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给我一点水 教学资料长春版(3)

2018-09-18 15:27

2.这是个比喻。把水比喻为“诗笺”,很浪漫很诗情地反映出作者的情思,水与古典诗歌有着极深的渊源,水本身就是一种诗性的存在,在我们的民族文学中随处都可以找到它的影子,古往今来也有无数的人钟爱它,化它为诗。

3.引用了孔子的话“不学诗,无以言”,进而仿拟出“不观水,无以诗”的语句,《诗经》是言之标准,而水是诗之魂。《诗经》第一篇《关雎》所咏之物所言之事便始于水泽,这里作者进行了关于水的文化溯源,是水涵润了文学的诗性。

4.此句要与上文进行对照理解。上文谈到往事有关于“坠书”的叙述,想那时的坠书是无关紧要的,水如“淙淙的玉带”根本不会把书弄脏,而在这“悠长如琴弦”的圳水旁读书更是别样的人生快事,胜过冒险和调皮带来的刺激与快乐。而如今家里藏书万卷,却不复得当初之玉带般的圳水了。这句话里饱含作者无限怅然的悲感,在现实中失去了那往日的梦境。

5.张晓风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她的文字随处有古香之气,她引东坡之“好风如水”句,然后仿拟出“好水如风”自是别样的感受和审美,加上“夏日的夕照”“万顷金黄”营造了一种田园牧歌般的浪漫与温情。这是她对水的爱和美的礼赞。

6.此题答案可参考整体感知部分。这是一种悲情而决然的置换。“智慧”“历练”“专业知识”都可以拿来换取水的“清纯”,足见水的清纯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实际上作者认为拿掉了人们辛苦积累来的“智慧”“历练”“专业知识”,后人更加接近生命的本真和原始的清纯,所以作者渴盼人与水共同的复归。

7.这句话是对水崇高的敬仰和赞颂,以歌行的方式吟唱出了对水的挚爱。作者爱水需要水,这种爱和需要不是出自于旅人润喉般肉体的饥渴,而是精神和情感上的一种需求。水“为镜鉴”“为渊薮”“为歌行”,无疑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最唯美、最性灵化的描述,在作者心中水是至高无上的,是美、文学、生命的渊源,是灵魂和情感的依靠。这样写是作者对水最诗意最文学的一种阐释,也是一种水文化的精简剖析。

二、课文开头部分作者呼唤“还给我一片干净水”,结尾之处又强调“我需要一片水”,前后两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这种首尾呼应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设置此题意在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更加明确文章的主旨,同时体会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还给我一片干净水”里的“还给”具有思考价值,能谈到“还”自然有一个前提存在,即已经失去,而且这个失去当是被掠夺;“干净水”是与浑浊的水相对而言的,这句话道出一个事实——水资源遭受了严重的污染,也包含作者的呼唤和祈求——让干净的水回到我们身边!这里有作者失去干净水的痛心,亦有复得一片干净水的热望,也暗含了人们要保护环境使水复清的呼吁。

“我需要一片水”这里的“需要”具有思考价值,唯其“需要”才渴望得到,唯其“需要”才显出水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了这水,一切的需要都将化为虚无,这一句“需要”带着沉痛的悲情,也更有坚定的意味,以不容置疑的口气道出了自己的渴求。

教学建议

一、找到一个阅读切入点。本文是一篇散文,段落较多,内容难以把握。在阅读时找到一个切入点则易于梳理文意。例如文章开篇写道“水仍然可以很无愧地作为凡人的梦境”,可以抓住“梦境”一词作为阅读的切入点,如可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通读全文关于水的描写,哪些内容能给人以梦境之感?讨论后进一步探讨:梦境往往和现实相对而言,全文哪些内容是对现实的描写?这样将“梦境”与“现实”相对提出,用梦境之清纯、现实之残酷作对比,文章的内容也就比较容易把握,文意相对就清晰了。

二、抓住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初读本文可以给读者这样的印象,文章以水为话题,表达了作者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焦虑和对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期望。再读本文于字里行间似能感受到环保之外的一层深意,但未必能理得清说得明,遇到这样的阅读障碍最好抓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细加揣摩,于小处细处见深意。例如:“我是多么愿意弃圣绝智,重新回复为二十五年前一清见底的呆女孩,和一清见底的溪水素面相觌啊!”“一清见底”既是说溪水,也是说人,水和人一样,人和水一样,那时都是清纯的,现在水变浑浊了,那么人呢?既然谈到回复则自然是发生了变化,可以有这样的理解,人在污染破坏水之纯净的过程中早就先将自己心灵的纯净污染掉了,人生美好的梦境已不复存在了!那么人类“弃圣绝智”、返璞归真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能做此理解的话,文章深一层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对水的保护也是对我们心灵纯净的保护,对净水的呼唤和需要,实际上也是对人回复清纯、诗意地生活的一种呼唤。

三、好的文章是写作的例文。每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都可以作为写作的范例。张晓风的这篇散文是选材于自己成长的记忆,由童年时候的小水洼到读大学时候的外双溪,一个个片段组成了一条记忆之河,涓涓流淌。这部分内容按照时间顺序,共由九个段落组成,共写了和水相关的七个生活片段,有详有略。如颗颗璀璨的珍珠由一条叫做“水”的链子串起而成珍贵的记忆之链。字里行间氤氲着一种怀旧的气息,扑朔着水墨画般的生活意境。可以作为写作的例文,学习行文组织材料的技巧和详略得当的布局。

此外,张晓风的散文创作卓有成就,对其的评论也多见诸报端,这篇散文充满古典的文学气息,文中多处引用了古诗词句,并且多处语句颇具古风,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读体味其语言之美,为写作增加积累,可以结合“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进行。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张晓风是台湾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笔名晓风。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8岁随父母迁台,17岁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现为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张晓风勤于笔耕,创作丰富,尤以散文饮誉海内外,有《地毯的那一端》《愁乡石》《步下红毯之后》《我在》《玉想》《这杯咖啡的温度刚好》等十几部散文集问世,揭开了台湾当代女性散文新的一页。张晓风的著作达40余种,许多作品被一版再版,并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早在1977年,台湾评论界就推其为“当代十大散文家”之一,称赞她“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余光中先生更称她是“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突破了中国现代女性散文狭隘的“闺秀天地”。她是台湾获文学奖项最多的作家之一。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给我一点水 教学资料长春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陌上桑 教学资料长春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