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2)

2021-09-24 09:39

中成药:①香砂枳术丸,1次10g,1日2次;②香砂六君丸(浓缩),口服,1次12丸,1日3次。

2.5 阴虚肠燥证 证候:大便秘结或带少量脓血,虚坐努责,腹痛绵绵,心烦易怒,午后低热,形瘦乏力,口燥咽干,舌质红,舌苔燥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益气健中。

方药:驻车丸合四君子汤加减:黄连6g,阿胶(烊化)15g,当归9g,炮姜6g,党参15g,山药15g,茯苓15g,白芍18g,乌梅9g,甘草6g。

加减:便秘,加白术30g,生地黄30g,黑芝麻12g;虚坐努责,加诃子6g,石榴皮12g;便下赤白黏冻,加白花蛇舌草15g,秦皮12g;心烦低热,加银柴胡15g,鳖甲(先煎)24g。

中成药:①麻仁丸,口服,1次6~9g,1日2次;②麻仁润肠丸,口服,1次6g,1日3次。

2.6 血瘀肠络证 证候:泻下不爽,下利脓血或黑便,

缺损;肠管短缩,袋形消失呈铅管样。

1.2.4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活动期有脓血。镜检有大量红、白细胞和黏液,在急性发作期粪便涂片中常见有大量多核的巨噬细胞。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包囊、血吸虫卵及大便孵化,细菌培养(沙门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杆菌、需氧及厌氧菌)及真菌培养阴性。

血常规:急性活动期白细胞可以增多,伴有发热者多见。重’症患者可高达30×109/L,中性粒细脆可左移并有中毒颗粒,偶见嗜酸细胞增多。50%~60%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

血沉:轻度或中度增快,多见于较重病例。在病情演变中,常把红细胞沉降率作为观察指标。

1.3 诊断要点 诊断本病需先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肠结核、Crohn病、放射性肠炎等原因明确的结肠炎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并至少有内镜或钡剂灌肠的特征性改变中的一项可以确诊;临床症状不典型,但有典型肠镜或钡剂灌肠表现或病理活检证实亦可确诊。临床上有典型症状或典型既往史,而目前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并无典型改变者,应列为疑诊随访。

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类型、病变范围、严重程度、病情分期及并发症。

1.3.1 类型 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暴发型、初发型。初发型指无既往史而首次发作;暴发型症状严重伴全身中毒性症状,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各型可相互转化。

1.3.2 临床严重程度分级 轻度:患者腹泻1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血沉正常。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腹泻1 日6次以上,明显黏液血便,体温在37.5℃以上,脉搏在90次/分以上,血红蛋白<100g/L,血沉>300mm/h。

1.3.3 病变范围 可为直肠、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全结肠、区域性结肠受累。 1.3.4 病情分期 活动期、缓解期。 1.3.5 肠外表现及并发症 如前所述。 2 辨证论治

本病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忧思恼怒致使脾胃损伤,湿热内生,病邪滞留于肠腑,导致大肠气血壅滞、传导失司、通降不利而发病。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胃、肾等功能失调亦有关。急性发作期以清热化湿为主,缓解期以健脾益气为本。由于本病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多属本虚标实,并有寒热错杂之证。所以健脾与化湿、温中与清热、调气与行血等法多相兼而用。

2.1 大肠湿热证 证候:腹痛,腹泻黏膜脓血便,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方药:芍药汤加减:白芍15g,黄芩9g,黄连6g,大黄(后下)9g,槟榔9g,当归9g,木香9g,肉桂6g。

加减:大便脓血较多,加槐花15g,地榆15g;大便

128

腹痛拒按,痛有定处,腹部或有痞块,面包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肠通络。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2g,赤芍15g,川芎15g,小茴香9g,干姜9g,延胡索12g,没药12g,肉桂3g,蒲黄(包煎)15g,五灵脂(包煎)12g。

加减:滞下不爽,加制大黄9g,槟榔15g,木香9g;腹痛甚,加白芍30g,三七粉(冲服)3g;腹满痞胀甚,加枳实12g,厚朴12g;腹部痞块,三棱12g,炒莪术12g。

中成药:①云南白药,口服,1次0.25~0.5g,1日3次;②失笑散,口服,1次6~9g,1日1~2次。 3 其他治法

3.1 单方验方 儿茶粉:0.5~2g,日服3次,并以5~10g加温生理盐水40~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

蒲黄浸膏液:以25%蒲黄浸膏液15ml,日服2次,

第9卷第10期·总第114期 2011年05月·下半月刊

同时以5%的稀释液100~150ml保留灌肠,1日1次。 3.2 针刺 主穴合谷、天枢、上巨虚。湿热重者,加曲池、内庭;寒湿者,加中脘、气海;脾气虚者,加脾俞、胃俞、关元;脾肾阳虚者,加脾俞、肾俞;阴虚者,加照海、太溪;血瘀者,加血海、膈俞。虚证针用补法,实证针用泻法,偏寒者加灸。

3.3 灸法 取穴中脘、天枢、关元、脾俞、胃俞、大肠俞。虚寒明显者,加神阙。用艾条或艾柱,1次灸30min。1日1~2次,腹部腧穴与背部腧穴交替灸。 3.4 灌肠 结肠宁(灌肠剂),1次取药5g,溶于50~80ml温开水中,37℃保留灌肠,每晚1次。或锡类散1~2支,1%普鲁卡因l0ml,温盐水5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

(本文主要起草人:陈治水) (张文娟 杨建宇 李杨 辑)

慢性便秘的中医治疗概况

李彦知1,2,3 杨建宇1,2,3 范竹雯2 郑绍明2 许继宗4*

关键词:慢性便秘;中医药疗法;综述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1.10.092 文章编号:1672-2779(2011)-10-0128-02

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消化道症状,其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往往给患者带来许多痛苦和烦恼,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其中尤其以老年人患者较多[1]。调查显示,欧美国家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高达20%~30%,亚洲资料显示老年人慢性便秘的发病率为11.6%[2]。便秘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引起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诱发直肠癌、结肠癌等,对老年人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因此老年便秘的合理治疗十分重要[3]。

目前对便秘的治疗首先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增加膳食中的纤维素和饮水量、适当的运动、调整心理状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等,如无效者或顽固性便秘则需要药物治疗,主要是各种泻药[4]。但各种泻药治疗,副作用大,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型。同时,滥用泻药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如加重便秘、水电解质紊乱、结肠黑变甚至危及生命等[5]。中医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甚佳,副反应少。且能个体化治疗,故有很大优势[6]。本文就近年来便秘中医治疗的概况综述如下。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之阅读训练 自己整理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