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开幕前一周年。
“任仲平”文章的选题无疑抓住了“社会的风向标”,但是否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对此我们难以作出结论。不过。要进行社会说服,其前提就是跟上时代的话语体系,运用“人类普遍共识”、“世界潮流”以及共有的“文明价值体系”
作论。如“考量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从两个角度透视:历
史、地理。历史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地理的基本要素是空
间。”
4.知识含量多
“任仲平”文章的知识含量体现于多个层面:论点知识
含量足、论据背景知识丰富、论证框架富含知识。
论点知识含量足。“任仲平”文章论点的特色在于,它不
是一个简单的说教,其论点背后含有丰富的科学底蕴和人文底蕴。以三篇“奥运会”倒计时文章为例:第一篇文章阐述“北京奥运会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不仅属于今天,更属于未来”,通篇文章提出多个分论点:“奥林匹克是一扇窗
口,中国与世界相互了解”;“奥林匹克是一种途径,中国与
世界相互认同”:“奥林匹克是一个承诺.中国与世界共同完成”。第二篇文章以“和平、友谊、进步”作为论点。第三篇文章则以“绿色、科技、人文”作为分论点。三篇文章让人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奥运会,一个美好的奥运会,更看到了一个崛
起的中国应有的发展路径与心态。
论据背景知识丰富。“任仲平”文章以论证严密著称,这
得益于其论据的独特特色上。与一般新闻评论不同,“任仲平”文章的论据并非简单的事实性论据,而是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并举,且以理论论据为主。以《一切始于世博会》为例,文章三个分论点:“道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世博会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蕴含着一个世纪以来世博会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深刻理解”、“凝聚着一个多世纪以来世博会对
2010年第4期田
“任仲平”文章新闻评论属性探析
人类相聚交流的热切祈愿”。对三个分论点的论证充分利用了人类科技发展的精神历程,“进步”与“落后”交相出现的
发展过程、战胜危机以及相互交流的精神渴求这些作为论
据。通过这些论据,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世博会”发展历
程,更看到了人类进步发展的历程,还看到了人类发展的心
路历程诸如“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科学理性日益成为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上升的螺旋”等等。
论证框架富含知识。“任仲平”文章最大的特色在于其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结构框架,文章逻辑结构清晰明了。分论点突出。分论点往往构成文章的论证框架。以近8000字的《走好全国一盘棋》为例,该文获得2008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写了近两年,从一稿的4万多字到二稿的1.6万字,到见报时已是14稿,字数变为近8000,文章对“区域协调发展”论证详尽,从论证框架中我们即可以学到不少知识:区域协调发展与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与增强全国发展合力、与维护民族团结、与制度优越性等等的关系;区域协调发展在“布局”、“政策”、“机制”以及“步骤”等方面的要求;区域协调发展的矛盾:公平与效率、合作与竞争、开放与保护,政府与市场、集聚与扩散、补偿与约束以及发展与
协调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文章最后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
体化”这两个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作结。将数万言浓缩于一篇文章之中,让人对区域协调发展有个完整而全面的认识,而这一切源于“任仲平”文章对框架的重视,框架本身具有极强的知识性。
俯首可拾的知识,增加了受众阅读的报偿,使得“任仲平”文章在传播理论与思想时增强了文章的阅读率与传播
效率。
5.论证方式独特
随着媒体的发展、时评的勃兴,公民的表达欲望愈益强
烈.作为“人民归报重要评论”的“任仲平”文章也在改变着自己的论述方式。
强烈的驳论色彩。统计表明约55%的“任仲平”文章具有强烈的驳论性质,他们往往针对社会中的一些错误思想进行说服教育。行文往往是好与坏并举,从不回避问题,而
是积极面对问题,以哲学角度作论,以世界限光看问题。值
得一提的是,“任仲平”文章对错误思想的处理往往并非全然批判,而是通过对关键概念的阐述,让人们明白其中的差
别。
“自下而上”的论述方式。传统理论文章往往对百姓提出很多要求。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告诉人们应该干什么。
而“任仲平”文章则一改此种口气,用人们普遍接受的知识与伦理体系进行说服诉求。与传统社论要求人民应该如何
做事、如何行动相比.“任仲平”文章更具协商语气,其目标对象往往诉诸于国家、集体以及社会而非普通百姓。
以矛盾及矛盾的解决行文。其中既有人与人间的矛盾,
田2010年第4期
万方数据
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又有人与社会的矛盾,还有现实与理想
的矛盾,体制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更有关系到人类命运的
矛盾。不同于以往的党报社论,“任仲平”文章不到避矛盾冲突.反而利用它们推进文章:矛盾感导致了“最大的公约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感,理论文章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粉饰者,还是它的嘹望者与监督者。这种写作意识源于“任仲平”文章独特的认识:“一个社会存在矛盾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适当的‘冲突’常常是社会有活力的表征”。14
理论论证注重普遍接受性。任仲平自一开始就明白一
个道理:提着自己的头发想让自己离开地球是不可能的。
理论阐述必须置于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坐标系内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由此“现代化”、“人类文明”、“对话”、“仁爱”、“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等成了“任仲平”文章的落笔之点。在论证上,“任仲平”文章往往能眺出理论外,站在全盘中,从引述的话语来看,马克思等传统话语较为少见,一些西方社会理论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等的话语反而较为多见。反映了“任仲平”文章寻求新的对话空间的努力。如引用布莱克的话“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引用美国历史学家胡克的话“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是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
的品质。”引用黑格尔的话“历史题材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