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除磷机理与数学模型的探讨(2)

2021-09-24 21:14

因此,活性污PP导致吸磷,且吸磷量远大于释磷量。

泥生物除磷过程一般在厌氧与缺/好氧交替的条件下进行。

生物除磷流程如图1所示。图中ADP即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

DPB的生长,导致吸磷效果下降;亚硝酸盐浓度高

时会完全抑制缺氧吸磷;厌氧区中存在亚硝酸盐时,废水中的聚糖原微生物(glycogenaccumulating

需严organisms,GAOs)增加并与PAOs争夺底物[14,15]。

格控制工况,以利于DPB顺利地反硝化除磷。

2生物除磷数学模型的发展

图1生物除磷流程

缺氧代谢

通常情况下的吸磷是在好氧状态下进行的,但有研究显示[11],PAOs并非全部是专性好氧菌。部分PAOs菌属即反硝化聚磷菌(denitrifyingphosphorusremovingbacteria,DPB)具有以硝酸盐代替氧气作为电子受体的特性,同样具有除磷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在缺氧条件下(无游离氧,但有硝酸盐存在),DPB可降解厌氧贮存的PHB,产生ATP用于自身生长,完成缺氧吸磷。由于DPB能同时实现脱氮和过度吸磷、节省碳源和空气量,且产生的剩余污泥量少,因此,对DPB的研究现在越来越多,亦开发了相关的除磷新工艺[12]。但Ahn的研究表明[13],PAOs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比以氧为电子受体产生的能量低40%,而且缺氧吸磷的速率要低于好氧吸磷,这对于系统的除磷是非常不利的。基于DPB反硝化的除磷工艺还存在以下问题:缺氧段的硝酸盐不足会影响

1.3

活性污泥生物除磷工艺的应用和研究促使数学模型包含涉磷反应方程,以完善其对污水生物处理过程的模拟。生物除磷模型是伴随对除磷认识的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其中,负责除磷的微生物———PAOs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对PAOs的认识历程角度,可以将除磷模型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模型描述了PAOs的厌氧释放磷、好氧吸收磷和PAOs的好氧生长,但未考虑其缺氧生长;第二阶段的模型在第一阶段模型的基础上,经过大量实践,充分模拟了PAOs的缺氧生长情况,定量描述了与PAOs缺氧生长紧密相关的PAOs缺氧反硝化和磷摄取的生化反应,提出了相对完善的生物除磷数学模型。2.1第一阶段模型2.1.1UCTPHO模型

1988年,Wentzel等在三段式Bardenpho工艺和UCT工艺中采用强化培养PAOs的方法,通过试验观察和对工艺中混合液的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BEPR好氧吸收磷的动力学模型[16,17],包括10个描述PAOs行为特性的反应过程。

该模型认为:厌氧环境(无硝酸盐和氧)中,PAOs将吸收低分子挥发性有机酸并以PHB的形式贮存在体内;同时PP水解,完成释磷过程。试验中发现,PAOs吸收有机酸的行为也可发生在缺氧和好氧环境中,但系统在这两种环境中的有机酸浓度过低,可不考虑。在随后的好氧环境中,PAOs利用厌氧时贮存的PHB进行生长,同时磷聚合为PP,完成好氧磷吸收。此外,该模型采用内源呼吸模式来表述PAOs在好氧和厌(缺)氧的衰减行为,解释了“二次释磷”的现象。但模型未考虑PAOs的缺氧生长情形,认为PAOs不可利用硝酸盐作为外部电子受体。2.1.2ASM2模型

国际水质协会(IAWQ,现为IWA)于1995年推出了活性污泥二号模型(ASM2)。从ASM1模型到ASM2模型,最主要的变化是生物量具有了细胞内部结构,其质量浓度描述更加复杂。这也是该模型包含生物除磷过程的前提。

ASM2模型沿袭了UCTPHO模型对于PAOs的描述,但是考虑到模型实际应用时的简化需要,没有考虑一些有待研究的生物除磷机理。主要特点在于:(1)未描述磷限制条件下PAOs的生长情况,但通过使用PP的饱和系数和贮存的抑制系数避免了这种

-21-

●环境保护中国资源综合利用第12期

情况的发生;(2)PAOs的生长模拟为专性好氧过程,并将PAOs的生长与PP磷的形成分为两个过程;(3)通过引入KMAX(XPP/XPAO)来模拟PAOs中PP贮存的抑制条件;(4)由于对糖原的行为不够了解,未将糖原作为一个独立的参数列入方程中;(5)假定PAOs的衰减产物中可生物降解部分全部转化为可缓慢生物降解COD(SBCOD)。

在这一阶段的模型中,由于未考虑与PAOs缺氧生长有关的除磷机理,只能模拟PAOs的厌氧释磷和好氧吸收磷,在应用到缺氧池和有大量硝酸盐进入的厌氧池中时,模拟结果总不能令人满意,亟待发展更完善的除磷模型。2.1.3Smolders模型

在Wentzel等提出UCTPHO模型不久,Smolders等[18-20]通过对SBR系统中强化培养的PAOs的试验研究也提出了解释PAOs厌氧、好氧行为特性的模型。该模型明确了糖原对乙酸转化为PHB过程的重要性,认为糖原对于BEPR过程必不可少。模型包括

其中,6个独立过程、2个厌氧过程和4个好氧过程。

厌氧条件下PHB的形成包含四个生化阶段:乙酸的摄取、聚磷的分解、NADH2的产生以及ATP的形成。Smolders等根据研究结果证实,PHB形成所需的还原力来源于糖原的EMP氧化,每0.5mol的糖原

好氧条件经EMP途径氧化可产生0.25mol的ATP。

下,一部分厌氧时贮存的PHB可转化为糖原,这点与试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一致的。在对微生物衰减过程的解释上,用厌氧、好氧理论取代了UCTPHO模型和ASM2模型的内源呼吸和菌溶理论。2.2第二阶段模型

1990年以来,有关试验中出现缺氧吸收磷现象的报道越来越多。Ekama和Wentzel也在MUCT系统中发现了PAOs的这一特性。Mino,Daigger[21]和Henze等开始做相关研究,他们试图通过试验将PAOs的反硝化加入原有模型中。BEPR拓展模型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来描述PAOs的缺氧反硝化:一是假定存在两种PAOs,一种只能以氧为电子受体,另一种则能以硝酸盐和氧作为电子受体(该假定已被有关试验证实)进行反硝化;另一种途径则假定只有一种PAOs,通过在PAOs好氧反应方程中乘以一个降低因子来模拟缺氧状态下的情况。前一种方式不能说明在好氧环境下,只有一种PAOs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故主流模型均采用后者。Barker&Dold[22]模型、ASM2d模型和Delft[23]模型就是其中的代表。2.2.1Barker&Dold模型

生物除磷机理与数学模型的探讨(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寻衅滋事罪的若干法律适用问题解读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