而是要有意往下深入一层,这里就是由尊重别人深入到内心格局很重要这个论点上去)所谓大格局往往不仅表现为外在的雄壮与豪放,而是更深植在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中,当内心深处真正宽广的时候,人反而能够越发感受到个体生命的渺小与不足,进而真心实意地对待每一个周围的人,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多的力量,这样表现出来的往往正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敬重。(2分,不是反复重复本文论点“格局很重要”,而是就格局的表现方式,外在与内在进行深入分析,这就是所谓的层层深入)本文中的荆罕儒因为杨廷璋是周朝近亲,怀疑他有二心。每次进入府中,随从的人都手持刀剑,想要杀杨廷璋。但杨廷璋却用心中的大格局去对待荆罕儒的小人之心,推诚相待,毫不设防,最终感动了荆罕儒。(3分,例子,一定审好题,看看是要求结合文章例子还是结合现实还是结合读过的作品等)故而,我坚信人只有大格局,才能有大胸怀,也才最终会获得对别人的大包容,我欣赏这种包容一切的大格局。(1分,再一次深入,将格局推到人的胸怀,文段境界有高了一层)
11.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名。(5分)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
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中而不由,哀哉!”
(孟子·离娄章句上)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0.6
命题意图 此类题目易出,需注意这类文段尽量增强难度,最好选择先秦时间段前后的文段。 题目精解
5分“/”为必断处,对2处得1分,9个全对得5分。“//”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对不得分,断错也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两处扣1分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
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12.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
①身既死兮神以灵, .(屈原《国殇》)
②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③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④ ,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⑤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⑥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⑦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 ⑧携来百侣曾游,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7
命题意图 参照2012北京考试说明语文部分对背诵诗歌的要求即可命题,无命题难度,不赘
述。 题目精解
①子魂魄兮为鬼雄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无以至千里 ④登东皋以舒啸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泉香而酒洌 ⑦也无风雨也无晴 ⑧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7分)
满江红 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著名诗人,金亡后终不仕元。②律残无射:秋季九月。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作者首先表达了自己坚守高洁的愿望。他看到凄风苦雨中“此花能保,英英鲜质”,不由得想起了陶渊明和屈原,这里使用了用典的手法。
B.从下阕中“汝身孤特应难立”等句可看出作者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对自己命运的深深忧虑。
C.“堂上客,须空白”等句感叹岁月匆匆,功名未就,对已逝黄金年华无限怀念和遗憾。
D.本诗表现出诗人对国土大量沦陷的痛心和对元人的痛恨。
②词中的“此花”指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 (4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0.7
答案 第一小题选D 第二小题 菊花。作者用雨后荒园的凄凉肃杀来反衬初开菊花的鲜嫩可爱,展现它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神态。(答衬托或“对比”也可。前半部分着力描写菊花的高洁;“到而今”三句写“菊花凋零衰败,与开头它的娇艳形成对比。)
命题意图一般要求古诗文选择题目无需特别难,考生可以借助选项中的正确内容适当理解诗歌,也实际上也是命题人对考生变相给出的福利。注意古诗文中的“反命题”策略很重要,像山水、田园、一般战争(边塞)诗歌尽量少在高考类题目中出现,因为此类诗歌是从小学语文到初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核心所在,大部分学生对此谙熟,实在不具备好的区分度,也
不利于高考指挥棒对学生古诗更高能力的指挥作用。汉语言文学之美,可能正是在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这部分,选诗中有意用典的目的在于希望唤起学生学习和学校教学过程中对民族文化元典的重视,真正让语文回归文气。语文功底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一、实用性;二、文学性,前者在基础知识有很好体现,而文学性则必须在阅读部分体现出来。因此,反命题的意义重大,同样着眼于战争,可能更为深入的考察具体战争时代的题目会更多一些比如南宋金、南宋元、金元、明清、唐吐蕃、西汉匈奴等设定具体历史情境的考察形式会更多。同样着眼于诗人个体情感,可能伤春悲秋、孤寂愁闷要比仕途失意更多。这也是在某种程度上策略性的命题方式。还有一种可资参考的命题方式则是选择一些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常见的诗人、词人,但有意绕开其常见的写诗、作词套路,比如李白,有意在考察中出现山水、思乡之外的李白的诗歌(参见2010年北京、山东考卷,2009年江苏考卷),让李白的象征诗出现在考试中。最后,还可以在诗歌体式上进行反命题,比如北京卷在考试中曾出现过考察《诗经》中诗歌的情况(2007)也曾出现过考察不太常见的叙事诗(2011)等情况,这都是很好的命题思路。 题目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