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书报告
高一<3>班 林子越
1、书目
《红与黑》,司汤达1830年著 (司汤达原名玛利亚-亨利-贝尔, 1783-1842)。《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译林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
2、全书提要
一、
(1)作者简介
司汤达的本名叫马里·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出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市。司汤达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也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先驱,在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提倡浪漫主义,反对古典主义,主张文学应“艺术的反映当代生活”,反对因循守旧。于1842年3月23日逝世。
(2)时代背景 《红与黑》这部小说的故事据悉是采自1828年2月29日《法院新闻》所登载一个死刑案件。在拿破仑帝国时代,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
《红与黑》虽然正式出版在1830年七月革命胜利之后、资本主义秩序在法国最终得到完全胜利的时候,但它却是写于1828—1829年,这正是法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即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进行最后一次严重较量的时期。
二、
故事简介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红与黑》的主人公于连,是韦里埃小城一木匠的儿子,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从小希望借助个人奋斗跻身上流社会。王朝复辟后,于连通过穿上红军服从军而飞黄腾达的道路被堵塞,只好决定穿上黑色教会服装向上爬。去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是于连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了于对市长的报复心理和试练自己胆量的冒险心态,于连和市长夫人之间产生了暖味关系。事情败露后,于连进入贝桑松神学院既而又随比拉尔院长来到巴黎,成为德· 拉莫尔侯爵的秘书。由于自己的聪明和个性,他不仅受到了侯爵赏识而且赢得了侯爵小姐的芳心。二人秘密结婚,拉莫尔先生对这门婚事虽则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于连也因此得到了骑士称号、中尉军衔和二万零六百法郎年收入的庄园。好景不长,正当于连踌躇满志之际,他却又陷入了贵族阶级和教会所设下的圈套,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成为统治阶级阴谋的牲品。
三、心得评论
(1)感想
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
其中写作特点有三点:
第一,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小说主人公于连复杂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他生活的特定社会环境造成的,也因环境变化而变化。作者成功描写了于连生活在其中的特定环境:唯利是图的维立叶尔城、阴森可怕的贝尚松学院、黑幕重重的巴黎贵族社会。三个环境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于连性格和发展。
第二,成功的心理刻画。作者紧紧抓住于连在特定环境中隐蔽的内心活动,表现了他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如写他与市长夫人、侯爵小姐恋爱过程中瞬息万变的心理状态,充分表现了他性格中怯懦与勇敢、彷徨与坚定、自卑与自尊等因素的尖锐斗争从而是这个形象生动、自然、真实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第三,情节紧凑、结构严谨。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与德?莱纳夫人,德?拉莫尔小姐恋爱生活为“纬”经纬交织、条理分明。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验证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2)论述
初读司汤达的《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可怜。没错就是一个可怜到被父亲与哥哥唾弃的人。随着进入市长家当教书先生,嗯,那时的于连,怎么说呢,用书中所写的便是“这个小乡下人面色这么白,眼睛难么温柔,??还以为可能是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她回头看了看于连,他正怯怯地跟着”??可见,小说开头,于连好似刚出生的牛犊,对一切事物报以好奇,勇气,却又陌生,胆怯。而且,可以看出,于连是一个外貌英俊的聪慧男子。可这样的小乡下人也怀有一颗无比坚定,志向勃勃的野心。他的梦想是什么?他脑中只有“发迹”、“飞黄腾达”这两个念头,而进军队或是教会便是机缘。而世事难料,于连竟然与德?莱纳夫人,即市长夫人相互产生了情感。两人的爱情是精神之爱,是心灵之爱,他们在一起并不是因利益而起,而是能互相获得幸福。这段不应该发生的感情的蛛丝马迹最终还是被人所寻觅,情丝砰然而断。
经过在市长家的这一段成长,于连已经怀有了很深的心机,极端的的想法与时而骄傲时而自卑的内心。于连进入巴黎这个繁华使人迷醉,利欲深潭深不见底的大都市时,便代表了他初次登上了上流社会的舞台,这也使于连最终被打入监牢,送上断头台。而与德?拉莫尔小姐的爱情是激进的,是极端的。两个人之间是于连对玛蒂尔德的征服最后演变成征服与反征服的爱情,是理想化的结合。然而他们之间少了那种时而热情似火,时而柔情似水但是永远不设防的融合。虽然于连最后在狱中放下包袱后第一次把她当做是朋友。
(3)批判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透过《红与黑》的字里行间, 随着引人入胜的情节, 我们仔细体味着之中所含的“红”与“黑”。我认为这个作品从开始、发展到结束, 贯穿着三组“红”与“黑”的主线, 顺着这三组线索才能深刻理解作者赋予这篇作品的深刻意义, 才能理解主人公短暂的一生和他的命运。
第一组:“红”象征着拿破仑士兵的红军服;“黑”象征着教士的黑色道袍。
第二组:“红”象征着于连?索雷尔追求的飞黄腾达;“黑”象征着主人公结局的死亡。第三组:“红”象征着教堂的圣水、死亡、子宫、于连的重生; “黑”同时象征着教堂、死亡、洞穴。
四、好句摘抄
1、这可高傲而冷酷的心灵第一次受到热烈的感情的裹挟。但是,这预热烈的感情虽然制服了骄傲,却仍旧终于骄傲的种种畏惧。
2、生命是充满缺陷的,消除所有的缺陷就等于夺取了故事的生命,一个有瑕疵但活生
生的故事远比一个“完美”的故事更加有力量。
3、如果我必须跟她闹翻,那么我先来维护我的骄傲所拥有的正当权利,比起我对个人尊严应尽的职责稍有疏忽而立刻招来轻蔑的表示之后再加以抵制,不是要好些吗? 4、等待的过程会有一种悲怆痛快的感觉在身上蔓延,虽然你受着压迫,浑身难受,可是你感到整个宇宙的烈火都在你的血管里燃烧。灵魂如同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在锅炉里陶醉地沸腾。
5、在错误面前,个性是那么渺小和无力。
五、结语
作家笔下展现的,首先是整个法兰西社会的一个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维里埃尔城的政治格局。贵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长是复辟王朝在这里的最高代表,把维护复辟政权,防止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在政治上得势视为天职。贫民收容所所长瓦尔诺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会的秘密组织圣会而获得现在的肥差,从而把自己同复辟政权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玛斯隆是教会派来的间谍,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监视之下,在这王座与祭坛互相支撑的时代,是个炙手可热的人。这三个人构成的三头政治,反映了复辟势力在维里埃尔城独揽大权的局面.而他们的对立面,是为数甚重,拥有巨大经济实力的咄咄逼人的资产阶级自由党人。司汤达一方面向人们描述了保王党人的横行霸道,一方面又让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握有经济实力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定将是最后的胜者。《红与黑》成书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汤达竟像是洞悉了历史运动的这一必然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