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4_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2)

2018-11-22 21:49

第2题. 诗钟竞咏是怎样产生的?你认为对现代娱乐活动是否有参考价值?

诗钟的创作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 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福州为诗钟发源地, 被称为诗钟国。闽派诗钟在 1887 年唐景崧入台前就传入台湾,闽台诗钟活动大都采取组织 诗社、定期集会吟咏的形式。《诗畸》一书作者共 55 人,其中闽人约占一半。 闽台诗钟 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 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 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 亡国之恨。从整体上看,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 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但也不能抹杀诗钟的积极意义,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 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推出一批佳作 名篇。日据时期,台湾诗钟(击钵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 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诗钟在台湾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其作用和影 响是不可低估的。

第3题. 列出你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你认为哪些传统美食可以传承和发展?(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答案)

闽台美食习俗是中华饮食 文化结构中的重要元素,通过个人的探究,目前我就有所知道的闽台美食习俗其中包括传统的习俗主食、肉食、蔬果、器用、好酒、嗜 烟、饮宴、嚼槟榔、调味、食人等最具台湾原住民的饮食风俗,但是台湾的饮食风俗也有很多是从大陆移植过来的其中淮、粤、川、鲁 这四大菜系在台湾得到发展和完善,台湾名产的的食品如米粉、面线和鱼丸都是由福建移民带入岛内的。 我认为大部分从大陆饮食风俗 和台湾相结合的,形成一种特有的饮食风俗,备受当今人们喜爱的,是可以长期的发展,同时那些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够带动两个 民生建设,丰富我们饮食文化的习俗,我们要取之精华,继续发扬光大,推动闽台美食习俗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第4题. 清明节

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祀祖。扫墓的时间,闽台各地互有差异, 一般是在清明前后数日。扫墓的程序,一般是先清理墓边杂草,并给墓头添土;接着在墓上“压 纸”,并在墓前摆放供品,点燃香烛,全家拜祭;最后是燃放鞭炮,焚烧纸钱,将供品弄成小块, 撒在墓的四周。祭扫完毕,全家在墓地聚餐,分食供品。台湾同胞祖墓多在福建,清明时节回祖 国大陆祭扫祖墓, 现在两岸阻隔, 每年仍有很多人回来扫墓, 表现出深挚的故土情结和爱国情怀。

第5题.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在闽台两岸,人们把元宵节视为春节的最后一部分,民间节庆活动尤为隆重。

第6题. 拜年

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拜年活动一般由初一延续 到初五。初一祭祖之后,晚辈给长辈行跪拜礼,要说“拜年”, “长寿”之类的话。长辈受礼后, 要给“红包”,即压岁钱。在家拜年后,一般同族的男子要到祠堂祖庙聚会,论资排辈,依次拜 年,类似于现在的团拜。初二,已婚妇女要回娘家做客,拜祭祖宗。一般丈夫也要同行,故又称 初二为“女婿日”。初一至初五期间,街头巷尾亲友熟人相见,彼此都非常客气

亲热,打躬作揖, 说些“恭喜发财”之类的吉祥话。拜年习俗现仍然十分盛行,但不再行跪拜礼,而代之以鞠躬或 握手;时间也不限于初一到初五,年前拜年,谓之“拜早年”,初五以后拜年,谓之“拜晚年”。

第7题. 归宁

新娘出嫁后数日内由新郎陪同第一次回娘家,俗称“归宁”。当日, 新婚夫妇须由娘家弟妹前来迎接;须在日落前返回男家,据说这样才能有望生男孩。

第8题. 诗钟

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第9题. 刘家谋

刘家谋(1813~1853年),字仲为、苞川,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他于1850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第10题.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于南京,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诗人。曾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评论家。主要作品有《乡愁》《余光中经典》《传说》,其中《传说》获台北新闻局金鼎奖歌词奖。

第11题. 开漳圣王

原名陈元光,又称“陈圣公”,作为漳州的地方神被崇拜。686 年,陈获旨得准开建漳州漳浦郡。在任 20 余年,勤于吏治,政绩卓著,对开发漳州有功,逝后 百姓立庙奉祀,称为开漳圣王。台湾省内,凡是闽南漳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都有开漳圣王的供 奉。

第12题. 莆田妈祖金身巡台

1997 年 1 月 24 日至 2 月 3 日莆田妈祖金身出巡台湾, 所到之处,都举行隆重的接驾、绕境、祀典、送驾仪式,妈祖金身驻跸的宫庙,更是人山人海。 之后,妈祖巡台不断,抵台绕境为信徒祈福。

第13题.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医神普救众生,原名吴夲,宋代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人, 是闽台地区最有影响的医神。 吴夲少年时时已精通药理医术, 采药草炼丹煎药, 以医济人无贵贱, 手到病除,药到疾愈。宋代“妙道真人”,明代的“医灵妙道真君”、“万故土我极保生大帝”。 吴夲遂由此被神化。保生大帝与妈祖、临水夫人,是闽

台民间信奉的三大主神之一。福建南部泉 州一带、 台湾省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泉州人士集中居住的地方, 多建有奉祀保生大帝的庙观或殿 堂。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通常被命名为慈济宫

第14题.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一种既直接继承了原始宗教的许多特征,又深受人为 宗教影响的民间普通信仰,民俗色彩特别浓厚。中国古代的民间信仰源于原始宗教.保留有许多 原始痕迹.如动物、植物崇拜等,同时又打上阶级社会的烙印,如神有等级等等,还受到了佛、 道、儒的影响。尽管如此,民间信仰有许多方面毕竟不同于人为宗教,其无固定信仰对象、无统 一教主、无严格的教理教义、无完整的经典、无清规戒律、无固定仪礼模式、无系统组织、无固 定神职人员,无植很于传统文化和民俗之中,具有活动空间大影响范围广,信仰者从功利出发, 是多神祟拜的现象。

第15题. 除夕

腊月三十日(小年为二十九日)夜,旧年至此而除,故称为“除夕”, 又叫“除夜”、“大年夜”。闽台方言称为“年兜”。“年兜”即年底之意。除夕这天,外出的 人,除非万不得已,都要回家团圆。除夕之前,家家必须贴上春联、年画。黄昏时分,家家贴上 新灶神像,算是接回灶神。接着,便是辞岁,即祭祀祖先和天地众神。在住宅正厅祖先灵位前和 厅口各摆设一套供品,然后点烛、焚香、烧金,燃放鞭炮,由家长带领家人,向祖先和天地众神 三拜九叩,祈福消灾,预祝来年平安幸福。入夜,人们在门外用柴草燃起火堆,大人、小孩在熊 熊的火焰上方跳来跳去,谓之“跳火囤”,以攘除邪秽,驱逐恶鬼。是夜,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全 家团聚吃年夜饭,闽台方言称为“围炉”。年夜饭一般都极为丰盛,但不能全部吃完,要留待来 年再吃。除夕晚上,大人要给小孩“压岁钱”,过年零用买糖果,叫做“过好新年,口袋有钱”。 “压岁钱”古称“压祟钱”,有“镇压鬼祟”之意,以祝愿小孩吉祥安康。除夕晚上,年轻人通 宵不睡,叫“守岁”,以为可以健康长寿。

第16题.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祭祀灶神,简称“祭灶”。祭灶的习俗主要是拂尘、 送灶。拂尘就是祭灶这天要打扫房屋院落,洗涤用具,尤其是厨房,从灶台到锅碗瓢盆、桌椅门 窗,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卫生搞完后,黄昏时分,便开始送灶。此时各家各户陈列供品,点烧 香烛,燃放鞭炮,以送灶神上天。所谓送灶神上天,是把灶台上方贴的旧灶神像揭下来,连同从 街上买来的画有靴帽衣甲、刀、箭和马匹的“甲马”一起烧掉,意为备好行装坐骑,送灶君上天 述职,希望灶神能“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在福建,供灶神的祭品,除鸡、鸭、鱼肉等佳 肴外,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饴糖或糖饼。据说糖可以黏住灶神的嘴,以防他在玉帝面前说坏话,而 是从口甜到心,好话连篇。台湾祭灶习俗与福建基本相同,但没有献饴糖粘灶神口的习俗。

第17题. 民俗

民俗主要是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成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诸如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宗教信仰、巫术禁忌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

任务3

第1题. 从冒籍现象分析闽台科举考试制度的联系与交融。

为了鼓励更多的台湾读书人到福州应考,福建的地方官员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开始,便 不断地以奏折的形式,请求朝廷对台湾读书人网开一面,录取时给予倾斜。很快便得到礼部的赞 同。设立保障名额

大大鼓励了台湾士子的进取之心,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也使闽 台之间在教育和文化上的联系更加密切。 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进步, 但也带来一些 问题。实行初期,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 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便通过在台 湾居住的同姓同宗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一旦考中,便迅即 返归故里。从闽台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数百年来, 闽台同属一个行政区划,地缘相近,两地人员往来十分频繁。台湾的居民大多是早先福建移民的后裔,与祖籍地有着各种联系,不少人甚至还具有同族、同宗、同姓等关系,两地士子同在一个 乡试考场应试,语言、生活习俗几乎没什么两样。若没有这些因素,多数冒籍者便不可能成功。 这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闽台两地关系之密切。

第2题. 请概括闽台谚语的类型与特征。

闽台谚语的类型与特征(1)关于人生 关于人生与天理这方面的俗谚,大都是来自人民的生活经验与对生命的看法。内容包括:人生、 家庭人伦类、教育孩子的谚语、家庭人伦、朋友关系。(2)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婚姻、家 庭、家教、勤俭(3)关于谋生闽南话里面也有一些关于谋生方面的闽南谚语。闽南地区,特别是 台湾很多人靠海为生,因此,形容渔民们工作的俗谚也就特别多。(4)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 在闽南、台湾还有一类的俗谚,是与本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这些俗谚大部份都具 有相当浓厚的乡土色彩, 从这些俗谚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农村的生活情形。 谚语不仅和生活相关联, 更是农民们耕作的指标。谚语是农民们长期看天吃饭所得来的经验与智能,是闽南、台湾谚语的 精髓。

第3题. 请概括闽台戏曲繁荣的原因。

闽台地方戏曲的繁荣, 有多方面的原因, 而宗教祭祀活动起了重要的作用。闽台宗教极为发达,庙宇林立,神灵众多,祭祀频繁。老百姓 为祈求神灵赐福,不但要虔诚膜拜,贡献丰盛的祭品,还要“演戏酬神”。早在南宋,这一传统 就已形成。 宋光宗绍熙元年 (1190年) 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就发布过 《喻俗文》 : “约 束城市乡村,不得以禳灾祈福为名,聚敛财物,装弄傀儡。”到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的学生陈淳针对漳州城乡百戏盛行的情况,上书官府,要求“严禁止绝。”不但在漳州,而且在福 州、泉州、莆田,演戏酬神,也蔚然成风,热闹非凡。明清以来,这种演戏酬神的风气更盛。岁 时节庆,如元宵、中秋等节日;神诞纪念日,如正月初九的“玉皇诞”、三月二十二的妈祖诞辰、 七月八月做“普度”;祭祖和结婚要演戏,还可以理解,而办丧事也要演戏,频繁的祭祀活动需 要演戏,促使剧种发展,戏班剧增,使闽台的戏曲十分繁荣。

第4题. 布袋戏

布袋戏或称掌中戏。福建掌中戏,产生在泉州一带,有三百年历史,19世纪中叶以后,漳、泉、 潮掌艺名师辈出,随移民传入台湾,先有泉州调的,后有潮州调的。都属南管系统善于文戏,多 节义和爱情故事,台湾目前分南管、北管和潮调三种布袋戏。

第5题. 车鼓舞。

以双人舞形态表演的舞蹈。 两人互相逗趣, 一边敲出响声, 也叫 “车鼓弄” 或“弄 车鼓” 。 “弄” ,即“表演戏弄”的意思。 “车倒”有“翻倒”的意思, “车鼓”有 “翻倒鼓”之意。自闽南传入台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节庆、庙会时不可缺 少的节目。表演是边歌边舞,丑角动作难度较高,旦角动作娇柔与丑角互相逗趣 表演。

第6题. 泉州孔子庙

位于泉州市区泮宫内,宏伟壮观,为我国东南现存规模最大的 孔庙,主体建筑为宋代典型的重檐庑殿式,殿为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屋脊较短, 四角斜坡面较长,殿柱皆为花岗岩石,束腰嵌有莲花图案青石浮雕,台北孔庙位于大龙洞、哈密 街一带,由泉州府惠安县著名建筑大师王益顺于 1925 年重建,主要模仿泉州孔庙,建成“正统 南中国式孔庙”。

第7题. 雾峰林氏大宅

位于台湾台中县雾峰乡的,分为顶厝、下厝、莱园三大部分, 下厝创建于咸丰元年(1851 年),为清朝福建陆路、水陆提督林文察的宅第,面宽十一开间, 分前后五进的宫保第,画栋雕梁,富丽堂皇,墙上和花窗嵌有青石平雕、浮雕、人物、山水、花 鸟,与精美的木雕、漆雕、砖雕、灰雕交相辉映,为台湾最大古民宅之一。

第8题. 冒籍

由于台湾地区的文化尚不发达,本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不多,来自福建福州、兴化、泉州、 漳州四府的读书人中稍通文墨者在原居住地参加考试料难以考取, 便通过在台湾居住的同姓同宗 之人,冒称为其弟、侄,然后以台湾士子的身份公然赴考。一旦考中,便迅即返归故里。从闽台 科举考试长期以来是一体化关系的角度考察,冒籍也属正常现象。

第9题. 官送

由于台湾属福建管辖,未设乡试考场,故台湾的士子必须远赴福州应试。由于海峡内风急浪高, 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年代里,经常发生应考士子船翻人亡的惨剧。从 1874 年开始,为了使应考 者能够安全到达福州,每逢考期,清政府便派遣官轮将考生由台湾的淡水港护送至福州。这一举 动被称为官送。

第10题. 官话方言岛

明、 清两代, 先后有两批官兵前来福建平乱, 嗣后就地屯守聚居, 形成两处。其一是南平延平区和西芹镇的土官话。其二在长乐市航城镇琴江村, 清初旗营在此筑堡定居,至今城墙犹存。现有居民 1000 余人,已认定为满族。他们说的话 俗称京都话。这些方言岛的居民都兼通双语,对内说官话,对外使用当地方言。这些官话都 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但基本面貌仍是北方方言。

第11题. 方言

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 一个方言具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 它的内部发展规 律是服从于全民共同语的,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于民族的统一标准。作为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二是属于同一古老语言发展的结果。

第12题. 谚语

谚语,是群众创作并在口头上广为流传的一种简练通俗而富有哲理性 的定型化语句。谚语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解释。广义的谚语包括俗语和歇后语。狭义的谚语是 指劳动人民总结生产斗争、 和各种社会生活经验以及传统道德标准的富于教训意义的短小而形象 的一种韵文体语。

第13题. 神话

神话是文学创作中一种极古老的散文形式的口头创作,它是原始人最 初构思的,记录了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理解,对于宇宙万物的认识,以及在这一认识过程中 所表现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幻想故事。 是民间文学中最古老体裁之一, 是古人对难以理解的自然 现象的反映和折射。

第14题. 刑事诉讼管辖

即司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的分工。由于对司法机关这一概念两岸在理解上存在很大差 异,因此,刑事诉讼管辖的定义也不同。在大陆,刑事诉讼管辖是指公检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 范围上的权限划分,以及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分工。在台湾地区,则仅指 法院系统内在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故亦称法院之管辖。

第15题. 区际司法协助

是指同一主权国家内部不同法域或特定地区的司法机关之间的司法协助行为, 即某地区司法机关 接受另一地区司法机关的请求, 在其管辖的区域内代为履行某些司法行为。 闽台司法协助正是属 于这种区际司法协助关系, 它是海峡两岸在一国两制构想下逐步落实和发展起来的, 是两个相互 独立的法域之间在个主权, 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发生的司法协助, 是复合法域国家内部的司法协助。

第16题. 梨园戏

,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

第17题. 高甲戏

源于闽南民间迎神赛会的化妆表演,在发展过程中受徽班、江西班、傀儡戏、京剧的影响,明末清初称“宋江戏”,清中叶发展为“和兴戏”,清末以后才称“高甲戏,日据时期传入台湾。

剧目连台戏有四百多种,折子戏、小戏有一百多种。脚色有生、旦、丑、北(净)、杂五类。其丑角吸收了傀儡戏的表演艺术,颇有特色。它文戏主要学梨园戏,武戏从“宋江戏”发展而来,又受京戏影响。演唱方面,曲调用傀儡调,民间小调、南管,以南管为主,这也是高甲戏在台湾被混为南管戏的原因。


7864_闽台区域文化 2018电大课程形考(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