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还采用象征的手法表面上歌颂黄河,实际上是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她旋律激昂,音乐壮阔,气势磅礴,热情深切,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
二、问题探究
1.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教师应注意,首先应该抓住“黄河的气魄”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感受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魄。其次,应该注意到“从哪些方面”这一要点,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第二问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创作的目的。
诗人从黄河的自然特点、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容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伟大的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
4.诗人赞颂黄河,实际是赞颂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那么,为什么用黄河而不是长江代表我们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传统?
在引领学生研讨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挖掘文本,体会诗歌意象的选择。
理解一:黄河,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的气势,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韧、执著、无私奉献的韧性精神的写照吗?
理解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母亲河,她承载中华民族兴衰的千年历史,所以黄河最能代表民族精神。
学生可能会有更多理解,不必强求一致,但(理解一)更贴近文本,更体现诗歌的特征。 思考与讨论
一、冼星海说:“《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是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颂”的对象当然是黄河,你知道诗人为什么要“颂”黄河吗?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作者创作的目的。
参考答案:诗人是在由衷地赞美黄河,颂她古老而澎湃的雄姿,颂她的气势宏伟,源远流长,而这正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从而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黄河的形象:既是自然景象,又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具有英雄的气魄。 二、大合唱的歌曲前常常有一段朗诵词。《黄河颂》的朗诵词是这样的: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朗诵词与歌曲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学校搞合唱活动时,你能为班级的节目写一段朗诵词吗?
设置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一是完整地了解《黄河颂》的内容、结构,二是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掌握朗诵词的作用与写法。
参考答案:从内容看,这段朗诵词,是全诗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称呼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展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
一般朗诵词是歌曲引子,内容往往是歌曲的背景、目的。有时在歌曲联唱中,朗诵词还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朗诵词举例:
艺术节,革命歌曲联唱朗诵词。
1.在地球的东方,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在那里,生活着亿万勤劳朴素的炎黄子孙,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有着他们创造的光辉灿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到了近代,满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这个古老的民族衰落了,西方列强用军舰和枪炮,打开了我们中国的门户。从此,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铁蹄,又践踏在中华的大地。炎黄子孙,再一次遭受战火的蹂躏。听,长白山在哭泣;听,黄河水在悲吟。
接《黄水谣》
2.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有骨气的民族,是一个不屈的民族,他们不甘心永远被欺负,他们不愿做亡国奴,他们动员起来,他们联合起来,他们用血和肉,筑成了新的长城。在城市,在乡村,在平原,在山区,在湖泊,在丛林,到处都有我们的游击战士,到处都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
接《游击队之歌》
3.残酷的战争,野蛮的屠杀,并没有吓倒抗日的战士;经济的封锁,物质的短缺,并没有摧垮解放区的军民,他们具有钢铁般的意志,他们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们拿起锄头,开荒种地;他们摇起纺车,纺纱织布。他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将荒山野岭不毛之地的南泥湾,建设成富饶美丽的陕北好江南。
接《南泥湾》
4.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传来了一个个胜利的捷报。革命军民,团结奋斗,把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接着,革命军民又经历了一场光明与黑暗的搏斗,把封建反动势力彻底消灭,把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搬走,迎来了一个光明的新天地。为什么古老的中国,能够在短短的二十八年,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什么中国人民从此能够挺直腰杆站起来?因为,我们有了英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她像一盏指路的明灯,给中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5.新中国的诞生,结束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屈辱;新中国的诞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无限的希望。工人们开动机器当家做主,战士们手握钢枪保卫边疆,青年们意气风发争挑重担,孩子们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听,在那希望的田野上,传来了嘹亮的歌声,那是一群劳动妇女在歌唱她们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