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主义属“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 五个基本内容:
①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
②政治目标:自治、独立,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 ③经济思想:以正义和平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
④社会思想: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地位低下的人
⑤平等思想:爱国主义与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思想。
甘地主义作为印度的政治文化,是从道德上、从个人解放的角度,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其基础是把民族文化传统作为印度现代政治的基础。
他针对英国的殖民地文化和印度西化派的影响,利用传统宗教形式宣传民族主义。他注重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这一丰富政治资源的开发,动员他们普遍参与政治,超越了西化派的有限而消极改革和个人恐怖的无益而有害行动,对印度民族民主运动实现了重大突破。 评价:
基本否定:维护英国殖民统治,解除群众武装,毒害印度人民的枷锁。
基本肯定:符合印度的国情和民情,推动了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最终获得胜利。
功过各半:非暴力斗争有双重作用。反对一切暴力,既反对英殖民的暴力,也反对印度人民的暴力。不合作是一种斗争。 3、非暴力抵抗运动的预演
第一、二次是在1918年,阿默达巴德的纺织工人罢工和凯达县农民非暴力抗税运动,都取得了胜利。
第三次是在1919年,以总罢业和绝食来反对《罗拉特法案》。遭殖民当局镇压,制造了阿姆利则惨案,甘地宣布停止抵抗运动。 三次非暴力抵抗运动的演习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在1918年。先是阿默达巴德的纺织工人罢工。甘地以绝食方式相配合,迫使资方增加工人工资。继而,甘地又组织了凯达县农民的非暴力抗税运动,取得了免缴田赋的胜利。
第三次是以“总罢业”(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机关人员停止办公)为内容,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目标的非暴力抵抗运动。1919年3月30日,首都德里举行总罢业,全市交通瘫痪,示威群众同警察发生流血冲突。4月6日全印度大多数城市、农村都起而响应。一周之内,持续高涨。
4月13日,英将戴耶尔下令向阿姆利则城扎里安瓦拉·巴格广场上集会的群众开枪,造成流血惨案。孟买、拉合尔、阿默达巴德等地群众抗议英印当局暴行,示威转为起义,杀死军警事件时有所闻。各地纷纷宣布戒严令。
甘地认为群众的行动有违非暴力原则,便到阿默达巴德宣布停止非暴力抵抗运动。当时他劝打死警官的工人认错,劝政府宽恕工人,当双方都拒绝劝告后,他便引咎自责,认为应\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错误\而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过早地发动了非暴力抵抗运动。 4、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20年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纲领:一切印度人拒绝或放弃政府赠给头衔和名誉职位; 抵制立法机关、法院、学校 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 逐渐走上抗税道路。
1922年2月4日:乔里乔拉事件。 12日巴多利会议:停止不合作运动。 哈里发运动与“不合作”的提出
在上一阶段中,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实现了空前的团结。1918年,为了反对英国瓜分土耳其的计划,印度著名穆斯林活动家、国大党人穆罕默德·阿里和萨乌卡特·阿里兄弟成立了保卫哈里发(土耳其素丹、伊斯兰教主)委员会,开展了哈里发运动。1919年11月,甘地应邀在德里同穆斯林代表讨论了联合抵制英国问题。与会者都认为抵制英国布不能奏效,需要有新的思想。在讨论中,甘地提出,“进行不合作原是人民的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利”,第一次用“不合作”一词,作为对他的“非暴力抵抗”的新补充。
哈里发运动的领袖们接受了甘地主义的原则,他们积极领导广大穆斯林各阶层群众参加了非暴力抵抗运动。甘地在团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他这时事实上是把哈里发运动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汇流成为统一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开始
1920年8月1日,为了抗议英国等战胜国强加给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甘地第一次发动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合作”的纲领包括:受封者退回爵位封号、抵制立法机构选举、抵制在政府机关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运动以抵制英国商品泛滥。在运动后期,提出拒绝纳税的要求。12月,在国大党年会上通过了以自治领为目标的不合作纲领。国大党决定在工农中发展党员并支持工农运动。
国大党关于不合作运动的决议,受到了印度人民的热烈响应。孟买等地工人举行了抵制性罢工。青年学生穿戴起流行的土布白帽白衣,宣传反帝自治思想。由青年组成的国民义勇军团达15万人。 抵制英货热潮席卷全国。许多政府机关关门。手工纺织运动遍及城乡。 在不合作运动影响下,农民运动形成三个中心:旁遮普的锡克教运动;马德拉斯的“摩普拉”(穆斯林农民)起义;奥德的农民在起义中成立了联合会,会员达10万人。 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停止
1921年11月7日,英王继承人威尔斯王于抵达孟买,全印度再一次举行抗议总罢业。这一年发生了400次罢工。英印政府开始大逮捕。广大爱国群众响应甘地号召,纷纷自动入狱,狱中人满为患。
1922年2月4日,联合省乔里乔拉村农民火烧警察局,21名警察被烧死。甘地认为这是破坏非暴力原则,在2月12日的巴多利国大党工作委员会上,主持通过了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决权。3月,甘地被捕,被判6年徒刑。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1929年,国大党通过决议案,开展公民不服从运动。
1930年1月30日,甘地向当局提出11点要求。遭到英国拒绝后,以反对食盐专买为突破口,3月22日领导“食盐长征”。
1931年3月印度总督欧文同甘地签订了《德里协定》,此后停止了文明不服从运动。 1、世界经济危机与印度社会矛盾
文明不服从运动是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在1987-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了支持中国大革命的群众运动,通过了贾·尼赫鲁的完全独立决议案。当时,还在全国兴起了抵制西门调查团的运动。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民族矛盾,给正在兴起的反帝运动以有力的推动。
在经济危机期间,印度农产品的价格下降了一半以上。黄麻作为主要出口的农产品,因滞销而大量压在仓库,种植面积随之而缩减了30%一40%。从1931年9月1日到1934年8月11日,英国从印度运走了价值20亿4450万卢比的黄金。危机期间,农民的收入比以前减少了一半,债务增加了2-3倍。1929-1933年城乡失业者和半失业者达4000万人。1933年1月底,印
度人经营的工矿企业共有353个,其中就有243家倒闭。
日本、德国和美国货在印度市场上给英国造成威胁。为此,英国宣布帝国特惠制适用于印度。这个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过程。塔塔公司在印度钢铁市场上的比重1927年为30%,1934年增长为72%。历经曲折的强大起来的印度资产阶级,要把经济上的竞争化为政治上的较量。 英帝国特惠制
英国和自治领、殖民地之间关于实行互惠关税的协定。于1932年 7月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召开的帝国会议上缔结。
历史背景 1932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英国的出口贸易额下降了一半以上。英国不得不放弃它长期执行的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宣布对进入英国市场的外国商品,一律征收10~33.3%的从价税。与此同时,英国组成了英镑集团。为了使英国与自治领、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关系不致因此受到危害,并通过进一步发展相互之间的贸易来保护和扩大英国在这些国家的市场,因此,英国与自治领和殖民地之间建立了关税同盟性质的帝国特惠制。
主要内容 根据渥太华帝国会议的协定,帝国特惠制的主要内容有:①英国对来自自治领和殖民地的进口商品,其中大约有80%的商品可以免税输入,其他约20%的商品也只征10%左右的低关税。②英国保证自治领和殖民地农产品在英国的销售市场,限制从自治领和殖民地以外的国家输入农产品。③英国的工业品在输往自治领和殖民地时要相应地享受优惠待遇。④自治领和殖民地在拟定关税政策时,对从英国以外的国家输入商品要征收高额关税。 (二)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1929年12月,在国大党的拉合尔年会上,甘地推荐贾·尼赫鲁为主席。大会在群情昂扬中通过了采取行动、争取完全独立的决议,授权甘地在适当时候发动非暴力抵抗运动。大会宣布1930年1月26日为“独立节”;这一天印度各地开展了群众性的反帝活动。这次活动促使甘地决定迅速发动一次新的、用“文明的非暴力”形式实现的、不服从政府法律的运动。
1月30日,甘地向英印政府提出11条要求。主要内容是:把卢比的兑换率降低到1先令4便士,降低田赋5%,保护关税以限制外国布和服装的进口,给印度船只以沿海航行权,撤销暗探局或将它交社会监督,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和盐税,减少英籍官吏薪金5%,禁止制造烈性酒类。甘地企图通过社会经济问题的途径,把印度广大阶层吸引到独立运动中来。 2、食盐长征与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停止
英印当局拒绝了甘地的11条要求。于是甘地选定反对食盐专卖法作为这次抗争的突破口。1930年3月12日,他带领80名非暴力反抗者,从阿默达巴德步行3周,到达丹地海滨,自取海水制盐,以示破坏食盐专卖法。这次徒步前往西海岸,行程240英里的象征性挑战,被称为“食盐长征”。
此后几个月期间,除了城市的声势浩大的不服从运动之外,农村的非暴力抗缴田赋运动也深入发展。阿拉哈巴德、联合省、孟加拉、贝拉尔等地农民、农业工人、小地主都参加了反对政府、高利贷者和大地主的斗争。孟加拉吉大港在1930年4月发生了武装暴动,白沙瓦发生了市民、农民和工人的起义。5月,绍拉普尔工人的文明不服从运动转变为武装起义。
英印当局发布了镇压令。1930年4月,尼赫鲁被捕。5月,甘地被捕。193O年的后十个月和1931年的一年中,被判徒刑者达9万人。1931年3月初,印度总督欧文同甘地谈判,签订了《德里协定》。协定宣布:国大党停止文明不服从运动;英国废除一切戒严令,释放政治犯,实行保护关税。
(三)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 1、解放“贱民”运动。(着力以个人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把解救“践民”工作放在首位。) 2、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团结。
1932年英国颁布了《教派自治裁定书》,主张给印度、伊斯兰教徒以单独的席位。
在1937-1939年出现了严重的教派冲突,伤亡惨重。1938年4月,甘地进行调解,毫无结果。
1、解放“贱民”运动
“贱民”即“不可接触者”,是印度社会中四大种姓以外的人群,几千年来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不能住在村内,不能用公共水井,不能进庙宇,甚至走路都要击木自异,不能让自己的影子玷污别人。甘地在领导1932-1934年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中,鉴于国内厌战情绪,不再号召群众斗争,而着力于以个人行动来实现社会建设纲领,把解救“贱民”工作放在首位。
1932年9月,甘地在狱中宣布,他用绝食至死的方式反对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的“贱民”分区选举决定。这一行动推进了不服从运动在全国范围的迅速展开。印度教的高级种姓代表马拉维亚和“贱民”代表安培德卡尔都接受甘地建议,签订《浦那协议》,为“贱民”保留148议席,英国也承认协议,作为团体决议修正案通过。甘地建立了“贱民协会”和“贱民之仆协会”,创办《哈里真》报,并促使国大党把1932年12月18日定为反对歧视“贱民”日,把1933年1月8日定为“贱民”进庙日。1933年11月7日至1934年7月29日,他在全印度旅行、讲演和为解救“贱民”筹募基金。
他把自己的社会思想在个人不服从运动中付诸实践,大大减少了印度教徒对\贱民\的抵触情绪和促使全社会关心贱民问题。 2、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的团结
1932年11月,旁遮普、孟加拉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代表在阿拉哈巴德举行联席会议,达成了分配两省立法会议席位的协议。然而,印度教大会和穆斯林联盟的领导者拒绝批准这个协议。结果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的挑拨两大宗教群众团结的“分而治之”原则在席位分配问题上固定下来。1938年4月,甘地赴孟买与真纳会谈印度教徒与穆斯林团结问题,毫无结果。
1934年4月,甘地决定停止个人的文明不服从运动。但他声明.推广手工纺织运动和民族教育、宣传节制生育、戒烟戒酒运动还要坚持下去。10月,国大党批准了停上文明不服从运动。1937年,根据他的建议,国大党通过决议,以印地语为国语以代替英语。
像过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一样,这次文明不服从运动也伴随着工农自身的斗争和人民的武装起义。1937年2月,国大党在印度11省的7个省的选举中获得胜利。在此以前,国大党同印度共产党人合作,在1929-1933年的“米勒特案件”中,终于迫使英印当局释放了革命
者。 1938年4月,国大党在甘地的支持下,违反主席鲍斯的意愿,派遣了包括柯郦华、巴苏等5人组成的援华医疗队,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4月,全国举行了反战日。这时印度已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印度总督林里资哥支持穆斯林联盟,反对国大党。这期间有反战的\代表性非暴力运动\。1942-1944年发生了非暴力抵抗最后一幕--\退出印度运动\。 四、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1919年埃及人民起义 2、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3、1923年宪法 4、1936年英埃协定 1、1919年埃及人民起义
19世纪80年代以前,埃及是奥斯曼帝国的属地,1882年被英帝国主义占领。一次大战爆发后,土耳其站在德奥一边,英国则于1914年12月宣布埃及脱离奥斯曼土耳其而受其保护,埃及遂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战争期间,英国殖民当局在埃及掠夺战略物资,强征苛捐杂税,还将14至70多岁的成年男子编入\志愿军\和\劳动兵团\充当炮灰和承担修道路等苦役。由于战时英国商品输入减少,埃及
的民族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他们对英国殖民当局\保护\埃及、压抑民族工业极为不满。埃及的工人阶级也日益成长起来,战争期间工人增加了10万。他们身受外国和本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在死亡线上挣扎。埃及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强烈要求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与帝国主义的矛盾日趋激烈。 埃及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和平方式谋求埃及的完全独立。 扎格鲁尔等被流放与三月起义
1918年11月13日以扎格鲁尔(1815-1927年)为首的埃及民族资 产阶级代表会见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温盖特,要求英国撤销战时 法令,并请求派遣代表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埃及独立问题,遭 到温盖特的拒绝。于是扎格鲁尔便组织“代表团”(阿拉伯语 “代表团”音译是“华夫脱”,后发展为华夫脱党)准备与英国 进行关于埃及独立的谈判。华夫脱党代表埃及民族资产阶级和 自由地主的利益,提出了要求取消英国对埃及的“保护”,实现 埃及完全独立的“民族要求宪章“。华夫脱党的主张得到了广 大群众的支持,2OO万埃及人在“委任书”(委托华夫脱党人同 英国当局谈判)上签字。
1919年3月8日,殖民当局逮捕了扎格鲁尔等四位领导人,将他流 放到马尔他岛,这一事件成了人民大起义的导火线。
同年3月9日,开罗高等学校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殖民 当局的暴行。3月11日开罗工人进行大罢工,反英斗争迅速发展 为全国性的罢工、罢市和罢课。开罗等城市示威群众与英军发 生巷战,很快转变为武装起义。起义者占领了警察总局。 广大农村普遍开展了游击战,不少一次大战后返回家乡的士兵 投人了战斗。英国调集大批军警用现代化武器疯狂屠杀埃及人 民,仅3月份就有3000多人被枪杀,许多村庄被烧毁。到4月中旬, 埃及人民起义被英帝国主义镇压下去。
三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充分反映了埃及人民要求民族独 立的愿望,显示了反对殖民主义斗争中埃及全民族的空前团结。 2、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1919年6月巴黎和会确认埃及为英国的保护国,埃及人民又一次掀起了反英斗争高潮。开罗、亚历山大等城市发生了反英暴动。1919年12月,英国派出米尔纳代表团到埃及调查“骚乱”的原因和提出解决埃及问题的办法。1920年3月该代表团提出了“米尔纳方案”。
主要内容为:签订英埃“同盟条约”,承认埃及“独立”,但埃及须将外交权交给英国,并同意英国在埃及驻军等。扎格鲁尔拒绝了这一方案。1921年秋,英国又炮制了以米尔纳方案为基础的英埃条约草案,这再次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广泛抵制和斗争。1921年12月殖民当局又逮捕扎格鲁尔,反英斗争进一步高涨,城市工人大罢工和农民武装斗争,震撼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1922年2月28日,英国政府被迫发表英国埃及关系宣言,放弃对埃及的保护,承认埃及独立。但是提出四项保留条件:\英国负责埃及的国防\、\对帝国交通线的控制\、\对外国人权益的保护\、\维持对苏丹的统治\。1922年3月16日,埃及获得了独立,此后,原埃及的最高统治者英国专员转为英驻埃及大使。 3、1923年宪法
1923年4月埃及公布了宪法,宜布埃及是“自由独立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由于当时华夫脱党领导人被流放和监禁,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大多数成员是同国王关系密切的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因此这部宪法比较保守,赋予国王较大的权力,国王有对外宣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