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中成药:胃苓丸,口服,1次6g,1日2次。
2.3 胃阴不足证 证候:胃脘痞满,隐隐作坠疼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烦渴喜饮,纳呆消瘦,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有裂纹,少津少苔,脉细数。治法:字样胃阴,和胃降逆。
方药:益胃汤加减:北沙参12g,麦冬12g,生地黄12g,玉竹9g,石斛12g,陈皮6g,甘草6g等。
加减:兼气滞,加枳壳12g以行气;气虚,加党参12g,黄芪12g以补气;兼血瘀,加桃仁9g,红花6g以活血;兼肠燥便秘,加郁李仁9g,火麻仁9g以润肠。
中成药:阴虚胃痛冲剂,冲服,1次5g,1日3次。 2.4 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痞胀,甚则胀及胸胁,嗳气频频,食后尤甚,舌苔薄白,脉细弦。
治法:疏肝和胃,升降气机。
方药:四逆散加减:柴胡9g,白芍15g,枳壳9g,香附9g,延胡索9g,炙甘草6g。
加减:便秘,以枳实易枳壳,加槟榔9g,大黄(后下)6g以通便;腹胀痛,加白芍15g,川楝子9g以和中;气滞而排便不畅,加大腹皮12g,厚朴9g以行气。
中成药:①胃苏冲剂,冲服,1次1袋,1日3次;
第9卷第10期·总第114期 2011年05月·下半月刊
②气滞胃痛冲剂,冲服,1次5g,1日3次。
2.5 胃络瘀阻证 证候:脘腹坠胀疼痛,固定不移,形体消瘦,面色晦暗,食后或入夜痛甚,呕血或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五灵脂(包煎)9g,蒲黄(包煎)9g,丹参12g,砂仁(后下)6g,檀香3g,莪术9g。
加减:体倦,纳差,加党参9g,白术9g,茯苓12g以益气健脾。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枳术黄芪汤:枳壳15g,白术9g,黄芪30g,水煎服。
3.2 灸法 取穴梁门、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胃脘胀痛者,加太白、公孙。每日施灸2次,1次5~10壮。 3.3 推拿 推拿分为腹部推拿和背部推拿。取中脘、气海、鸠尾、关元、脾俞、胃俞、关元俞、肝俞等。可采用一指禅推法、摩法、揉法、托法、振法等手法。
(本文主要起草人:唐志鹏) (张文娟 杨建宇 李杨 辑)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
中华中医药学会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中医药标准化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0.091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0-0126-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属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表现。本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遗传、免疫、感染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的“痢疾”、“泄泻”、“腹痛”等范畴。 1 诊断依据 1.1 临床表现
1.1.1 症状 起病多缓慢,少数急骤偶有呈暴发性者。病程多迁延,呈发作与缓解期交替,少数可持续并逐渐加重。
消化系统表现:腹泻、便血和腹痛为最主要症状,直肠受累明显者可有里急后重。重者可见腹胀、纳差、恶心呕吐。
全身表现:可有发热、贫血、消瘦和低蛋白血症等。 肠外表现:可有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口腔黏膜溃疡,以及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 1.1.2 体征 部分患者有腹部压痛,轻者除下腹稍有压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题项目 [ZYYXH/T81-2008]
痛外,多无其他体征。重型和暴发型病例可见腹胀、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部分患者左下腹可触及条索状物。
1.2 理化检查
1.2.1 结肠镜检查 为确定诊断的最可靠方法,可见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黏膜充血、水肿、脆性增加,易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等炎症表现。重者有多发性糜烂或溃疡,慢性者结肠袋形变浅或消失,可有假息肉或桥形黏膜等。
1.2.2 黏膜病理学检查 有活动期与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活动期: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隐窝急性炎细胞浸润,尤其上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人固有膜;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细胞减少;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
1.2.3 钡剂灌肠检查 可见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
第9卷第10期·总第114期 2011年05月·下半月刊
127
白冻黏液较多,加苍术9g,薏苡仁18g;腹痛较甚,加乌药6g,延胡索15g,枳实9g。
中成药:①香连丸,口服,1次3~6g,1日2~3次;②香连止泻片,口服,1次4片,1日2~3次。 2.2 脾胃气虚证 证候:腹泻便溏,有黏液或少量脓血,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腹部隐痛喜按,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舌质淡或体胖有齿痕,苔薄白,脉细弱或濡缓。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升阳。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5g,茯苓12g,白术12g,桔梗9g,山药15g,白扁豆12g,莲子9g,砂仁(后下)6g,薏苡仁18g,甘草6g。
加减:大便夹不消化食物,加神曲15g,炒山楂15g;腹痛怕凉喜暖,加炮姜9g,肉桂6g;久泻气陷,加黄芪30g,炙升麻9g;久泻不止,加赤石脂15g,石榴皮15g,炒乌梅9g。
中成药:①补脾益肠丸,口服,1次6g,1日3次;②香砂六君丸,口服,1次6~9g,1日2~3次。
2.3 脾肾阳虚证 证候:久泻不愈,大便清稀或伴有完谷不化,或黎明前泻,脐中腹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食少神疲,面色咣白,舌质淡,舌体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
治法: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方药: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党参15g,干姜9g,白术12g,补骨脂12g,肉豆蔻9g,吴茱萸6g,五味子9g,生姜9g,大枣6g,甘草6g等。
加减:腹痛甚,加白芍30g;小腹胀满,加乌药6g,小茴香6g,枳实12g;大便滑脱不禁,加赤石脂15g,诃子6g。
中成药:四神丸,口服,1次9g,1日2次。
2.4 肝郁脾虚证 证候:腹痛则泻,泻后痛减,腹泻发作常与情志因素有关,黏液便,胸胁胀闷,喜叹息,纳差腹胀,矢气较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和中。
方药: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加减:加减:腹满痞胀甚,加枳实12g,厚朴12g;腹痛甚,加延胡索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