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沙与沫
文本解读 一、整体感知
课文《沙与沫》选录的23条格言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人生感悟。仔细品读课文,多联想,不难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方方面面的深刻哲理。
课文中的几则内容在引导我们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如:“只有你被追逐的时候,你才快跑。”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只有我们身边有一个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令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自己被追逐,我们才往往能够发掘自身的潜能,有更快的奔跑速度,如果追逐自己的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内心呢?也许我们的生存状态会更积极一些。又如:“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则关在无窗的牢房里。”如果生活是一个大的牢房,不得不受到各种各样束缚的我们就必然成了“囚犯”,但有的人却可以生活在“有窗的牢房里”,而有的人却只能生活在“无窗的牢房里”,那么这扇连接希望的窗是谁开的呢?其实我们自己就是那个开窗人,既然现实生活中有着必然的束缚,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心底开一扇窗呢?也正如第11则所说:“愿望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让自己的心中始终充满希望、始终拥有目标,我们的生命定会更精彩!
此外,课文中的许多格言也在引导我们要注重个人修养。如:“一个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企求成就的东西。”我们应把自身的品格、素养、习惯、性情看成是最重要的,一如《论语》中的提醒:“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又如冰心女士最为欣赏的内容:“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人压制的人。”既要有独立的人格又要有平和的待人处世态度,这样的人才是真正伟大的。诗人还从反面提醒我们:“重视人们的缺点,是我们最大的缺点。”中国大智慧中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前提不正是能够发现别人的优点,能够正确看待别人的不足吗?东方的智慧本是相通的,品味课文中这些内容,我们不能不每日三省吾身。
物质与精神的追求也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面对的问题。课文中出现多处相关内容:“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能歌唱呢?”“最可怜的人是把他的梦想变成金银的人。”我们不难体会到:在物质条件满足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以后,人们的追求应更体现为精神层面的内容,嘴里当然需要有食物,可是如果“含满了”食物,就无法“歌唱”了;拥有金银当然是好事,但如果把自己的梦想都献给了金银,我们也就成了最可怜的人。这或许可以用另一则的内容来诠释:“超过需要的富足,则是一种永久性疾病。”
另外,诗人还以格言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看待友谊(第3则)、成败(第9则)、真理(第10则)等内容。这些格言都是诗人才思和灵感的产物,语言简约凝练,风格隽永,值得我们反复品味,甚至会令我们感到常读常新。
二、问题探究
1.读完课文,谈一谈纪伯伦为什么将自己的散文诗集定名为“沙与沫”。沙与沫都很渺小,都容易被忽视,但是如果把生活比做无边的海洋的话,那么沙粒和泡沫就将永远存在,而这些往往是不被人们重视的,容易被人忽视的。而纪伯伦关注了这些,思考了这些,可以说沙与沫中的格言提示的道理,是随时随地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最深刻的道理。
2.《沙与沫》是一部散文诗集,从课文节选的内容来看,与你所读过的散文诗集相比,它在形式与内容上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这部散文诗集的内容是作者有关人生和艺术的锦言妙语,是纪伯伦断断续续写下来的,是对人们所忽略的生活现象的解读、道理的阐释;从形式上来看,《沙与沫》中的小诗,篇幅都不长,最短的只有一行,最长的也不过十来行,形式新颖,语言简约凝练,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思考与讨论
一、
课文揭示了生活中的许多深刻哲理。其中哪一句最能打动你?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把课文中所揭示的生活中的哲理与自己的内心感受结合起来。具体解读可参见“整体感知”部分。
二、“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有人认为:“黑色代表阴暗,灰色代表坏,白色代表纯洁,本来挺正直的一个人,一旦沾染上坏习惯,他就很容易变得越来越坏。”有人认为:“这是在说做人的道理,要想让别人容忍你,首先要改变自己。”也有人说:“如果黑白是两种不同的观点,持黑色观点的人立场不坚定。”对这一则格言,你有哪些想法,说出来大家讨论。
设置此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对于同一句格言,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讨论中,学生可以赞同题干中的某一种理解,更应该大胆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无须统一答案。
三、课文中的每一句诗,都是诗人随时随地闪现出来的灵感的火花。在日常生活中,要留意和爱惜自己这种稍纵即逝的感悟,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独特的思考习惯。名言并非全出自名人之口,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尝试写几句富有哲理的话。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注意积累思想,并学习写一些富有哲理的话。 在做此题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写出自己的体会,不宜苛求,要以鼓励为主,可想一些具体可行的办法加以激励,如:在黑板边缘的名人名言栏中,将近期内容改为“我们的沙与沫”。
教学建议
一、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了解一下纪伯伦,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容易理解。因此,应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可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可尝试课前预习,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批注阅读,有助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形成独到见解。
三、本文寓意深刻、语言凝练的风格独具特色,应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背诵积累。 四、可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沙与沫》的其他内容。
五、通过本课的学习,可引导学生学习写格言,并作为一种活动或习惯保持下来。 相关资料 一、关于作者
纪伯伦(1883—1931),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两年后回到祖国,进“希克迈(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文、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再次前往美国。后去法国,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和雕塑,曾得到艺术大师的奖掖。1911年重返波士顿,次年迁往纽约长住,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
纪伯伦青年时代以创作小说为主,定居美国后逐渐转为以写散文为主。他的小说几乎都用阿拉伯文写成,有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的新娘》(1905)、《叛逆的灵魂》和长篇小说《被折断的翅膀》(1911)等。《被折断的翅膀》写东方妇女的悲惨命运和她们与命运的苦斗,谴责贪婪、欺诈和屈从,歌颂自尊、意志和力量。他的小说以主人公充满哲学意味的独白、对话和叙述,特别是被压迫被损害者充满激情的倾诉取胜。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颂》(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曲》(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趣集》(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他用英文写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