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实际上意味着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形式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的相互妥协”经过提炼整理成为“作者以为佛教体系中的某些表意形式与傣族多神教表意符号是妥协的”。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油菜花
张承志
那年从川北的剑阁栈道东行,在苍溪的白龙江上,我遇上了被油菜田斑驳点缀的红军渡。于我而言,大巴山是个陌生的新词,面对着它,我心里留着一丝谨慎,只想浅浅地初探。比起大西北,这里的油菜田零散而且破碎,难得看见绵延起伏的大片黄花。直陡陡的断崖坎,巴掌大的三角地,都被四川农户见缝插针地种上了油菜。它们明灭闪烁,从向阳处到背阴坡,从低矮的山脚到高高的山顶,依着几天的节气跌差,次第分批,有条不紊地开放。 在川东北眺望油菜花,感觉多少有一点异样。也许因为突兀地走到了苍溪渡口,我总把这倔犟的花,与悲剧的红四方面军联想一起。他们突然就抛弃了依托,离开了根据地。他们几步就迈进了松潘草地,接着走进了一部长长的悲剧。确切地说,在四川,我为2月的油菜花开感到不可思议。因为远在青海的祁连,花的满开,要等到7月上旬——流落祁连的红军,一定也曾对7月的油菜花季惊奇过,我深信不疑。 世上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也许是青海门源。
那里有一望几十万亩的大面积油菜田,沿着一字并肩的祁连雪山,浩荡的金波一望无际。门源创建了“油菜花节”,日子定在了7月10号。这日子与四川的2月实在差得太远了! 我意识到: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
花期的剧烈跌宕,如世间的峻险无常。从剑阁到松潘,在岩石缝隙,在高高山顶,那一块块鲜黄确实不合时宜。它开在贫瘠的土壤上,它宣布着异端的思想。我忽然想,若是没有油菜花,不仅那些牺牲的红军,包括我们都会觉得太寂寞了。这不起眼的小花,它藏着奇异的隐喻,挑逗人莫名的激动。
谁知是在四川还是在青海?反正,我与这种花结成了某种关系。
这一次到汉中,当又一次看见山上块块涂黄的时候,我心里主要是地理的兴趣:这儿可是南方北方的分界;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
来汉中的目的,是想到城固县去,打听上世纪60年代从阿尔巴尼亚引进的橄榄树的下落。写《幻视的橄榄树》时,一位老专家写信来教给我一个重要知识:秦岭白龙江是气候的分界线。橄榄——那神圣的和平树,它在中国尝试栽种的伟大实践,其最北端就在秦岭的南麓、陌生的城固。
但是没料到,在陕西城固,无论市民农民,提起橄榄树,人人一问三不知。这和把好不容易完成了驯化,并把树种到尺粗的成果砍了个精光的四川广元,恰恰是南北一对。在广元,我们在公园找到了石鼓似的断根;在城固,只看见一个植物园里有橄榄树的广告。
只遗憾没有去城固县林业局。我留了一线念想:受到冷落的橄榄树,一定还悄悄躲在国家的苗圃,怅然望着满山的油菜花。我说不清对油菜花究竟是不满还是理解——正是油菜花,挤走了橄榄树的种植。
急功近利的中国人,等不及橄榄油普及锅台的未来。但是从四川到汉中,在陡峭破碎的坡地上染黄的油菜花,意味着菜子油依然是中国农民的经典食品。橄榄树以及它的神圣背景和传奇的油,进入每年都被油菜花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还需要一些时间和机会。 与其说和一种植物莫名地结了缘分,不如说不自觉地了解一些植物的知识。这是一次小小的学习,但也横跨着宽广的地理。
我喜欢油菜花,不单因为它是最适合中国农民的油料;也因为它点缀了我的长旅,装饰了一路旱渴的风景。即便如此,当我发现它真的沿着纬度,次第接续,一分分攀升一般地开花,成了中国大陆上花期拖延最长、南北种植跨度最宽的一种花——心里真是又惊又喜。 油菜花——它随风散洒,遇土生根,落雨花开,安慰天下。它从南向北,逐省逐县,点缀贫瘠的大地,添补百姓的生活。它虽不鲜艳,也不名贵,但唯有它,与我形影跟随,相伴了一场。
(选材于张承志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作者坚信世上油菜花种植最多的地方是青海门源。
B.“油菜花,你这地理的标志花,我倒要看看你开在几月!”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手法,用第二人称你称呼油菜花,使文章显得更为情真意切。 C.作者对城固百姓对橄榄的陌生感到意外的原因是老专家曾亲自写信告诉他那里正是中国它在中国尝试栽种的橄榄的最北端。 D.从文章中可以推知,作者并不认为在短时间内橄榄油可以替代油菜籽油。 E.作者喜欢油菜花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油菜花让他的旅程充满惊喜
17.结合全文,逐条分析作者认为“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的原因?(5分)
18.联系全文,谈谈作者以“油菜花”作为全文题目的意图。(6分)
19.文中油菜花的形象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
命题思路点拨
预计难度 16题0.8 17题0.35 18题 0.35 19题0.5 19题区分度0.75 答案 16题AE
17题 要点一 油菜花在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时间段开放;
要点二 油菜花的开放总是大面积的,漫山遍野的;
要点三 其他花木无法替代每年都从南到北依次占领的中国的油菜花
18题
要点一 “油菜花”实际上是广大中国土地上最普通的老百姓的象征。(答出象征、隐喻的意思即可)这样写使得文章表达得更为含蓄,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要点二 “油菜花”构成了全文的行文线索,与作者从川北到青海再到汉中的整个旅程
始终相伴。
要点三 全文通过详细描写作者三次与油菜花的相遇以及作者对油菜花是中国地理的标志花的感悟,实际上表达作者与油菜花象征着的中国百姓们的精神联系。
19题 阅读延伸方法见前面文言文阅读延伸,与之相同。
命题意图 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
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北京《合欢树》,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全国二《绵绵土》,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历数这些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0北京《海棠花》;2010全国一《灯火》;2009北京《司马祠》;2009全国一《彩色的荒漠》;2009全国二《岳桦》;2009山东《记住回家的路》;2008北京《碧云寺的秋色》;2008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2008全国二《马樱花》;2008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灯火”、“司马祠”、“荒漠”、“岳桦”、“路”、“碧云寺”、“古道”、“马樱花”,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而他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我无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证在这里铺陈,想说的只是,五六百套卷子看下来,“象征”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本质的表现手法几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抓住本质,一切似乎都明朗起来。象征的好处在本套题目中是以如何理解题目的形式出现的,问法是题目有什么意图,实际上意图就是好处、目的、作用等等表述,都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而已,象征的作用为:一、使得文章表达得更为含蓄,更有艺术感染力;二、象征物构成文章的行文线索;三、通过写了象征物,表现了文章的主旨。这里需要注意,一定不能冒着省事的风险只作答上述纲要,而是结合原文内容,比如象征物在这篇文章中是指什么,表达了什么,都必须说清楚,否则得分仍然会偏低。 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最终达成一定与考题标准化密切相关,考题一旦标准化,题目类型就比如走向趋同化,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做到标准。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省份,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自主命题;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课标,在现代文命题思路上不是呈开放化,反而渐次走向趋同。倘若非要点破其中玄机,只能说,就语文考试学来说,现代文阅读可能设置的题目类型实在也仅此四类——词句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观点评价。我们不妨说得更细致绵密,彻底揭开命题背后的潜规则。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其题目难度依然是0.7左右。这意味着,考生只要在文中将需要解释的词句进行定位,并依据文本提示判断答案是在定位完之后的上文还是下文的两至三个句子就完全可以了。从语文考试学的角度来看,难度控制在0.7上下的题目绝不可能以段落或篇章为单位确定答案,而只能以独立存在的句群为单位。如果想得满分,考生所要做的亦仅仅是将定位完了之后上下文两三句中的关键词(一般就是名词或形容词)找到,并重新使用它们造句。这样的思路对付一般的词句理解题绰绰有余,再次强调一次,因为难度决定答案范围,这是语文考试学中必然的出题规律。反复强调过,这样的题目是考试必出的,无需多引更多省份的卷子。本套题第二道现代文题目是一个内容分析类型,照我的说法,考了二十年,几乎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第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