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史作用
(1)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
(2)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针对训练] (2017·周口高三期末)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解析:选D。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县制,着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故B项错误;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启继禹位”使“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宗法政治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法则,皇位继承原则是对其完善和发展,故D项正确。
[随堂演练]
一、选择题
1.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铸造传国玉玺,正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被视为国之重器。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在帝王眼中,玉玺的价值主要在于( )
A.证明皇位正统 C.保证皇位世袭
B.体现皇权独尊 D.震慑割据篡权
解析:选A。“受命于天”“被视为国之重器”,表明秦始皇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故A项正确;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这真正体现了皇权独尊,而玉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象征,故B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改朝换代时有玉玺也不能保证皇位世袭,故C项错误;“自秦以后,在帝王中不断传承和争夺”,表明有玉玺也不能防止篡权,故D项错误。
2.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但在秦代的历史中却未出现官员出任太尉的记载。对此较为合理的解释是( )
A.“焚书坑儒”致使秦代史书遭到严重损毁 B.秦始皇为巩固个人军权并未实授这一职务 C.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一事为后世臆想猜测
D.秦朝统治的短促使得秦始皇未能任命太尉
解析:选B。太尉掌管军事,秦始皇为了由自己掌握军事权,这一职位并未实授,故B项正确;秦朝“焚书坑儒”烧毁的是《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记录秦的历史的史书未遭焚毁,故A项错误;根据史书记载,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这并非后世的猜测,故C项错误;秦始皇没有任命太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秦朝统治时间短,而是为了让自己掌握军事权,故D项错误。
3.《史记》记载:“(始皇三十二年)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秦始皇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水利建设 C.强化中央集权
B.发展小农经济 D.遏制诸侯势力
解析:选C。由材料“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可知秦始皇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非方便水利建设、发展小农经济,故A、B错误,C正确;始皇三十二年为公元前215年,当时的诸侯已经不存在,故D错误。
4.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确立
解析:选C。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正确。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解析:选B。根据“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郡县制下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在郡县制下可以有效地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
6.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
A.军事制度 C.政治制度
B.法律制度 D.文化心理
解析:选D。“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汉将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与军事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也与法律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汉朝尚未建立,不存在政治制度上的冲突,故C项错误;汉将大多为六国后裔,无法在心理上接受秦将的领导,反映出秦朝文化心理上的统一还不够完备,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比较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提取两幅图所反映出的历史变迁的信息。
(2)结合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对材料二中的“变动”与“不变”的内涵加以解读。
解析:第(1)问从图一中封国和图二中郡县可以提取出统治方式的变化;从图一中封国位置和图二中郡县布局可以提取出统治区域的变化等信息。第(2)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变动”从材料来看是指每一项制度,必须针对现实;“不变”从材料来看是指“一
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即不同时期制度实施的目的以及这些措施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
答案:(1)信息:统治方式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变;统治区域扩大,由北方向南方扩展。 (2)变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对中央集权制度进行了调整。如为加强中央集权,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行省制度;在君主专制的演进过程中,出现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等机构;在选官制度上,发展为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不变:不变的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目的及其调整趋势。目的不变: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总趋势不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皇权不断加强。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7·北京顺义区检测)秦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亡于公元前206年。其统治期间属于(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解析:选D。公元前2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70年左右,故A项错误;公元前2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130年到公元前101年左右,故B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早期一般指公元前300年到公元前270年左右,故C项错误;公元前3世纪晚期一般指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01年左右,故D项正确。
2.(2017·太原高三检测)近年来,随着《甄嬛传》《琅琊榜》热播,以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为主题的古装影视剧十分火热,令观众津津乐道。抛去艺术夸张成分,导致古代社会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家国一体 C.宗教制度
B.嫡庶有别 D.君权至上
解析:选D。由于古代帝王的君权至上,而王位继承又是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以致子嗣夺嫡与后宫争宠的现象屡屡发生,故D项正确。
3.(2017·绵阳高三三诊)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墓主是春秋时期的秦景公。墓内发现了186具人殉,另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但铁器只有很简陋的几件。这反映了( )
A.秦国经济较其他诸侯国落后 B.秦国政权的集权趋势加强 C.秦国盛行残酷的人殉制度 D.秦国政权重视农业的发展
解析:选B。题干中“有3 000多件珍贵文物”说明当时的秦国国君能够将国家的财富集于一身,体现出了集权的趋势,故B项正确。
4.(2017·黄石调研)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仪,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由此可见,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
A.分工明确,彼此牵制
B.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 C.垂直管理、分层管理 D.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
解析:选B。材料中九卿分掌宗庙礼仪、宫殿警卫、宫门警卫、御用车马、刑法、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可以看出九卿为皇帝私家服务,“国”与“家”同治,故B项正确。
5.(2017·黄冈模拟)《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 )
A.“皇帝之功,勤劳本事” B.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
C.“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 D.“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解析:选C。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受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故C项正确。
6.(2017·佛山、揭阳高三联考)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解析:选D。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说明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故D项正确。
7.(2017·大连高三模拟)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