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了片假名书法线条比较单一而柔软的特征,同时在线条的搭配上注重方向的变化多样性,这样一来她作品的行气纵势具有左突右抢的特质,这一点在全国的书家中也是少见的,加上她对书法创新的关注,所以,她在上海书法中的表现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女书家写小楷的历代不少,这是由于这一形式比较契合女性的特点,田文慧是浙江的实力派女书家,由于移民的缘故,她加入了上海的书法队伍,她作品的线条很厚实,基础很扎实,能够很好地继承传统书法的精髓,特别是她的小楷,优美中搀杂着变化,功力和韵味共存。张淳是一位高校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个画家,正是由于她通画理,所以,对墨色的变化运用尤其注重,所以,她的作品有氤氲流动的气质。蔡慧萍在文化修养上的底蕴使她无论在书法教育还是书法创作都体现了女性细腻优美的特色,她的诗歌创作在书法家中也可属佼佼者。刘华云是复旦大学的老师,对书画艺术十分深有研究,也是上海女书家的中坚力量。胡伟平的作品显示了她在书法上所化的功夫,点画、线条、章法都有自身的特点,由于她精通多门艺术,所以,在女书家中,也是茕茕孓立的。当然,我们还可以例举出像张静芳、王宇仁、曹之苑等一些女性书法家,虽然,上海的女书家的人数和实力和有些省份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但相信上海的女书家的地位和水平也会随着大家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而日益显得提高。
一个地区的书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和这一地区的理论
水准有密切关系,上海的理论研究它的触角比较广泛,比如王壮弘、翁闓运、杨震方、仲威的碑帖研究,韩天衡的印学研究,刘小晴的书法基础理论研究,卢辅圣的书法文化生态研究,蔡国声、童衍芳的收藏与鉴定的研究,黄若舟的钢笔快写法的研究、王南溟的现代书法的研究,洪丕谟的书法史籍的古注研究,水赉佑的书法史料的研究,沃兴华的书法形式感的研究,庄新兴、茅子良的印学史料的研究,沈培方、潘良桢、戴小京、孙稼阜的现代书家的研究、童辰翊的印石研究都是有专著面世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一定高度的。在书法批评方面,郭舒权能以自身的创作实际出发,他的书法很注重点线之间的配合,在造型上也表现出迥异于人的特点,他的书法批评能直面书法界的人和事,具有观点鲜明的特点。画家身份的徐建融,不仅在艺术学和文化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书法的艺术学批评上能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关照某些问题,其敏锐度也是在全国首屈一指的,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学术影响的批评文章,为新时期的批评确立了典范。在把书法创作与实践、书法理论与研究有机统一起来的还有孙敏,他九十年代获得“谢稚柳提名奖”,隶书作品点画简捷而明快,流畅而自然,这几年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积累也发表了不少论文和专著。王玉龙是一位印学批评家,他的论文能以文化学和美学的角度去关注篆刻家的创作,具有时代的特性。管继平是把关注点集中在书家趣闻逸事的史料钩沉上,文章虽不长,但显露出它独有的趣味性。上海书法家协会曾在新时期编辑出版过一套书法理
论丛书,这是一种文化积累,也对当代上海的书法创作产生过影响。如果我们能把书法理论的人才集中予以发挥也将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上海的画家对书法的重视可以说在全国也是极为罕见的,这种传统从吴昌硕开始就已经把书画合一作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以后的画家如吴湖帆、王个簃、陆俨少、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在书法上都有极高的见解和表现手法,在某种方面他们的书法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当代海派画家充分认识到书法对传统水墨画创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是继承文人画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陈佩秋、刘旦宅、方增先等先生在书法上的追求。陈佩秋的书法笔致委婉荡漾、一波三折,含无限韵味于笔墨的运动之中,读来有一笔三叹之妙。刘旦宅先生的书法取法《裴将军碑》,用笔精熟圆满,大气磅礴,挥运自如、骨丰肉匀。方增先先生的书法强调趣味和造型的独特性,在生中求熟,在熟中求生。画家把书法看作是提升自己绘画的基本手段,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回归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一群体中,中年画家卢辅圣是富有代表性的,他不仅在绘画上力图从源流上来再现山水画简约古拙的魅力,在书法上他也从中国古老的造字的原则出发,对古老的缣帛书进行再阐释,创造了一种迥异于人的独特风格。还有就是徐建融的小楷题跋书法也是具有婉约之美的。在画家中毛国伦先生是十分醉心于书法的学习和创作的,他长时
期的临习,使他的书法在线条方面有了很好的质感。还有车鹏飞先生也在书法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使他的绘画作品增添了一份特有的美感。画家群体曾经在《书与画》杂志和《新民晚报》上专门展开绘画与书法的关系的讨论,说明他们对中国书法超乎寻常的重视。上海绘画界的这一点充分说明书法在上海是有很深厚的人文基础的。
书法事业的后继有人与否是决定书法发展的重要战略,上海书法教育也和其他很多地方一样,是有师徒传承来完成的。但现代化的高等教育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上海书法教育最早是由墨谷子先生已开办业余艺术学校的形式来展开的,当时和其规模相当的还有菲菲艺术学校,后来上海的书法艺术教育在某些高校中以公共艺术课程的方式出现,在上海师范大学在张信老师的主持下培养了一批书法新人,而华师大的周斌也在开办硕士课程。上海的技术应用学院在领导瞿志豪的倡导下十分重视书法教育,在教师和学生中有实力很强的书法人才。上海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在郑梅立和刘小晴校长的主持下,也培养了大批书画人才,不少已成为书法家协会会员。由王铁岭主持的上海虹口业余大学中的书法专业也是上海开办很早的专科类书法教育,不少上海名家都去担任过老师,也培养了一大批书法家。但上海的正规的书法艺术教育与浙江相比有很大的距离。上海的很多书法优秀人才还是有不少到杭州去学习进修。所以,在上海的书法教
育不少还是采用课余形式的方法。这里比较优秀的书法老师有林仲兴、刘兆麟、胡文亮、金小萍、陆惟中、卢国联、吴寒松、窦维春、王学良、李世清等,奉贤的沈杰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他自己开办了艺术学校,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他自己被评为区的十佳青年和政协委员。其实,可以说大多数书法家都在从事着书法教育,培养着书法人才,只是人数上和规模上的差异而已。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上海书法不仅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传承,而且,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也有着其他地方的书法界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有着它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存在。在很多方面上海书法具有领先的优势,同时,上海的书法人才是多侧面多层次多纬度的,它具有在很多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它的特点是以人文关照为基础,强调书法的基本功的训练,深化对书法的各个层面的学术化研究,并由此而体现各门各派的长处,具有师承上的优秀传统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度。同时,上海的书法家在吸收新的事物的敏锐度和宽容度方面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可以说上海的书法无论在人力资源构成还是书法的多维向度的研究都是自成体系的。海派文化中有很精彩的一笔是有书法家来完成的。在上海的各类展览会中,书法的展览无论是在参加的人数上还是观赏的人群都是其他展览无法比拟的,可见,书法在上海人的文化生活中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上海的书法艺术还向其他省市辐射,互为影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所以,上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