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
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桦川县实验小学 张金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 基本情况
毛家宁,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 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 分析与诊断 (一) 有关测试结果
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析原因;
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
非智力因素。
(二)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他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