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质量控制标准(3)

2018-11-30 14:53

2.质控要点:

2.1仰卧体轴整体旋转,使体背部与胶片成45°角; 2.2中心线垂直通过腰椎4达胶片;

2.3腰椎右后斜位观察同侧,而骰骼关节显示为左侧,左右标号应注明。 (九)胸部 胸部后前立位 1.评价标准: 1.1两胸锁关节对称; 1.2两肩胛骨推出肋外; 1.3两侧肋隔角显示;

1.4两锁骨居平与第4后肋重迭且仅肺尖下1/3重迭; 1.5布局合适。 2.质控要点:

2.1收腹、前胸紧贴胶片;两肩放松,两手背贴臀上部,两肘前推两肩紧贴胶片;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侧位: 1.评价标准:

1.1胸椎4以下椎呈“四方块”侧影,后肋基本重迭,两侧肺门重迭,前后肋隔角显示; 1.2从颈部至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 1.3心脏、主动脉、降主动脉阴影明确; 1.4胸骨呈侧位投影。 2.质控要点:

2.1两手臂上举,两手抱头,眼平视,收腹; 2.2前胸壁和后胸背垂直胶片;

2.3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五胸椎达胶片。 胸部右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1:1.2; 1.3心前间隙的狭窄倒三角形和心后间隙清晰。 2.质控要点:

2.1左臂抱头,右臂下垂手背贴紧臂部,右胸贴片,体轴旋转使冠状面与胶片成45-55角(45角心尖前缘为左心室,旋转角度大时右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左心房,旋转角度小时左心房比例小,大部显示右心房)

11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胸部左前斜位: 1.评价标准:

1.1片含肺尖及两侧肋隔角;

1.2自膈顶处胸椎体前缘至胸后壁与胸椎体前缘至胸前壁所占比例为1:1.5; 1.3主动脉窗显示。 2.质控要点:

2.1右臂抱头,左手背贴臂部,左胸贴片,体轴旋转,冠状面与胶片成60-65角。 2.2中心线水平投射通过第六胸椎平面达胶片。 (十)头颅 头颅后前位 1.评价标准

1.1眼眶外缘与颅外缘等距显示,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1.2岩部显示在眶内不与眶上缘重迭,可见内耳道阴影;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两耳孔等距,听眦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后枕粗隆。 头颅侧位: 1.评价标准:

1.1蝶骨嵴、乳突显示,下颌骨支部基本重叠; 1.2蝶鞍前后状突重合无双边显示; 1.3颅骨在片中布局合适。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距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对准蝶鞍(听眉线后3.5cm处)。 颅底颌顶位: 1.评价标准:

1.1下颌骨喙突至两侧颅外缘等距,下齿列与眉间重合;齿状突在枕大孔内中间偏前,但不与寰椎前缘重叠;

1.2中颅窝的卵圆孔,棘孔清晰显示。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耳孔等距; 2.2听眶线与胶片平行;

2.3中心线垂直听眶线通过外耳孔前3cm达胶片(当患者不能达到听眶线与胶片平行时,则中心

12

线给适当角度使与听眶线垂直) 头颅前后向半轴位(汤氏位Town’s) 1.评价标准:

1.1两侧的颞骨岩部弓状隆突对称; 1.2枕大孔内显示寰椎后弓和鞍背后床突; 1.3两侧的内耳到显示。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两侧外耳孔等距,听眦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30度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十一)乳突

乳突伦氏位:(Runstvom’s) 1.评价标准:

1.1因中心线35度向足倾角,则外耳孔上界清晰,下界与内耳重叠边缘不清晰(即:内、外耳孔并非呈完整的圆形显示);

1.2鼓窦入口的透亮线可见,已状窦界限较清晰。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平行胶片,瞳间距垂直胶片,外耳孔至胶片中心; 2.2中心线35度向足通过外耳孔。 梅氏位:(Mayer’s) 1.评价标准:

1.1小脑侧岩部呈锐利切线显示;

1.2上鼓室、鼓窦入口,鼓窦组成的“3A区”显示清晰;

1.3岩部呈轴位投影有放大,但无失真,显示完整;其纵径与横径之比为4.5:1.0。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45度,听眦线垂直胶片,外耳孔与胶片纵中线重合,并在胶片横中线上方;

2.2中心线45度向足通过外耳孔达胶片横中线上。 斯氏位(Stenves s): 1.评价标准:

1.1岩部平面显示,岩尖至弓状隆突近似水平显示,乳突尖在枕骨外显示; 1.2可见内耳道、三个半规管。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45度,听眶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12度向头,通过外耳孔达胶片。

13

(十二)副鼻窦

副鼻窦:瓦氏位(Water’s) 1.评价标准:

1.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侧上颌窦三壁一孔(即内侧壁、外侧壁、底壁及窦上的国孔)显示。 2.质控要点:

2.1头听眦线与胶片成37度角,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垂直; 2.2中心线通过鼻前棘达胶片。 柯氏位(Caldwtll’s) 1.评价标准:

1.1两侧眶外缘与颅骨外缘等距,鼻窦在片中布局合适; 1.2两侧眶及眶上裂对称显示。 1.3岩部显示在眶下缘下方。 2.质控要点:

2.1前额和鼻尖贴片、听眦线垂直胶片,头正中矢状面垂直胶片 2.2中心线23度向足通过鼻根达胶片。 (十三)视神经孔瑞氏位(Rnees’s) 1.评价标准:

1.1视神经孔显示在眼眶的外下1/4象限中成卵圆形阴影; 1.2视神经孔管壁三条骨壁线显示,构成视神经孔的轴位投影。 2.质控要点:

2.1头正中矢状面与胶片成53度角,听鼻线垂直胶片; 2.2中心线垂直通过眼眶外1/3处达胶片。

正位胸片常规摄片质量控制标准

一、基本要求

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肺野与肩部软组织的层次,肺纹理清晰可见。 二、体位要求

1、患者面向摄片架直立,前胸紧靠暗盒,身体正中或脊柱正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双肩约3cm。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达紧靠暗盒,使双肩胛骨不致与肺部重叠,两肩对称,使锁骨成水平位。

14

2、曝光时嘱患者深吸气后屏住。 三、摄片要求:

1、肩胛骨应投影于肺野之外,双侧锁骨对称放平。 2、第1-4胸椎椎体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3、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

4、铅字号码放在右肩部软组织上约2cm处,正面显示,序列从左至右排列顺序如下:

第一行:(1)年月日;(2)右;(3)检查号;(4)医院名称;(5)技术员代号; 第二行:病员姓名(手写或其他标记方法)

四、密度要求:

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 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 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五、评片标准 一级片标准:

1、摄片体位正确:(1)胸部投照在胶片两侧正中,应包括两侧肋骨外缘,两侧肋膈角、肺尖上软组织;(2)肩胛骨应投照于肺野之外,两侧锁骨平行对称;(3)肩部软组织影上留3-5cm;(4)投照影像无失真变形。

2、影像密度适当:(1)基础灰雾密度值:D≤0.25;(2)诊断区域的密度值:D=0.25~2.0;(3)空曝射区密度值:D>2.4。

3、影像层次分明:(1)能清晰分辨肺野、纵膈、胸壁与软组织的层次;(2)第1-4胸椎及心影后肋骨应隐约显示。

4、无技术操作缺陷:(1)铅字号码整齐排列于胸片右上角,不能与被检组织阴影重叠;(2)无体外伪影;(3)暗室操作无污片、划痕、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阴影等。

二级片标准: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诊断,总体观察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三级片标准:按一级片标准,其中有两项不符合要求,但基本不影响为诊断,总体分析不够一级片标准者。

废片标准:不符合前述各项要求,无法作出放射诊断者。

15


放射质量控制标准(3).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数据认证考试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