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威海市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3)

2020-03-27 19:50

激素基因转入小鼠核未融合的受精卵中,则此受精卵发育成的鼠是大鼠,属于遗传变异,D错误。 点睛:变异有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两种类型。遗传的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能够 遗传给后代;不遗传的变异是由于环境因素的改变而引起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28. 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有酒窝的基因是显性基因A,决定无酒窝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父母都有酒窝,基因型都是Aa,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有酒窝,再生一个孩子无酒窝的可能性是 A. 25% B. 50% C. 75% D. 100% 【答案】A

【解析】控制有酒窝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控制无酒窝的基因(a)是隐性基因。父母都有酒窝,基因型都是Aa。父母的遗传图解如图所示:

所以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无酒窝的可能性是25%。 29. 下列关于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都是显性性状 B. 隐性性状只有在子二代中才能表现出来

C. 出现频率高的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是隐性性状 D. 控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分别是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答案】D

【解析】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A错误;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如父母都是双眼皮Aa,子女可能有单眼皮,因此隐性性状在子一代中也能表现出来,B错误;性状的显隐表现取决于亲代传给子代的基因组合,而不一定是出现频率高的是显性性状,出现频率低的是隐性性状,C错误;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

11

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D正确。

点睛: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30. “超级细菌”泛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下列关于“超级细菌”形成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 抗生素的使用促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 B. 耐药性变异对细菌来说是有利变异

C. 耐药性细菌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耐药性变异遗传给下一代 D. “超级细菌”的形成是耐药性变异经过逐代选择和积累的结果 【答案】A

【解析】细菌本身就存在耐药性,并不是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耐药性变异,A错误;细菌产生的变异有的利于抵抗药物,有的不利于抵抗药物,因此耐药性变异对细菌来说是有利变异,B正确;耐药性细菌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耐药性变异遗传给下一代,C正确;“超级细菌”的形成是耐药性变异经过逐代选择和积累的结果,D正确。

二、简答题

31. 威海浅海中,生活着丰富多样的海洋动物。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最重要的任务不是更多地观察人们尚未见到的东西,而是去思索人人可见却无人深思过的东西。” 下图所示的海洋动物,有些想必你已经非常熟悉了,你有没有用分类学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它们的奥秘呢?

(1)在上图所示的动物中,海葵的形态结构最为简单,体现在________。

(2)中国蛤蜊有两片扇形的“壳”,脉红螺有一个螺旋状的“壳”,鱿鱼的身体外面没有壳。它们在外形上差

12

异很大,但都属于同一类群,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 (3)在上图所示的动物中,属于节肢动物的有________。

(4)银鲳的体内贯穿着一根长长的“鱼骨”,因此被归类为________动物。

(5)动物的名称常能显示出它所属的类群,但有时也会给人以误导。如鲳鱼属于鱼类,鱿鱼却不是真正的鱼。要对动物进行科学分类,需要依据动物的________。

(1). 身体呈辐射对称,【答案】有口无肛门 (2). 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 (3). 三疣梭子蟹、口虾蛄 (4). 脊椎 (5). 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解析】观图可知: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属于节肢动物、海葵属于腔肠动物、银鲳属于鱼类、中国哈蛤蜊、脉红螺和鱿鱼属于软体动物、沙蚕属于环节动物。

(1)海葵属于腔肠动物,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构成,体内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所以海葵的形态结构最为简单,体现在身体呈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2)中国蛤蜊有两片扇形的“壳”,脉红螺有一个螺旋状的“壳”,鱿鱼的身体外面没有壳,它们在外形上差异很大,但都属于同一类群,都属于软体动物,因为它们身体柔软,体表有外套膜,运动器官是足。 (3)节肢动物的身体有许多体节构成,分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在如图所示的动物中,属于节肢动物的有三疣梭子蟹、口虾蛄。

(4)银鲳的体内贯穿着一根长长的“鱼骨”,这“鱼骨”是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因此被归类为脊椎动物。 (5)人们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对动物进行分类。动物的名称常能显示出它所属的类群,但有时也会给人以误导。如鲳鱼属于鱼类,鱿鱼却不是真正的鱼,而是软体动物。

32. 生命活动离不开物质和能量。为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动植物体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呢?让我们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

(1)动植物获得有机物的途径不同。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自己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需要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来自________,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动植物获得能量的途径也不同。绿色植物通过固定________获得能量,动物通过取食或捕食________将能量摄入体内。

(3)动植物释放能量的方式相同。储存在动植物体内的能量需要释放出来,才可以用于它们的各种生命活动,请写出动植物释放能量的生理活动表达式:______________。

13

(4)动植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变化不可分割。动植物体内的能量:都以________的形式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1). 光合作用 (2). 植物 (3). 太阳能 (4). 植物或动物 (5). 【答案】(或光能)(或其它生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6). 化学能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需要的有机物直接或间接来自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2)动植物获得能量的途径也不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动物通过取食或捕食植物或动物将这些生物体内的能量摄入体内。

(3)动植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呼吸作用公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4)动植物体内的能量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有机物中,有机物分解的过程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33.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这一大自然的杰作,几乎将构造之精和效率之高演绎到了极致。下面,就以“循环系统为细胞供氧”为例,感知其精密之“一斑”。

(1)氧的进出血管。氧从肺进入血液和从血液到达纽织细胞,都需要进出血管。肺和全身各组织处遍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________的特点,极大地方便了氧的进入。

(2)氧的运输载体。血液的主要成分是水,而氧难溶于水,血液中的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具有________的特性,从而使氧能够得到运输。

(3)氧的运输动力。人体有肺循环和体循环两条血液循环路线,却只有一个心脏。心脏这一个“发动机”可以同时为两条循环路线提供动力,为肺循环提供动力的是心脏结构中的________。

(4)氧的持续运输。人体组织细胞时刻需要氧,血液只有不停流动才能持续运输氧。构成心脏的肌肉能够________,从而使心脏不断地将血液泵至全身各处。

(5)其他精密之处.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精密之处还有很多,请你再举一例(要说明通过什么结构,实现了什么功能)。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 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3). 右心室 (4). 有节律地收缩 (5). 心脏中有房室瓣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14

【解析】(1)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血管的内径小,仅有8--10微米,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非 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地进行物物交换。(2)红细胞中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含氧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从而使坏血病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 (3)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从血液循环图中看出,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

(4)心脏壁主要是由肌肉组织构成的,肌肉组织能够收缩和舒张产生动力,因此心脏能够强有力的收缩,将血液送到全身。

(5)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同时,在四肢静脉的血管里也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34. 作为一种常用的现代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当中。你的生活中有转基因产品吗?你了解转基因产品的生产原理吗?你对转基因产品持什么态度?请阅读下面的资料并回答问题。

资料1: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细菌,体内有“杀虫蛋白”基因(简称BT基因)。将该基因转入水稻中,可以生产出含有BT蛋白的大米,名为BT大米。BT蛋白能使食用它的昆虫幼虫死亡,但目前尚未发现BT蛋白对哺乳动物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资料2:—般来说,DNA和蛋白质彻底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被吸收,即使食用了BT 大米,人体内也不会有BT基因和蛋白。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存在未经消化的蛋白质被吸收进入人体的现象。 (1)转基因技术依据的科学原理是________。BT大米中被转入的基因是来自苏云佥芽孢杆菌的________基因。

15


2018年威海市中考生物试题(解析版)(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生物安全柜性能测试项目与方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