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区、集料堆放区及生活区等,内设洗车池(台)、污水沉淀池和排水系统。图8.2.2-1所示为一拌和站照片。拌和站场地硬化如图8.2.2-2所示。
(4)拌和站宜设置视频监控系统,拌和站的生活区应同其他区隔离开,生活区的建设参考项目部生活区建设。
(5)拌和站库房包括水泥、掺和料、外加剂库房。拌和站库房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使用袋装水泥的,应建造库房,袋装水泥垛高不得超过10袋,宜一车一垛。
②库房面积按照不小于1.5t/㎡的荷载标准建设,库房内地面应做硬化、防潮处理;水泥应架空存放,且离墙(地)距离不小于30cm ③库房内外加剂的存放高度不超过1.5m,液态外加剂应分罐存放。
(6)拌和站堆料场建设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砂石料堆存区的分隔墙应稳固,宜采用不小于30cm厚的混凝土或厚度不小于60cm的浆砌片石。
②料仓容量应满足最大单批次连续施工的需要,并留有一定的余地,同时还应满足运输车辆和装载机等安全作业要求。
③水泥混凝土、路面面层储料场应加设轻型钢结构顶棚,顶棚须经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后方可施工,顶棚起拱线高度不小于7m,顶棚雨水采用PVC-U管集中排至四周的排水沟,两端的储料仓外侧面与端面设置封闭围挡,防止雨水在风力作用下进入料仓。
(7)拌和站在建设前应充分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注意以下几方面:
根据场地条件合理设置废水沉淀池和洗轮池,布设排水系统,沉淀池的四周应采用金属隔离栅封闭,树立安全警示标识牌,无关人员不得进入沉淀池,如图8.2.2-3所示。
②作业平台、储料仓、集料仓、水泥罐等涉及人身安全的部位均应设置安全防护装置。传动系统裸露的部位应设有防护装置和安全检修保护装置。
③每次混凝土拌和作业完成后,应及时清洗机具,清理现场,做到工完场清。
④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废水、废油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排入饮用水附近的土地中。
⑤水泥、粉煤灰等材料进料时,应注意材料罐顶的密封性能;当粉尘较大时,应暂时停止上料,待处理完后方可继续。 ⑥拌和站宜按全封闭设置,减少或防止灰尘污染空气。 ⑦拌和站的各罐体宜连接成整体,安装缆风绳和避雷设施 ⑧临近居民区施工产生的噪声不应大于现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规定,否则应进行监控。 (8)沥青拌和站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①作业前,热料提升斗、搅拌器及各种秤斗内不得有存料。 ②配有湿式除尘系统的拌和设备其除尘系统的水泵应完好,以保证喷水量稳定且不中断。
③卸料斗处于地下底坑时,应防止坑内积水淹没电气元件。 ④拌和机启动、停机,必须按规定程序进行。点火失效时,及时关闭喷燃油门,待充分通风后再行点火。需要调整点火时,必须先切断高压电源。
⑤液化器点火时,应有减压阀及压力表。燃烧器点燃后,应关闭总阀门。
⑥连续式拌和设备的燃烧器熄火时,应立即停止喷射沥青;当烘干拌和筒着火时应立即关闭燃烧器鼓风机及排风机,停止供给沥青,再投入含水率高的细集料。
⑦烘干拌和筒,并在外部卸料口用干粉或泡沫灭火器进行灭火。关机后清除皮带上、各供料斗及除尘装置内外的残余积物,清洗沥青管道。
⑧料仓内保温、通风措施得当。避免生火取暖加温造成废气集中,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⑨拌和楼内不得采用碘钨灯照明,不得用电热管等设施取暖,严防火灾。
8.2.3 钢筋加工场
(1)钢筋加工场应合理选择设置地点,集中布置,封闭管理,材料堆放区、成品区、作业区应分开或隔离,如图8.2.3-1所示。 (2)钢筋加工场架构宜采用钢结构搭设,顶棚应采用固定式拱形防雨棚,高度应满足设备操作空间(起拱线高度不小于7m),并设置避雷及防风的保护措施。
(3)严禁使用非起重设备或自行组装的门吊进行吊装作业。 (4)金属加工机械(如卷扬机等)的工作台应稳固可靠,防止受力倾斜(图8.2.3-图8.2.3-4)。
(5)根据加工量大小,可将加工场地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模,加工场地面积应符表8.2.3的规定。钢筋加工场的原材料堆放区、半成品堆放区应满足材料的堆放要求。
图8.2.3-5和图8.2.3-6分别为钢筋加工棚的场地硬化和钢筋加工场的道路硬化。
表8.2、3加工场地规模及面积
规模 大 中 小 加工总量(t) >10000 6000~10000 3000~6000 加工场地面积(㎡) ≥3500 ≥2000 ≥1500 (6)原材料及成品、半成品的堆放
①钢筋应垫高堆放,离地面20cm以上,下部支点应以保证堆放的钢筋不变形为原则。
②钢绞线的存放应保持干燥,防止被雨水淋湿。 8.2.4 预制场
(1)混凝土构件预制场宜采用封闭式管理,场地内宜按办公区、生活区、制梁区、存梁区、构件加工区域、废料处理区等科学合理设置,预制场宜设置视频监控系统(图8.2.4-1)。生活区应与其他区隔开,生活区应参考项目部生活区建设。
(2)预制场周边存在边坡时,应提前进行安全防护,设置排水设施。
(3)预制场设置在填方路堤或线外填方场地时,为防止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而影响预制的质量,应对场地分层碾压密实并强夯,并对台座基础进行加固,尤其台座两端用C20以上的片石混凝土扩大基础进行加固,以满足梁板张拉起拱后基础两端的承载力要求。 (4)台座上应设置沉降观测点进行持续监控,并建立观测数据档案。定期对台座进行检查,分析台座沉降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5)存梁区的枕梁应视地基承载力情况适当配筋,台座尺寸应满足使用要求。用于存梁的枕梁应设在离梁两端面各50~80cm处,且不影响梁片吊装,支垫材质应采用满足承载力要求的非刚性材料。 (6)梁片最多存放层数应符合设计文件和相关技术规范要求。设计文件无规定时,空心板叠层不得超过3层,小箱梁和T梁叠层不得超过2层。预制梁存放时(特别是叠层存放),应采取支撑等措施,确保安全稳定。
(7)张拉作业中应设置可移动式钢板防护设施。
(8)预制场宜按照工厂化生产方式布设,道路和排水畅通,场地四周用砖砌围墙(或通透式围栏)。占地面积宜满足表8. 2.4要求。
预制场的一般行车道路及所有场地硬化分别如图8.2.4-2和图8.2.4-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