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历史);
国情常识(国土与资源、人口、民族与宗教、社会经济结构、综合国力);
公文常识(公文及其写作、公文处理)。
3、熟练掌握:常识判断的方法(比较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理解推论法、第一印象法);经典测试试题解析。
第四章 判断推理能力的测评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判断推理能力测评的基础知识、测评形式、应试思路和方法、经典测试试题解析,并提供了代表性练习试题及答案。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逻辑的基础知识,判断推理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判断推理涉及的能力组合;掌握行政职业能力测评中判断推理包含的基本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判断推理的含义、基本要求和目标、判断推理测评的特点。
2、掌握:逻辑学基础知识(思维的形式结构、逻辑基本规律);图形推理(普通推理、视觉推理、平面图形的空间还原、图形坐标推理、图形重组、图形延续推理、九宫图推理);
逻辑判断(直言命题、三段论、条件关系推理、复合命题及其推理、逻辑判断的测评形式);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基础知识、类比推理的测评形式);定义判断(基础知识、测评形式);事件排序(基础知识、测评形式)。
3、熟练掌握:图形推理的应测思路与方法;逻辑判断的应测思路与方法;类比推理的应测思路与方法;定义判断的应测思路与方法;事件排序的解题思路与方法;经典测试试题解析。
第五章 数量问题处理能力的测评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数量问题处理能力测评的基础知识、测评形式、应试思路和方法、经典测试试题解析,并提供了代表性练习试题及答案。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数量关系的基本含义;掌握数量关系设计的题型结构;理解数量关系在提高测评对象快速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中的作用;理解数量关系的解题原则。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数量关系的的含义、数量关系测评的目标和基本要求。
2、掌握:行程问题(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往返问题、流水问题);植树问题;工程问题;集合问题;排列组合问题(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和、差、倍问题(和倍问题、和差问题、差倍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方程问题;特殊数量关系问题(年龄问题、日期问题、时钟问题、纯粹数字关系问题、平均数问题);几何问题(面积公式、三角形的基本性质、体积公式、周长公式)。
3、熟练掌握:数字推理的方法和解题技巧(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及其变形、其他基础数列、和差数列和积商数列、与项数因素相关的数列);数学运算的方法和技巧(基本公式解题法、数字替换法、凑整法、尾数估算法);经典测试试题解析。
第六章 资料分析能力的测评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资料分析能力测评的基础知识、测评形式、应试思路和方法、经典测试试题解析,并提供了代表性练习试题及答案。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资料分析的概况和资料分析测评的基本内容;理解资料分析在提高测评对象对资料准确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中的作用;了解提高资料分析能力的基本方式。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资料的含义与特征;资料分析的含义与特征。
2、掌握:资料分析应具备的基础知识(百分数与百分点、倍数与翻番、发展速度与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增幅与同比增长、基尼系数与恩格尔系数、强度指数、价格水平与指数、现价与可比价、GDP与GNP);资料分析能力测评的主要形式(文字资料、统计表、统计图)。
3、熟练掌握:文字资料的应测思路与方法、统计表的应测思路与方法;统计图的应测思路与方法;经典测试试题解析。
第七章 知觉能力的测评
(本章内容不做考核要求)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的要求,它们的含义是:
1、领会:要求考生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作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2、掌握:要求考生掌握有关的知识点,正确理解和记忆相关内容的原理、方法步骤等。
3、熟练掌握: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核心内容和重要知识点。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行政职业能力测评》,吴春华编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多、难度大,考生在自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悉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
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代表性练习题,这一过程可有效地帮助自学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所提出的总的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层次,并深刻理解各知识点的考核要求。
3、对考生进行辅导时,应以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考试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考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倡考生“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提出问题,依靠自己学懂”的学习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基础、突出重点,要帮助考生对课程内容建立一个整体的概念,对考生提出的问题,应以启发引导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