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内容具体,表述清晰,不超过300字。 解题思路
【审清题意】本题要求对三条河流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进行归纳,并说明我国治理黄河可以从中受到哪些启示。显然,作答该题目应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归纳概括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这三条河流出现的生态危机以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第二步,依据所概括出来的要点,谈谈其对我国治理黄河带来哪些启示。由题干可知,本题作答范围集中在“给定资料3”,为此,只需回到材料3,按部就班地查找、归纳、总结即可。此外,作答要求中有“内容具体,表达清晰”的要求,因此,在严格控制字数的前提下,务必保证要点的全面,答案要具有条理性。 【阅读材料】“给定资料3”分为三段,三段材料分别对应的是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尼罗河这三条河流。考生逐一阅读各段,分别概括出三条河流出现的生态危机及各国政府的治理举措即可。 第一段,介绍的是密西西比河在开发中出现的生态危机及美国政府的应对措施,由原文“水质问题却是影响着密西西比河全流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泥沙淤积是上密西西比河的主要环境问题”、“湿地减少也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各州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三句话可以总结出该河流出现的生态危机有:水质污染严重、泥沙淤积、湿地减少。措施包括:美国政府颁布《清洁水法》,建设多座船闸大坝进行治理,开始全面考虑航运、环境的整体规划。其中,前两个举措是与问题一一对应的,后一项措施主要是从整体上进行综合治理的角度来谈的。第二段,谈的是亚马逊河的问题以及巴西政府的治理措施。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揭示了问题所在:一是森林砍伐过度,二是肥料、农药的使用使得水质生态状况恶劣。对此,巴西政府的措施是出台法律保护森林,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第三段,主要是尼罗河的危机和埃及政府的举措,文中的第三句话说的正是危机,归纳概括为这样几点:排污缺乏治理、
6
2012国考精品班申论模拟试卷答案
水质恶化、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紧随其后,谈的是埃及政府的举措,即埃及政府致力于治污工程建设,如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逐步恢复了尼罗河的生机。
对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后,接下来要分析其对于我国治理黄河提供了哪些启示。美国在开发密西西比河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处理好防洪和扩大航运的关系,导致水质污染、泥沙淤积、湿地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之后才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研究航运与环境的关系,亡羊补牢。由此,我们得来的启示是:在黄河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应全面协调、统筹规划,避免出现以上的危机。从巴西政府治理亚马逊河我们可以得到两条启示:一是从法律入手,即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要健全法律,加强监管,使其得到贯彻执行。二是由森林的砍伐,联想到保护黄河周边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最后一条启示来源于埃及政府,这是一条可以从正面得来的启示,即要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保护环境。
【组织答案】可先陈列出三大河流出现的危机及各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然后再将前面所获得的四条启示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条作答出来,如此方能使答案更加清晰、更具有条理性。
参考答案
密西西比河因过度开发,导致水质污染、泥沙淤积、湿地减少。美国政府颁布《清洁水法》、建设多座船闸大坝进行治理,并开始全面考虑航运、环境的整体规划;亚马逊河周边居民过度砍伐森林,使用肥料、农药,引发水质污染。巴西政府出台法律予以保护,但执行力不强;尼罗河流域的曼扎拉湖排污缺乏治理,导致水质恶化,生物种类减少,环境破坏严重。埃及政府科学规划,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逐步恢复了尼罗河生机。
上述事例对我国治理黄河有如下启示:一是黄河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应全面协调、统筹规划。二是健全法律,加强监管,使其得到贯彻执行。三是在污染严重水域,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水质,保护环境。四是保护黄河周边的森林植被,涵养水源。
三、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手册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20分)
要求: 1.切合主题;
7
2012国考精品班申论模拟试卷答案
2.全面、表述准确,有逻辑性; 3.不超过400字。 解题思路
【审清题意】考生要注意从题干中阅读出这样四个要点:第一,题目已给出答案的内容结构,即“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四部分。第二,考生的答案,来源于材料。第三,只答内容要点,不必展开。第四,作答要点要全面,答案组织要有逻辑性,字数控制在400字以内。
【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是获得答案的根本。考生在明确了作答要求后,就要按照答案结构,回到材料中去分析、提取答案的具体内容。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确定,“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分别对应着黄河的地理特点、黄河文明的孕育、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黄河精神的弘扬。
“黄河之水天上来”,出现在材料1第三段中,主要是指黄河因流经地的地势特点所形成的自然景观。因此,本部分要求考生答出黄河本身具有的自然地理特征。材料1包括黄河的起源、行程、长度、流经区域概况以及“壶口瀑布”的自然景观这些内容。考生以简练的语言总结出要点,即可说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特点。
“黄河与中华文明”,相关内容出现在材料1的第一、二、四段中。主要内容包括:黄河流域涌现出的中华文明、杰出代表人物、历史文化遗产。考生将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概括出来即可解释“黄河与中华文明”的关系。
有关“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内容出现在材料2和材料4中。材料2第一段,旨在介绍人类利用黄河、改造黄河的历史,从古至今,我国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都没有停止过,在这一过程中黄河的水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材料2第二段,则着重阐述了黄河含沙量大和“地上悬河”的特点,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材料4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黄河自身“善淤、善决、善徙”规律,以及这一规律对治理和开发黄河的影响;二是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重视。因此,考生在阐释“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时,要按照“黄河的自身规律、特点和影响,中华民族治理和开发黄河的概况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其的重视程度”这样一个逻辑顺序来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