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六王毕,四海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统一六国
(2)结果: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开疆拓土
(1)北方: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 (2)岭南:平定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3)“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3.意义: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海内为郡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实施
(1)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 (2)秦始皇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
(1)“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职责。 (2)“县”隶属于郡,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3.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4.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的继续推行,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
百官公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特点是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三公九卿
(1)三公:丞相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系统。 (2)九卿:是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议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3.汉承秦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 【轻巧识记】
数字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概念辨析】
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概念的区别
[答题术语]
1.秦“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 2.秦朝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1.官僚政治
高度组织化的官僚队伍是皇帝“家天下”的保证,是皇帝治理天下的臂膀。皇帝依靠自中央至地方的层层官吏实现对全国的控制。
西周的“官”以贵族血统世袭,个人财富来自领地。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权力来源的不同决定了身份的差异。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成为一种职业,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工具。皇帝与官僚的关系,用韩非子的话说就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秦汉还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官吏的法律、法规,官僚依法履行职责、执行政务,政务通过文书(文件)的传达来操作。在官僚制度中,最重要的就是选拔制度,秦朝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度。
虽然君主专制决定了官僚的基本性质,但官僚通过制度化的权力也可约束皇权,典型代表如唐代的三省制、宋代的台谏制。
2.朝议制度: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重要官员在朝堂开会,讨论国家军国要务,大臣畅所欲言,最后仍由皇帝决断的制度。朝议制度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国家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普遍实行的一种决策制度,体现了地主阶级内部最高层次的民主。它较为有效地限制了君权的非正常行使。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史料一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古代政治制度研究》
探究:(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代表东方小农的“主宰”“权威”是什么。导致东方小农“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的根源是什么?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东方小农”是指中国的农民;“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表明农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根源应从小农经济局限性角度进行思考。
史料二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论从史出] 史料二信息“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各有职分、等级、俸禄”说明官员不再是世卿世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史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探究:(2)根据史料三,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教你读史] 史料三反映王夫之强调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在阅读时可以第二个省略号分两层,第一层是原因的阐释,第二层是观点的陈述。分层找到观点,抓住原因,史料信息便一目了然。
[提示] 看法: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原因
(1)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2.特点
(1)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
(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3.影响 (1)积极
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中国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②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影响深远。 (2)消极: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视角1 从制度创新角度命题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是个善于创新的民族,古代中国人民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先进的
政治制度。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等。解题时可以从文明史观角度分析。 [对点1] 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解析:选B。据材料“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和“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可知秦代的郡县制取代西周的分封制,标志官僚政治逐步确立,故B项正确。
视角2 从对比联系角度命题
分封制和郡县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如分析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化可以从分封制下的“世卿世禄制”到郡县制下的“依据才干政绩”进行考查。解题时需结合郡县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
[对点2] (2017·孝感高三期末)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皇帝制度为专制主义的重要部分,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度也是专制主义的组成部分,故B项错误;郡县制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故C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涵盖了以上三种制度,最为全面,故D项正确。
提升点二 综合视点——从“家国一体”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
1.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任命方式的特点及影响;中央集权制的深远影响。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考查古代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趋势;从唯物史观角度考查辩证看待郡县制的进步作用及局限性。
3.中央集权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
实行条件 建立基础 传承制度 官吏权力 不同点 与中央关系 官员职责范围 历史作用 西周分封制 与宗法制相联系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世袭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 秦朝郡县制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按地域划分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的统一 共同点 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都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二、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 1.转变
(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