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负担是实现农民生产成本最低化、变相增加农民收入的治本之举。因此,当前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首要的是要切实减轻农民的各种负担。一是要切实解决好农家子弟上学难的问题。供一名初中学生读书,每年得交杂费好几百元,供一名高中生读书就更难了,如此负重,我们的农民怎么富得起来。二是要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做到农民应保尽保。同时要严控定点医院的药价,简化药费报销手续,从而尽可能地减少农民的住院和购药费用支出。三是要严格控制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坚决避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增加,从而抵消农民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等现象的发生。
热点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一、主要问题及成因
1.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2.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3.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壁垒,事实上是将城乡两部分居民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
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该意见在“推进城乡改革”部分提到,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将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进一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这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
户籍附带福利,这是中国式户籍制度最为特别之处。各地政府之所以要求农民用土地交换户籍,是因为当地政府认定,农民户籍转成市民户籍之后,就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与公共品。然而,政府让农民拿土地来交换户籍、交换户籍背后的福利,是不公平的。按照现代国家的宪法原则———平等原则,农村居民作为公民,本来就应当享受与同一区域内城市居民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和公共品。让农民用其手里唯一的财产———土地———来交易,在把农民转成城镇户籍的时候,也把他们转成无财产者。这种交换显然是不合适的。农民是因为权利遭到限制、福利遭到剥夺而让城镇户籍形成溢价的,让农民拿土地再来购买各种权利和福利,这不是在矫正先前的不正义,而是在进行第二次剥夺,制造第二次不正义。
二、对策建议
1.改革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发展。2.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3.加大农村基本设施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4.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5.大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可以具体的从八个方面推动工作的开展。
一要统筹城乡规划的编制,建立城乡一体、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编制程序和管理体制。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二要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把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由城市延伸到农村。
三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体制。
四要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
五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最低生活保障和更加规范的社会救济制度。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实现全市统筹。把进城务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纳入城市社会保障范围,并统一发放标准。
六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七要健全基层自治组织,推进管理有序、治安良好的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
八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
规划上融合,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蓝图。按照 “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统筹规划县城建设、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格局。
建设上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用。着眼于节约成本、促进融合,在加快城乡建设过程中统筹考虑城镇和农村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实现城镇建设与新民居建设的资源共享。
产业上融合,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变、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思路,促进城乡经济融合发展。
公共服务上融合,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着眼于逐步让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福利保障,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加大城镇教师服务农村教育工作的力度,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热点三:社会保障问题
一、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
1.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2.社会保障制度的管理不够规范,尤其是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不够规范。3. 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所需的资金缺口还比较大。4.社保资金的筹集缺乏强制性。
社会保障,经常被人形象地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收入分配的调节阀”、“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作为国家和社会为保证其成员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助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进入新世纪,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越来越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等相继建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时期,不断提高社会保障程度,实现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
二、主要原因:
1. 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我国虽然相继建立了针对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不少保障制度刚刚起步,覆盖范围小,覆盖率不高。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应保障的人口大概在3亿人左右,目前参保人数为1.18亿,参保率只有39.3%。此外在养老保障方面,还有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保障老人三个群体,无法纳入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保障范围还未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覆盖全民。
2. 社会保障水平低。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6%左右,与发达国家20%以上的水平相距甚远。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只有12%左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此造成群众享受到的保障待遇偏低,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只有30%左右,城乡低保标准总体偏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