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答案 C
解析 图1所示为一条食物链,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丙的增加,甲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A、B正确;而图2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D正确,C错误。
题型二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B.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不同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 D.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答案 D
解析 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A错误;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不同,一般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低,C错误;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D正确。
4.[2017·四川模拟]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所示,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 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 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 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 答案 D
6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与乙相比,甲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的抵抗力稳定性低,乙的抵抗力稳定性高,A正确;若乙的干扰提前,其结构和功能恢复至正常运行范围的时间也会提前,即B点左移,B正确;若甲的干扰强度增大,则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时间延长,C点右移,C正确;乙生态系统在恢复原状后不一定有新物种产生,D错误。
知识拓展
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四点归纳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与生物种类有关,也与各营养级的个体数量有关。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3)强调“生态系统稳定性高低”时,必须明确是抵抗力稳定性还是恢复力稳定性,因为二者一般呈负相关。
(4)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理解:某一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应视为抵抗力稳定性,如河流轻度污染的净化;若遭到彻底破坏,则其恢复过程应视为恢复力稳定性,如火灾后草原的恢复等。
考点2 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 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 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 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
[解析] 经过模拟酸雨处理,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正确;据题可知,酸雨仅对楝树的株高影响较大,对樟树影响较小,据此无法判断酸雨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树种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错误;该实验只能说明酸雨对楝树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不能说明楝树生长的群落中的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D错误。
[答案] A
题型一 环境污染实例分析
1.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图。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
7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答案 B
解析 无机磷浓度越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越严重,浮游植物增多,呼吸加剧,导致水中的溶氧量下降,从而引起浮游动物死亡,数量下降。
2.[2017·南昌模拟]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藻类爆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导致沉水植物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缺少阳光
B.藻类刚爆发时,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甲组
C.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这属于正反馈调节
D.藻类刚爆发时,若投放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和种植大型挺水植物,将有利于修复 答案 B
解析 由于藻类爆发,浮在水面上遮挡了阳光,导致沉水植物缺少阳光而死亡,A正确;藻类刚爆发时,因经过一天光合作用,水中的CO2浓度下午较早晨低,故水体pH在早晨较低,B错误;水体污染导致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投放的食浮游植物的鱼类可通过捕食限制藻类数量,大型挺水植物可通过竞争阳光等资源抑制藻类爆发,D正确。
知识拓展
水体污染后的物质及生物的变化规律
(1)有机物污染→好氧细菌大量繁殖→氧气浓度迅速下降→水中动植物大量死亡→好氧细菌死亡,厌氧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变为无机物→厌氧细菌死亡。
(2)无机物污染(N、P)→浮游藻类大量繁殖→下层植物死亡→缺氧使动物死亡→厌氧细菌快速繁殖。 题型二 人口增长特点对环境影响
3.[2017·济南模拟]由于人口增长,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变本加厉,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给国家经济造成严重损失。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尘暴”天气逐年加剧说明我国北方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 B.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出现“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的发展 C.草地面积减少,土壤蓄水能力增强 D.增加植被覆盖率不能治理沙尘暴 答案 A
解析 “沙尘暴”天气逐年加剧说明我国北方植被受到了严重破坏,A正确;人口增长导致的过度开发自
8
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是沙尘暴频发的主要原因,B错误;草地面积减少,土壤蓄水能力降低,植被遭破坏使土壤裸露并荒漠化,有风便起风沙,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沙能力下降,导致出现沙尘暴,C错误;治理沙尘暴的措施有造防护林,保护草原、退耕还林、还草等增加植被覆盖率,D错误。
4.[2017·扬州中学月考]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完全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答案 D
解析 地球人口仍在增加,所以人口数量还没有超出地球环境容纳量,A错误;人不等同于动物,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B错误;科技进步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C错误;人口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短缺人类会盲目地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进而使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正确。
题型三 生物多样性内容及价值
5.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B.基因突变是基因多样性的根本来源
C.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遗传的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间接价值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C.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D.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污染,都会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答案 A
解析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生态功能),A错误;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即就地保护,B正确;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C正确;无论是生活污水还是工业废水污染,都会对一些物种尤其是水生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D正确。
技法提升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分析
(1)从分子水平看: DNA多样性
蛋白质多样性生物性状多样性
―→―→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即生物多样性?
(2)从进化角度看:物种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生物的不定向变异与定向选择在进化过程中共同作用的结果。
题型四 结合实例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9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来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 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
C.迁地保护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 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答案 D
解析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该地区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属于就地保护,A错误;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不允许人们随便进入,干扰生物的正常生活,B错误;迁地保护是把濒临灭绝的珍稀物种迁移到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而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D正确。
8.[2017·广州一模]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用于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分解泄漏石油的工程菌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 D.赤潮的发生与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答案 B
解析 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是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知识拓展
外来物种入侵
(1)概念
某物种从它的原产地,通过自然或人为的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 (2)危害
如果迁入地环境条件适宜,入侵物种由于缺少天敌的控制,一旦传入,能迅速传播蔓延开来,在短时间内呈现种群的“J”型增长,从而破坏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生态平衡;使迁入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即引发生态危机。
实验十五
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大纲卷]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注:“+”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