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发现问题药品应该及时处理或更换。清除丢弃药品时,应对外包装毁形,并将剩余药品倒出,以免被他人捡后误用。
8、外出旅行应备带哪些药品
人们出差旅游时,除要带好衣物、洗漱等物品外,千万不要忘记带些必备的常用药品。因出门在外,难免有个头痛脑热、不舒服的时候,自己带药品使用方便,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不影响旅行。备带的药品应根据旅行的地点、季节、时间及本人的身体状况而定。—般可选带以下一些药品: (1)防治晕动病药:有晕动病的人,可在出发前口服乘晕宁1—2片(25—50毫克)。并可随身再带些。
(2)防治感冒药:由于对旅途或异地的气候不适应,往往容易患感官。故应带些感冒通、强力银翘片、新速效防风胶囊等。为防止旅途“上火”,嗓子疼痛,还可带些喉疾灵、清热消炎宁等中成药。
(3)防治胃肠道感染药:在外旅行饮食卫生有时很难保障,容易引起腹痛、腹泻、肠胃炎等症,应带些黄连素、腹可安、氟哌酸、思密达等。 (4)抗过敏药:由于环境改变,“水土不服”,可能引起过敏,应带些扑尔敏、息斯敏、苯海拉明等。
(5)消炎止痛药:应带些复方新诺明、红霉素片、甲硝唑、去痛片、颠茄片等。
(6)防暑药:若夏季外出,为防中暑,应带些风油精、霍香正气水等。 (7)外用药:外出游山玩水,难免有磕磕碰碰,因此应带些消毒纱布,创可贴、止痛膏、消毒药水等。为防虫咬、蚊叮,可再带些消肿止痒药。 (8)其他药品:如有慢性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带些常用药品。
一般外出旅行,不要带药过多,要少而精,所带的药品应用法简单、携带方便、疗效确切。
9、药物的慎用、忌用、禁用有什么区别
为安全使用药物,在药品说明书上经常出现慎用、忌用、禁用字样,一字之差,含义却大不相同,作为患者应正确理解和掌握。
“慎用”是指该药可以谨慎使用,但必须密切观察病人用药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通常需要慎用的大多是指小儿、老人、孕妇以及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好的患者。因为这些人体内药物代谢功能(包括解毒、排毒)较差,所以,机体对某些药物可能出现不良反应,故不要轻易使用。但慎用并不等于不能使用,家庭遇到慎用药品时,应当咨询医生后使用为好。
6
“忌用”是指不适宜使用或应避免使用该药。提醒某些患者,服用此类药物可能会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不良后果。如咳必清,是抑制咳嗽中枢的镇咳药,咳嗽痰多时就应忌用,否则痰咳不出来,会加重病情;又如非那根,怀孕3个月的妇女应忌用,一旦服用可能引起胎儿畸形等。但有的忌用药品如病情急需,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理作用类同,不良反应较小的药品代替,如果非使用该药不可,应联合使用其他对抗其副作用的药品,减少不良反应,尽量做到安全。在家庭用药时,凡遇到忌用药品最好不用。
“禁用”是指禁止使用。某些病人如使用该药会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或中毒。如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的病人应禁用心得安;青光眼的病人应禁用阿托品;对青霉素过敏的病人就应禁用青霉素,否则将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死亡。所以,凡属禁用的药品,绝不能抱侥幸心理贸然使用。
10、亟需纠正的用药习惯
能吃贵药的不吃便宜药,能输液的不愿注射,不管是否对症,吃药总比不吃好——这些司空见惯的用药习惯,在今天看来,全是亟需纠正的 “非科学行为”。 (1)“老毛病”现象 有的人每当病情复发时,就凭着自己长期吃药的“老经验”,自己去药店买药来吃。其实,老毛病复发,其诱发因素并非相同,某些症状并非完全一致,还有可能因某种药品反复使用,而产生药源性疾病或耐药性。所以,在病情复发时,最好到医院看医生,按医嘱用药。
(2)随意增减药物用量 有些病人不能按时定量服药,疗程不分长短以及漏服、乱服现象经常出现。主要原因表现在病情稍有好转就停药,工作忙忘记服药,治病心切急于求成乱服药,加大剂量或频繁更换品种。这种不规范用药,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极易导致耐药菌种增多和产生二重感染等。 (3)模仿他人用药 有的病人看到别人吃某种药,感觉症状相似,自己也跟着吃。这种用药方式,忽视了同类病人的个体差异性。如常见的细菌性肺炎,不仅症状不同,而且病因也不同,有的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有的可能是绿脓杆菌引起。在病因不清、不同的情况下,模仿用药等于无的放矢,轻则无效,重则延误病情。
(4)多药并用 不少人有这种心态,对一时难以确诊的疾病,会盲目采用多药并用打歼灭战,这是很危险的。药物配伍得当,可以增加协同效果,若配伍不当,相互拮抗,则欲速而不达,甚至引起药物的副作用相互迭加。临床上,一般一种药物能够解决的疾病,最好不用两种。
(5)家庭自备药霉变、过期仍然服用 不少家庭都储备一些常用药,以备
7
急用。由于缺乏储藏知识,药品很容易受潮、霉变、过期,等到需要时再用,已经没有什么效果。有的人吃了过期失效药自己还不知道,这会贻误治病的时机,甚至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6)认为中药没有不良反应 是药三分毒。中药也是药,服用不当,照样会引起不良反应。羚翘解毒片对外感风热效果很好,如果用于外感风寒,则只能加重病情。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不辨证用药而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不在少数。
(7)认为按照药品说明书购药不会出现问题 这是错误的。大部分药厂都会如实地把药品的适应症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写在说明书上,但不排除个别药厂对药品副作用的隐瞒,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而且,有些进口药,中文说明书过于简单,副作用写得不是很清楚。
(8)儿童服用成人药 很多父母拿成人用的药品给孩子服用,以为只要对症就能治病,每当孩子病了,让其吃成人药一半量。殊不知,儿童与成人不仅体重不一样,更有诸多生理、病理上的差别,尤其是小儿肝、肾等脏器发育不完全,有些药物,成人可用,但孩子万万吃不得。如解热止痛药含有非那西丁,易使小儿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降低携氧能力,造成全身组织器官缺氧。儿童慎用成人药,切不可想当然,否则,极易酿成大祸。
11、要学会看药品说明书 专家指出:
在服药前不看或者看不懂药品说明书,这就会给安全用药带来隐患。因此,患者在服用一种药物之前,要学会看药品说明书。 如何看药品说明书?
首先,应当了解药品的成分。因为同一成分的药物,不同的生产厂家往往冠以不同的商品名,如果只注意商品名,则有可能造成同时服用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物,导致过量。例如一位患者,同时服用拜心同和心痛定,使得血压降得过低,事实上,这两种药物的成分是一样的。
第二,应当了解适应症和禁忌症。如遵照医师的处方,这一点不会有大的问题。如果患者自己选购药物,则尤其应当注意:这种药是否适合自己的病情,是否存在不能服用这种药物的其它情况,例如过敏等等。但是有时也有例外,因为临床经验的积累,可能发现一些药品的新的治疗作用,而说明书上没有提到这种用处,因为这种治疗作用暂时没有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可,故药品说明书存在“滞后”现象。例如“倍他乐克”现在已用于心力衰竭的治疗,而说明书上明确地指出是禁忌症。因此,有些医生要求患者服用该药,而患者看过说明书则不敢服用。
8
第三,要明确药物的用量和用法。要做到这一点,应当了解所用药物的规格,也就是一片药的药量。即使是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种药物的规格也可能不同,例如阿司匹林片,有的一片仅含25毫克,有的则为300毫克,相差十多倍。只知道服一片或两片,易导致不良后果。
第四,应当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许多药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但是总体来讲,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不是很高。即使某一种不良反应只是万分之一的可能,为对患者负责厂方也必须在说明书上标明。但是,在这一点上不少患者存在误解,以为只要用了这种药,说明书上标列的不良反应就一定会出现,因此,这种药也不敢用,那种药也不敢用,结果延误了疾病的治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这种药根本就不可能问世。
第五,注意事项这一款应当仔细阅读。有些药物在饭前用更好,而有的药应当在饭后服用更好。有的使用后要定期复查。同时了解服用该药与已经在用的药物是否有冲突,以免降低药物的效果和可能导致药量过量及配伍禁忌。
12、怎样用药才合理
因人的病情和病原是多变的,故绝对的合理用药是难以达到的,一般所指的合理用药是相对的,它包括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这四个基本要素。 用药首先强调的是安全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合理用药。安全的意义在于用最小的治疗风险让患者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
其次是药物的有效性,这是使用药物的关键。如果没有疗效,就失去了药物本身的意义。临床上不同的药物其有效性在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根除病源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不良反应、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等等。 在药物使用安全有效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是否经济,患者能否承受得起。如果一种药品既安全又有效但价格昂贵,患者用不起,也谈不上合理。 最后是适当,适当包括7个方面:1.适当的药物。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在同类药物中,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在需要多种药物联合作用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适当的合并用药。2.适当的剂量。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药,不要凭自我感觉随意增减药物剂量。3.适当的时间。根据药物在体内作用的规律,设计给药时间和间隔。最合理的给药方案是设计出适当的剂量和间隔时间。有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有的需要饭后服用,有的要在两餐之间服用。如果不遵守服用方法,随意服用,就会影响效果或对胃造成刺激。4.适当的途径。是指综合考虑用药的目的、药物性质、病人身体状
9
况以及安全经济、简便等因素。患者适合用口服的药物,就尽量不要采用静脉给药。现在提倡一种序贯疗法,即输液控制症状之后,改换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5.适当的病人。同样一种病发生在两个人身上,由于个体间的差异,即使适用同一种药物,也要进行全面权衡,一个治疗方案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人。6.适当的疗程。延长给药时间,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细菌耐药性、药物依赖性等不良反应的出现,而症状一得到控制就停药,往往又不能彻底治愈疾病,只有把握好周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如治疗结核病要打持久战,至少需要服药半年以上,而治疗痢疾则需速战速决,一般采用3—5天的治疗时间。7.适当的治疗目标。病人往往希望药到病除,彻底根治,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使用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医患双方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正确、客观的态度,达成共识。
13“五先五后”的用药原则
一、先用食疗尔后用药 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便秘可食菠菜粥。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再用药治疗。
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 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得多,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 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 为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害,能用外用药治疗的疾病,比如皮肤病、牙龈炎、扭伤等可用外敷外用药解毒、消肿,最好不用内服消炎药。
四、先用内服后用注射 有些老年人一有病就想注射针剂,以为用注射来得快。其实不然,药剂通过血液、血管壁流向全身,最后进入心脏,直接危及血管壁和心脏。因此,能用内服药使疾病缓解的,就不必用注射剂。 五、先用成药后用新药 近年来,新药、特药不断涌现,一般说来它们在某一方面有独特的疗效,但由于应用时间较短,其缺点和毒副作用,尤其是远期副作用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因此,中老年人患病时最好先用中西成药,确实需要使用新、特药时,也要慎重,特别是对进口药物尤其要慎重。
14、老年人用药 四宜四不宜
剂量宜小不宜大:药物经口服后由肠道分解和吸收,因老年人吸收功能下降,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加上老年人肝酶活性和肾排泄能力下降,药物分解变慢,体内蓄积增加,易产生毒副反应。因此,老年人用药剂量应随年龄增加而减小。一般来说,从50岁开始,每增加l岁应减少成人用量1%,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