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生研读。即引导学生变课前的预习为对文本的研读。预习是初步感知,研读是更高层级,让学生用心思考,边感知边动脑,就文章内容提出问题。“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学生没有思考,是不可能有互动的。
4.明确学情。设计教学过程时,主动与学生调换角色,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怎样使学生主动地学,对学生已掌握哪些知识,喜欢哪些活动方式,想了解哪些知识等情况做到成竹在胸。
(二)课堂互动共振
1.引导、点拨与追问。特别要处理好课前所设问题与灵活追问的关系,把课堂变成即时的创作。所设大问题是整体思路,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大框架;灵活的追问更能针对学生实际,学生调动思维,相机诱导,使学生步步思考,能收到互动共振的功效。
2.灵活地运用想象与联想。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材料运用粘合、扩展、补充、夸张等方法进行组合达到产生新形象的目的,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能够延展学生的知识区域。我教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说:月,在古代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诗人往往根据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不同的意味,试举几例来分析。学生谈到了李白的《静夜思》、《月下独酌》,苏轼的《水调歌头》,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建的《十五夜望月》等,结合诗歌和作者的情感,理解了“月”在古诗词中意象的丰富性。
3.恰当运用评价给学生信心。在教学中,杜绝以标准答案衡量学生回答的对错,杜绝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衡量学生的优劣。对学生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