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2)

2020-12-16 09:06

城市相互联系和合作的中国西部最大的双核城市群,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最大战略支撑点,西部地区人口、产业、信息、科技和文化等集聚中心,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

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成渝经济区的概念。

2004年,国务院西部开发办规划组在 《中国西部大开发中重点经济带研究》中指出:“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空间布局特征是 蝌蚪型经济带 ,区域中心是成渝经济区。”

同年2月3日,四川省在成都签署 《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和交通、旅游、农业、公安、文化、广播电视6个方面的具体协议,标志着整个四川成渝经济区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2005年9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牵头,联合重庆市社会科学院以及四川数十位专家完成2003年11月中标的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规划课题《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面向未来的7点策略和行动计划》。这是第一次对成渝经济区开展的专题研究,其结论和建议,为国家发改委把成渝地区列为 “十一五”经济区规划的试点地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佐证。

2006年,国家西部大开发 “十一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建设成渝经济区。

2007年4月,四川省政府签署《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目标。该《协议》是有关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最重要的标志性文件,也是最具指导性和现实性的双边合作协议,不仅确定了“成渝经济区”的地理范围,确定建立统一的工作和协调机制,还就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产业协作、共建生态屏障等合作目标和主要措施达成框架性协议。

2008年10月,川渝两省市签署《关于深化川渝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进一步深化。

分娩:历经地震的“阵痛”

2007年4月,四川发改委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关于编制成渝经济区发展规划的请示》。同年6月,国家发改委在京组织召开《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启动会。

一年后,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规划编制工作组,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四川省及有关研究单位共同完成。《规划》编制协调指导小组和工作组成立后,工作刚刚启动,汶川地震发生,规划编制暂停,直到2009年7月才重启。

2010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成渝经济区联合调研组赴川,就编制《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进行调研。在这次会议上,杜鹰表示,将成渝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考虑,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把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新的重要增长极。

根据收集来的意见,编制小组开始案头工作。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编制完成《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征求意见稿)。同年12月,《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经国家发改委主任办公会审议通过,上报国务院审批。

3个月后,规划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

2008年 进入国家战略

当年的成渝两地政府工作报告,都将建设成渝经济区列为今后五年重点推进的工作之一。


成渝经济区的历史发展(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创业企划书模板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