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3 教学管理与服务信息化
升级本科教学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基于事务驱动面向服务的集基础信息管理、课程管理、培养方案管理、排课管理、选课管理、学籍管理、毕业管理、考务管理、等级考试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材管理、师生服务、学分学费结算管理于一体的教学统一服务门户,极大提高教学事务管理效率;开发学业指导APP,并在移动端上线,从学业安排、计划指导、学业监控、学业诊断、学业完善等5个层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实时监控学习状态,指导学习过程,诊断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
4.奖励资助
2015-2016学年,学校优化全校资助资源,形成了“奖、助、勤、贷、补、减、免”等多种形式并存的学生奖助政策体系。围绕资助育人目标,坚持“助困与扶志”“助困与自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方针,搭建资助育人平台,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成长成才。
优秀学生奖学金。学校现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各类奖学金、社会名人奖学金等类型的奖学金16项。2015 -2016学年,约28.08%的学生获得各类奖学金,奖励金额663.54万元。
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学校建立健全了6469名(占在校本科生人数的36.7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2015-2016学年,学校以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校级助学金、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等形式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037.5万元。
11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继续大力推进人才分类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需要。
1.1 完成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
根据《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决定》和《南京农业大学关于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相关精神,进一步完善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在原培养方案的基础之上,组织各学院修订“毕业要求及其实现矩阵”,并编入其中。同步编印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本科课程简介、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相关文件,并上传至教务处网站,供全校师生查阅。
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动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审核并完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以强化农业特色、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创新训练、加强实践环节、开拓国际视野、推进教学改革、完善质量评价体系为基本原则,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视野、创新创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与科研院所、企业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1.2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
我校8个专业入选第一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学校高度重视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成立了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小组,及时关注国家重大政策走势,理解教育改革思路,做好顶层设计,全面推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各试点专业结合学校本科人才分类培养的实际状况,建立了各专业的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表6)与实施方案,传承分类培养特色,重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联合社会各种资源发挥优势,改变学校闭门塑才为开门育才,共同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卓越农林人才。
2015年,为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工作,我校与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达成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根据四校“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交流访学需要,每年互派10名左右二、三年级的本科生到对方相应专业学习一年,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经过个人申请、学院初选、学校专家评审、对方学校终审,
12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15-2016学年,第一批联合培养学生已经正式开始访学,我校共派出交流生5人,接收交流生11人。
表6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要求
课程体系 课程类别 通修课 通识教育 43-47 通识教育选修课 必读选读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教育 87-91 专业核心课 集中实践环节+创新创业设计项目 拓展教育 ≥26 本专业推荐选修课+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块 其他专业推荐选修课 合计学分(附加讲座学分) 课程性质 必修 选修 课外 必修 51-57 必修+选修 必修 必修 14-16 ≥20 建议学分 33-37 10 (2+2) 选修 选修 ≥15 160+(2) 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12年获批为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截至2016年8月31日,已有三届学生共计121人参与到卓越工程师班级中学习。2016年7月,聘请东软集团的刘云老师为第三届卓越工程师班的52名同学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电子地图信息管理系统培训实习”。卓越工程师班采取“1+2+1”的培养模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全程双导师制,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全方位体验企业产品的完整开发过程,深刻体会到团队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技术素养、工程素养和职业素养均得到提升。
1.3 深入推进“协同创新育人计划” 1.3.1 资源环境科学菁英班
2015年11月,第二届“菁英班”开班,30名学生进入“菁英班”学习;中国科学院与南京农业大学组织导师团队全面参与指导“菁英班”学生创新计划,检阅首届菁英班教育成果;“菁英班”学生积极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暑期夏令营活动;中国科学院以赵其国院士为首的专家队伍单独为“菁英班”多次开设学科专题讲座和学术前沿
13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讲座;国际学术大师David S.Plwlson担任“菁英班”兼职教授,为“菁英班”学生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及讲授相关课程;“菁英班”优秀学生共30人均获得了“菁英”奖学金。
1.3.2 生物科学与技术菁英班
每届30名优秀学生进入“菁英班”学习,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素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邀请了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大学和研究所的院士、专家学者开展63场次学术报告;组织了多种形式科研学术活动如实验技术培训、科研心得讲座、就业指导、科普宣传;组织学生参加上海生科院实习活动,进入实验室学习,得到对方单位导师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