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间的万世万物。
3、道的演化
怎么演化的呢?《老子》的第42章讲了这样一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有这样一个顺序的。这个顺序是什么呢? 首先“道生一”,这里的一是指气,忽然之间由原始的浑沌,道可以说是原始浑沌,“道生一”的过程,就是道变成了原始浑沌之气的过程,是一股清气、流气,这就是所谓的“道生一”,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说,“一生二”,这种清阳的气一分为二,变成了阴阳二气,这里讲到的“一生二”就是这样一种原始浑沌之气发生分化,分化为阴阳两种气。阴阳这个概念,也是中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中国人把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简单地来讲,就是所谓的阴与阳,阴与阳不简单地来讲,就是阴气和阳气,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一生二”就使一种气就变成了两个事物。比如说天为阳地为阴。“一生二”也可以解释为这样一个原始浑沌发生改变以后,清气上升变成了天,浊气下降变成了地,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二生三”有了阴气和阳气,这两个气又相互的交合,阳作用于阳,阴作用于阳,由于这种作用,使对方都发生一种改变,产生出一种新的气,这种气就是所谓的合气。这个气中既有阴又有阳,就像父母一样,后来生了一个孩子,但是父母生完孩子以后,并不是说父母就不存在了,因此就有了三,这里的“三”,就包括了父母和他的孩子。有阴气,有阳气,有阴气和阳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出的一种新的气,这种气就是合气,这就是所谓的“二生三”,这是第三个阶段。 有了这样一个“三”,三不简单的是一个实数,也是一个虚数。作为实数来讲,它讲的是阴阳二气,再加上合气,所以说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三”。但中国人讲到“三”,它又是一个虚数,“三”意味着多,“三”并不简单就是一二三的“三”,它意味着众多,有了“三”,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这样出现的。所以第四个阶段,就讲到“三生万物”,由三就演化成为万物,这个万物不简单是天地之间的万物,有天,有地,还有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走一兽、一虫一鱼都是万物,人也是这万物中的一物。这是老子对于宇宙演化的一种观点。
4、道的演化与西方观念的不同
这样一种演化的观点如果和西方基督教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就会认为,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这个很大的不同是什么?在西方基督教看来,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上帝在六天之内,创造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后来最后创造了人,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人呢?上帝造万物,是把万物供奉给了人,人是宇宙的中心,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为人服务的,而人是上帝的儿子。这里有一个明显的,和中国文化不同的,就是造物主的观念,有一个人是宇宙中心的观念。而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没有这些,它没有造物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没有造物主,而道是里一种自然的演化的过程,演化的过程变成了一,变成了二,
变成了三,变成了天地万物,这是一个不同。
第二个不同,人并不是天地间,最为尊贵的东西,人只是天地间的普通的一物,所以后来中国文化讲天人合一,西方文化为什么就没有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有天人合一的这种观念?因为人只是宇宙间的普通的一物,没有一个造物主,造出来天地万物是供人使用的,人没有这样一种资格去掠夺、摧残天地间的其它的事物,因为没有事物赋予人这样一种权利,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演化的过程,都是由道演化过来的。 5、道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既然万事万物是由道演化而来,从道本身来看,与天地万物之间是什么的
关系呢?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既可以把它叫做有,也可以把它叫做无。《老子》的第1章中就讲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可以把这个东西叫做无,无指的是天地之始,是天地没有出现之前的那个东西,所以它是无,这里的无不是不存在的,不是没有,而是无以名状、无以说明的。所以这一句话也可以有另外一个标点,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无”也就是无名,无以名状。《老子》在25章讲的,“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太。”所以作为天地之始而言,这样的道,可以把它叫做无。而作为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观点,这样一个存在又可以把它叫做有,所以“有,名万物之母”。这里的有和无,用老子的话讲是同出而异名,是同样一个东西的一种不同的说法。讲到无、无名,是说它是天地万物的开始、开端,讲到有、有名,是说它是天下万事万物的起源,天地万事万物都是由它演化而来的。这样一种观念是中国人认为的,宇宙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在老子看来,演化的一个时机,最先的一个存在,就是所谓的道。
道仅仅是天地万物存在的一个时机吗?还不是。道化生为天地万物之后,道并不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刚才所讲到的,父母生育了孩子,但父母并不因为生育了孩子以后,父母就不存在了。道化育天地成万物,但道化育成为天地万物之后,并不因此就不存在了,道仍然存在。道怎么存在呢?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变成了天地万物的主宰,变成了天地万物的灵魂。
天之所以为天,地之所以为地,人之所以为人,都是因为天遵从了天道才使天成为天,地遵从了地道才使地称其为地,人也是一样,人如果不行人道,人就不再是人。《老子》的第39章讲过一段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这里的“一”,和我们刚才讲到的《老子》第42章中所讲到的“一”虽然同是一个字,但它的意思有所不同。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呢?“道生一”,“一”与道是有区别的,如果道与“一”都是一个东西,那“道生一”就变成“道生道”了,就变成了同一反复,这说明
“一”与道是有差异的。而第39章中所讲到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这里的“一”与道就是一个字,这里的“一”就指的是道,“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宁,神之所以灵,谷之所以盈,人之所以生”,都是因为道,都是因为得了道,道使天成其为天,使地成其为地,使神成其为神,使人成其为人。如果说天不遵从天道,天就不再是天;地不遵从地道,地就不再是地;人不遵从人道,人就不再是人。这就是说,道不简单的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它还是万事万物的主宰,是万事万物的灵魂。 6、道不可道
中国人的语言很丰富,道这个字是中国语言中概括性最强的一个字,没有一个字,像道具有这么强的概括能力。在西方哲学中,虽然它也可以讲到宇宙的起源,讲到宇宙的主宰,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主宰显然不是一个东西,要么就是万事万物是由它起源的,这叫宇宙起源的理论;还有一种是一个事物之所以称其为它的原因是什么,这叫本体的理论,本体论和本原论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中,道这个字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同时又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它具有这两个方面的含义,没有哪一个字比道更为根本,没有哪一个字更在道之上。讲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我们中国人来讲,道字可以说尽一切,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因为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所以道并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明白的。
什么是道?如果要去回答什么是道的话,老子就讲到,“道不可道”,道是不能说清楚的。我们简单地来讲,道既是万事万物的起源,又是万事万物的本根,但只具有这两个方面的意思就是道吗?还不是。我们又讲到道是万事万物的灵魂,那这就是道吗?也不是。
翻开《道德经》第1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什么意思呢?道如果是可以说清楚的,可以说明的,那它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道是说不清楚。非常道就是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不是常道,不是大道。一个名如果是可以命名的,那这个名就不能说是一个常名、是一个大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名不是常名,虽然这个名这是很清楚的,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我,一叫我的名字我就知道是在叫我,我一叫你的名字你知道是在叫你,但是正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是具体的,所以它不常了。我们一个人不是要总是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要永远在这世界上存在下去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凡是能够说清楚的,都是具体的,抽象的、一般的是说不清楚的,是不能说清楚的。所以老子在这里讲到,道是不可道的,真正意义上的道,是说不清楚的,是不能说清楚的。
这样一种思想在后代有了进一步地发挥。比如说《庄子》书中,也讲到“道无问,问无应”,你要问我什么是道,我回答你我不知道,不管是什么样的回答,都是错的,因为道是一个无所不包,是一个永恒的,不改变的一个东西。宋代的一个理学家程颢就说过一句话,“几时道尧尽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尽子道,添得些孝道多,元来依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尧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最为杰出的天子,但是尧行君道,君道也没有增加;我们也知道舜是非常孝的,他的父亲对他不好,但是他还是很好地对待他的父亲,但是并不因为舜做了这一切的事情,孝道因此而增加了。
就君道、孝道而言都是如此,再说到一个道字就更是如此了。因为道包含着天道、地道、人道,在人道之中,君之所以为君之道,臣之所以为臣之道,父之所以为父之道,子之所以为子之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都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在这之上的另外的一个道字怎么能够说清楚呢?你问道是什么,道什么都是,但道什么都不是。所以庄子后来讲到,“道无问,问无应”,凡是对道所做的一种回答,所做的任何一种解释,说道就是什么,这都是错的。 有人就说了,刚才不是就犯了一个形式上的错误吗?我们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主宰,是天地万物的灵魂,有的人还讲说,老子说道不可道,但是老子却写了五千言所道何事?我觉得这里边把问题搞混了,老子写的五千言,他并没有告诉人们道就是什么,老子只是通过五千言对道做了一个形容,让人们自己去体会、体验一下道到底是什么,老子并没有告诉你道就是如此。我们刚才说,道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根,我们也只是对道所做的一种形容,不是说道仅仅就是如此。我们在讲到庄子的时候,可能还会再讲到一段话,在庄子的书中,他甚至用了一种过河拆桥的办法,来引导你说道是什么。简单来讲,佛教里讲到,小和尚问老和尚月亮是什么,老和尚用手指指了一下月亮,但小和尚不开窍,他以为老和尚的手指头就是月亮,这里边就是一个问题。其实老子所讲到的五千言,是让你通过五千言去体察、体验道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通过手指头让你自己去看心中的月亮、心中的道,而不是说这五千言本身就是道,手指头本身就是月亮,这里面是有差异的。
我们通过对五千言的阅读,我们的体会是完全可以够一个人读一辈子,你自己去体会道到底是什么,我应当如何做事,如何做人,我信奉一种什么样的哲学,每个人读老子都会有不同的体会,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个感受、体会就是你所体会到的老子心中的道,但是那只是你心中的道,可能不是他人心中的道,也不可能是老子本身说的道。
道我们可以讲得非常的丰富、非常的圆润、非常的圆满,相信大家过去可能读过《老子》,你下次再去读《老子》的时候,你自己去体会一下你心中的道。
老子论自然
上一讲我们讲到了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讲到了第一个字“道”,这一讲我们来讲一下老子哲学的基本观念第二个字“自然”。 1、何谓“道法自然”
自然这一词是从属于道的,我们必须先讲完道,然后讲到自然。那什么是自然呢?《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一句话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样一句话,人法地,是说人应当以地做为效法的对象,而地是以天做为效法的对象的,天是以道做为效法的对象的,最后一句话说道法自然。按照一般人的理解,人应当以地为效法的对象,地应当以天为效法的对象,天应当以道做为效法的对象,而道应当以自然做为效法的对象。所以台湾有一名学者就这样讲,他说在老子的书中道并不是最高的范畴,在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前面的这些讲法都没有错,人应当以地为效法的对象,这都没有错,一直到天法道,但这里最后一句话说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什么意思呢?关键是自然这个词,我们要对它做一个什么样的理解。
我们现在讲自然界、大自然,大自然、自然界的这种提法在中国古代基本上是没有的,也就是说自然这个词,我们现在把它当成了一个名词来用,但是在古代最起码在老子的书中,它不是作为名词来去用的。自就是自己,然就是样态,那么自然这个词如果要说的话,就是自己使自己成其为这样一种状态,而没有外在力量的强迫,没有外在压力,没有外在制约,没有外在限制等等,这样的含义。道法自然,那不是说道之上还有一个自然,而是讲道应当以自己做为它效法的对象,道使自己成其为自己这个样子、这个样态,而不是任何一个事物使道成其为这样一个样态。所以道法自然实际上不是别的,就是道性自然,道的本性就是自然。
刚才我们讲到自然这个词不能做名词讲,而是做为一个形容词,形容没有任何外在的压迫,没有外在的制约,没有外在的限制等等这些含义,如果大家不同意这种说法的话,那我们还可以再举出老子书中其它几处关于自然的一些话,我们来再仔细地考察一下,自然是不是这样一个含义。除了这一段话之外,在《老子》的一共五千言中,还出现了自然这个词四次,一共出现了五次。
2、几种政治统治的模式
比如说在第十七章中,他讲了一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太上,下知有之”,这里讲的太上不是简单的一个时间范畴、时间概念,更为重要的可能是一个价值的范畴、价值的概念。太就是无以复加、最好的,最好的这么一种政治统治的模式、政治统治的方式是什么?应当是下知有之。什么叫做下知有之?就是做为普通百姓、做为下面的人,只知道有这么一个统治者,而这个统治者做了什么事,不知道,也许他做事了,也许他没做事,但是百姓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这样一种模式、这样一种体制,在老子看来是最好的一种模式。
我们现在说那些当领导的有时做得事越多,做得事越多实际上是让百姓在做事,不是他在做事,那可能再做得不好的话,就变成一种扰民。所以西方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中也有一句话,管得最少的政府其实是最好的政府,而这个话现在做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其实在老子的思想中早就有,就是第十七章这句话,“太上,下知有之,”只知道有这么一个统治者,这个统治者做了什么事,大家不知道。 那“其次,亲而誉之,”他做了很多有利于、有益于民众的事,所以人们民众亲爱他、赞誉他,这叫“亲而誉之。”比如人们知道黄帝,黄帝做了什么事,大家都不知道,我们说现在炎黄子孙,黄帝做了什么事大家都不知道;但是尧舜禹汤做了什么事,我们知道。所以人们赞美的是尧舜禹汤,人们没有赞美黄帝,但是按照老子的观念来讲,黄帝
是比尧舜禹汤更为伟大的人物。其次是亲而誉之,就像尧舜禹汤,这样的人物。 “其次畏之”,再其次就是人们害怕他,人们为什么害怕他?因为他很厉害,因为严刑峻法,任何一个人如果一旦触犯了刑律,他都会给你严厉的处罚,比如像秦始皇这样的人,人们害怕他,但是他的地位就要比尧舜禹汤要低。 再下来第四个层次,“其次侮之”,其次人们连怕他都不怕他了,他不管怎么样的嚣张,不管怎么样表面上多么厉害,人们都不怕他,人们就敢说他、敢骂他,这是最低的一个层次。
《老子》接着说,“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我们讲前面这些话,主要是在讲太上这句话,其实是为了讲自然,为什么讲到这个自然呢?他讲的就是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做了很多事,但是就百姓而言,他认为没有一个人干涉了我,不是因为别人干涉了我,而使我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好象是没有人管我,我想做什么事就做什么事。“百姓皆谓我自然”,百姓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就这样做的,不是别人教导我这样做的,不是因为别人劝告我这样做的,而是我自己这样做的,我自己这样做的就是所谓的自然。那么在太上的时候,人们只知道有一个帝王、有一个管理者,而不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这样一种状态就是一种自然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老子看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除了直接讲到自然的话之外,在《老子》书中还间接地讲到一些话,我们从这些话中也可以体会到老子所讲到的自然是一个什么样的含义。比如说,老子书中还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就是祭祀的过程中,用草扎起来的那种祭祀品,一次性的,祭祀完了以后就扔了。在儒家看来天地是一个仁爱的化身,阳光雨露哺育万物,哺育万物了以后把这一切万物都给了人类,所以在儒家看来天是一个仁慈仁爱的形象。但在道家看来,在老子看来,天地不仁,它以万物为刍狗,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在它看来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异的、没有区别的。圣人不仁,这里的圣人也不是一般的圣人,他讲的是有职位的人,以百姓为刍狗,这一个统治者他以百姓为刍狗,他不是亲爱某一些人而不亲爱一些人,他对一切人都一样。
这里有一句话说不仁,天地不仁,圣人不仁,不是说他们不做对民众有利的事,不是说他们只做对民众有害的事,不是这样一个概念,也不是这样一个含义。而是他做任何事或者他不做任何事,都没有一种考虑、没有一种想法,是说我故意做这件事,因为做了这件事可以对他人、可以对民众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会不会带来什么好处,他没有想,因为没有想,所以他做这件事的时候,就是自然的。我们现在其实在很大意义上仍然在讲到这样一个话,说谁自然谁不自然,导演告诉演员你应当自然一些,自然一些是说别太戏剧化,别太演戏、别太表演,你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放松,这是自然的意思。那么这个意思其实就是自然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本来的意思就是如此,自然不是别的,就是没有外在约束,怎么样就怎么样,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做,这才是自然。 4、自然是道的基本属性 这样一种自然在老子看来,它是道的一个基本的属性,自然是道的基本的属性,道成就了天地万物,道成就天地万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阳光雨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就是自然,地气上升,天气下降,这样一个过程本身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谁命令它,没有谁制约它,就是如此,这样的一个过程不是为了成就什么,或者不成就什么。那么道化生为天地万物也是如此,它不是因为要成就天地万物才化生天地万物,它什么都不想做,它即使做了,也没有任何的想法,也没有任何的索求。 所以在《老子》第五十一章中,它就讲到这句话,“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之所以尊,德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没有遵从什么样的命令,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