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学弟学妹们,我能帮上的就这么点了
程。从数学角度看,图像的直方图函数是每个图像与图像的灰度值的统计特性,它是每个灰度级的图像出现的统计概率;而从图形上看,它的二维图中,通常横坐标表示图像中各个像素点的灰度级,纵坐标则是各个灰度级上图像各个像素点出现的概率。在实践中,图像可能不需要有整个直方图的均匀分布,而是希望有目的地增强某个灰度级分布范围内的图像。
1.2 研究现状及课题主要内容
图像处理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1964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首次对徘徊者7号太空飞船发回的月球照片进行了处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清晰图像,这标志着图像处理技术开始得到实际应用。70年代进入发展期,出现了CT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处理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80年代进入普及期,此时微机已经能够承担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VLSI的出现更使得处理速度大大提高,其造价也进一步降低,极大的促进了图像处理系统的普及和应用。90年代是图像处理技术实用化时期,图像处理的信息量巨大,对处理的速度要求极高[1]。21世纪的图像处理技术要向高质量化方面发展,实现图像的实时处理,采用数字全息技术使图像包含最为完整和丰富的信息,实现图像的智能生成、处理、理解和识别。
在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理论体系和技术应用体系的条件下,加强国内技术和应用有了较大的发展。总体来说,图像增强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期、发展期、普及期和应用期4个阶段。初创期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图像采用像素型光栅进行扫描显示,大多采用中、大型机对其进行处理。在这一时期由于图像存储成本高,处理设备造价高,因而其应用面很窄。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发展期,开始大量采用中、大型机进行处理,图像处理也逐渐改用光栅扫描显示方式,特别是出现了CT和卫星遥感图像,对图像增强处理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图像增强技术进入普及期,此时的计算机已经能够承担起图形图像处理的任务。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应用期,人们运用数字图像增强技术处理和分析遥感图像,以有效地进行资源和矿藏的勘探、调查、农业和城市的土地规划、作物估产、气象预报、灾害及军事目标的监视等。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运用图像增强技术对X射线图像、超声图像和生物切片显微图像等进行处理,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分辨率。在工业和工程方面,主要应用于无损探伤、质量检测和过程自动控制等方面。在公共安全方面,人像、指纹及其他痕迹的处理和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