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理解《早发白帝城》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预习,你们记得以前学过李白、杜甫什么诗吗?
介绍古诗的特点: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艺术的表达、浓缩的精华。 二、生字
1、字形:鹭、岭、陵、猿 2、字义:
朝:
辞: 还: 鸣: 泊: 千秋雪: 3、读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早发白帝城》 1、释题: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2、读一读诗,填空。
李白这位诗人坐船从( )到( )去。 3、小组学习:
(1)组内读诗,说说这首诗讲的什么意思?
(2)你们感受到诗人当时什么心情?从哪句中感受到的? (3)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4、反馈:
(1)体会李白的愉快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领略沿途所见到的绮丽景色。 (2)出示背景图,教师讲解。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麟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大赦,惊喜交加,随即放舟东下江陵。此诗书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白帝城因“彩云间”而显出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
诗的第三句境界更为神妙。李白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心情是何等的畅快而又兴奋啊!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此时行舟轻如无物,其轻快可想而知,才有“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历尽艰险重屡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诗的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论。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资之骏利,尚不能解其中意。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
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跃。快船快意,使人深远。后人赞此篇“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5、 从哪里看出来诗人的心情的。读一读 看图再读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6、小组内读一读这首诗,并背下来。 四、作业
1、找找李白的其它诗词。 2、背诗及注解。
颐和园
第 课时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准备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出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第2自然段讲长廊的景色。
第3自然段讲在万寿山脚下看到的景色。 第4自然段讲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 第5自然段讲在昆明湖畔看到的景色。 第1自然段讲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6自然段和第1自然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四)试着给课文分段,讨论。
讨论结果:3、4自然段都是写在万寿山看到的景色,可以合并为一段。 (五)总结全文共分5段。
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
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指名读或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小结:本课时从预习入手,着重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有6个自然段,又用同并异分的方法将课文分为5段。
颐和园
第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逐段学习,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
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和图)。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它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 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 内容丰富。体裁广泛。
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 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 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 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和图)
授课时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 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 出示投影片和图。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
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师生讨论,畅所欲言。
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三、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颐和园
第 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14个生字,会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练习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