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埃默森追随齐美尔的理论传统,寻求关于基本交换过程的形式社会学。埃默森的问题是,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各种交换能否以同样的原则来理解。通过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社会网络分析的综合,埃默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创造性的答案。心理学为他提供了交换背后的驱动力,而网络社会学使他以相同的术语对个人与集体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概念化。
埃默森主张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单位应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交换者本身。交换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社会甚至于国家。交换理论所应注重的不是这些个体,而是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形态。埃默森成功地把网络分析技术运用于社会交换分析,用严谨的理论结构和概念讨论社会交换过程的形态,从而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一)基本交换概念
埃默森提出的网络交换思想,其中主要的概念如下: 行动者:能够从环境中接受强化的个人或集体单位。 强化:能够给行动者带来潸意的环境特征。 行为:行动者对环境作出的行动或运动。
交换:行动者所发射的、随从环境产生强化的行为。
价值:强化物引发和强化行动者采取行为的强度,它与其他强化物相关,并使剥夺成为大于零的常量。
报酬;与一定类型的强化相关的价值的程度。
选择性;行动所处的环境中财富的数目,这一环境能够提特定类型的强化物. 代价:某一类报酬的大小和数目,这种报酬可望得到另一类报酬。
交换关系:行动者随时采取行为的机会,这种行为将导致相对稳定的、与环境中其他活动者的交换活动。
依赖:行动者的强化依另一方行为而定的情景,依赖程度是强化的二元函数,强化度与行为和报酬的选择性大小有关。
平衡:行动者A为获取报酬对行动者B的依赖性。等于行动者B为获取报酬对行动者A的依赖性。 权力:在交换关系中某一行动者能够迫使另一行动者付出代价的程度。 资源:某一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交换关系中能够使用的任何报酬。
埃默森把现成的关系——不是关系中的行动者——当作最小的分析单位,这样一来,每一行动者的价值观就无足轻重。因为这里所考虑的是从事资源变换的行动者之闻的关系。当然.这样也就不再用个体行动者的价值观来欲解释。分析的重点在于行动者进行交换的报酬比率,以及这一比率在交换关系形成和变化过程中如何交化或稳定化。命题于是重点解释在更为广泛的杜会关系中外在于行动者的变量。交换关系才是要解释的变量。理论的目标是要寻找有助于说明特定的交换关系模式的规律
其次,由上述概念可见,行动者、强化、交接、价值、报酬、代价和资源是互相定义的,但由于它们并不被独立于交换关系来分析,也就回避开了循环论证的问题。这些概念是所有现存变换关系的已知项,因此,与霍曼斯的观点相比,社会结构不是理论的己知项,已知项是行为倾向,所有要解释的是杜会结构。
第三,由于强调交换关系的结构,而不是行动者的特征,因此交换关系中的(1)依赖,(b)权力,(c)平衡就成为中心概念。埃默森框架的主要问题就是交换关系中的依赖,权力和平衡如何有助于解释复杂社会模式的运行。
第四,行动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同一交换过程可以应用于个体,也可应用于集体,因此消除了很多社会学理论概括中微观与宏观相分裂的问题。当注意力从行动者的品质转向行动者交换关系的形式时,这就是可能的。
因此,上述埃默森概念的清单表面上和霍曼斯及其他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交换理论家所提出的概念差别不大,但需要着重指出,其中的差异是重大的,这就是理论重点由行动者的价值观及其他认知特性转为交换关系的结构,后者把资源在交换者之间的流动作为已知项加以接受,于是理论的注意力就在于交换关系的结构特性,以及现存交换关系结构形式的维持过程或变迁过程。
(二)基本的交换过程
在埃默森的框架中,分析是以起码两个以上的行动者之问现存的交换关系开始的。这一关系的形成是:(1)一个以上的行动者认识到机会,(2)采取行为,(3)相互强化的行动者之间交易的完成。如果最初的行为没有受强化,那么交换关系就不会发展。行动者之间的交换活动起码要维持一段时期,才具有理论分析的意义。
这样埃默森的观点从一个现成的交换关系开始,并且问这一关系服从哪些基本过程?答案是:(1)权力的运用,(2)平衡。如果交换关系显示出行动者B在强化上高度依赖于行动者A,那么A就对B具有“权力优势”。对权力的这种理解与布劳差不多。尽管埃默森提出了一不同于布劳的命题来解释其动力。掘有权力即是运用权力,结果A在交换中迫使B付出较大的代价。在埃默森看来,权力优势意味着交换关系的不平衡。在埃默森的框架中,一个基本的命题就是不平衡变换关系随着时间趋向于平衡。
(三)结构、网络与交换 1、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B1 A B2 B3
在如上图的网络中,行动者A是行动者B1,B2,B3的有价资源的来源。行动者Bl、B:、B3为A提供报酬,但由子A拥有多个报酬来源,而B的报酬来源只有A,这种情景就是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这一结构通常是以人际关系为单位或以团体为单位。例如,A可以是三个不同的男人B1,B2和B3
的女朋友。或者A可以是一个公司,它是其他三个制造业公司B1、B2、B3的唯一的原料供应者.或A可以是一个政府,而B是其附设机构。因此,事情便十分明显。由于主要研究交换关系的结构,因此也就消除了交换分析中,以及总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多微观和宏现的关系问题。
2、分工式交换关系
A A A B1 B2 B3
在如上图的网络中,假如每一B为A提供各自不同的资源,因而它们就可能在与A的交换中运用这些资源,并在为A提供这些资源时产生专业化。这就降低了A的权力优势并确立一种新的网络类型。应该强调几点,首先,这种转变的单位可以是个人;个人也可以是集体行动者。其次,结构或网络形式的变化是用操作原则系统派生出来的定理、推论和其他定理来刻划的。因此这一定理可以运用列更广泛的微观和宏观的联系中去。
3、社会圈
封闭圈 A1 A2 A1 封闭网 A2 A3 A4 A3 A4
埃默森指出,有些交换发生子类别之间,有的则发生于类别内部。类别间的交换是这样一种变换,其中一种类型的资源与另一种类型的资源交换一金钱与商品,忠告与尊重,烟草与钢刀等等。至此所讨论的网络巳经包括了拥有不同资源(A,B,C,D,E)的行动者之间的类别之问的交换。类别内部的交换是指这么一种交换,其中所交换的相同的资源——感情与感情,忠告与忠告,商品与商品,等等。这种交换用相同的字母(A1,A2,A3等等)来袭示,它指拥有相似资源的行动者。埃默森提出另一网络以刻划类别内部交换中所发生的事件。埃默森把“封闭”定义为既是一种关系圈,也是一种所有行动者相互交换的平衡网络。交换的媒介的两种,同类物与异类物。若为同类物的交换,交换关系是封闭的。
4、分层网络式交换关系
上层组 下层组 A1 A2 A3 A4 A1 A2 A1 A2 A5 A6 A7 A8
埃默森指出,探讨类别内部的交换如何经常通过封闭达到平衡,有助予我们理解分层的过程。例如,如果网球选手A1,A2.A3及A4能力不等,由于Al和A2比A3和A4能力更强,A1、A2,A3、A4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初始圈,随着时间推移,A1和A2会更愿意两人对打。而A3和A4在向A1和A2发出邀请时不得不付出太大的代价。由于A1和A3的关系是不平衡的,A3将不得不提供更多的资源——打网球,赞扬,尊敬.自贬.其后果便是出现了两个阶级。埃默森用此网络来解释社会阶级的形成及其结构。但当封闭式社会圈中各行动者的资源匹配时,就会出现分化,从而产生了分层式关系。
5、中心网络交换关系
A8 A5 A3 A1 A2 A11 A7 A4 A12 A13 “趋中性”是网络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事实上,它被认为是一个网络最关键的性质之一。趋中性由各种测量决定,这些测量按如下几方面把某一点置于网络中:(1)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点的数目,(2)它所相邻的点的数目,(3)在某一闸络中某点对其他点的封闭性。这些测量各不相同,但总的思路是: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点(行动者)是中心,它连接很多点(行动者),处于某些点之间,或者接近某些点。例如在上图中,根据AI和A2相邻各点的数目,以及它们在二级以后所联系的点的数目(在二级之后,A1和A2和所有其他各点联结,而其余各A达到这种联系需要三级或四级,因而行动者A1和A2更具有中心地位。
32
A9 A10 A6
思考题:
1、简述交换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 2、简述霍曼斯交换论中存在的不足。
3、试析布劳的微观结构的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4、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5、试析埃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贡献。
延伸阅读:
1、《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布劳关于交换理论的思想主要出自《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该著作是关于现代交换理论,特别是结构交换理论的重要著作之一,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是交换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2、关于网络分析的基本参考书,见弗雷米·F·布瓦塞万和J·克莱德·米切尔的《网络分析》(荷兰:莫顿书社,1973年);保罗·霍兰和塞缪尔·莱因哈德编的《关于社会网络研究的思想》(纽约:学术出版社,1979年);林托·C·弗里曼《社会网络文献目录》,J·克莱德·米切尔编《都市社会中的社会网络》(康涅狄格州,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69年)以及《社会网络》(《人类学年签》第3卷,1974年,第279-299页);彼德·马斯登和林编〈社会结构与网络分析〉(加州:塞奇出版公司,1982年),同样也可查阅《社会网络杂志》。 32
休顿·C·费里曼:《社会网络中的趋中性:概念的澄清》,《社会网络》,第l卷(1979年)。
3、埃默森的观点在下列文献中得到最好的表述:《交换理论,第1编:社会交换的心理基础》以及《交换理论,第Ⅱ编:交换关系与网络结构》,载于J·柏格·M·泽尔迪奇和B·安德森编《社会学理论》,第38-87页。给这理论观点提供初始动力或经验支持的更早的确经验研究著作包括:《权力—依赖关系》(《美国社会学评论》第17卷,1962年2月,第31-41页);《权力、依赖关系:两个实验》(《社会计量》第27卷,1964年9月,第282-298页);约翰·F·斯托尔特和理查德·M·埃默森《结构化不平等:网络结构中的地位与权力》,见于《社会学龄前的行为理论》,R·汉布林编(新泽西:译文出版社,1977年)。其他更富有思想的著作包括有:《操作心理学与交换理论》,收入R·伯吉斯和D·布谢尔编的《行为社会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9年);《社会交换理论》,见A·英克尔斯和N·斯梅尔策编的《社会学年鉴》第2卷(1976年)第335-362页。
参考文献:
[1][美]乔治·C·霍曼斯和大卫·M·施纳德:婚姻,权威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纽约:自由出版社,1955(15)。
[2][美]G .G .霍曼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
[3][美]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1989(47) [4]罗伯特·比尔施太德:评布莱恩的交换与权力,美国社会学评,1966(30) [5]彼德·M·布劳:比较理论的观点,1984(9) [6][美]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88
[7][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新江人民出版社,1987(329)
[8]帕森斯:论政治权力的概念,美国哲学社会的活动第107卷,1963年6月(232-263) [9]帕特里克·斯普里德:布劳的交换理论,支持与宏观结构,美国社会学杂志,第35卷,1984年6月(157-173)
[10]马克·格拉诺维特: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理论鸿沟,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 [11]休顿·C·费里曼:社会网络中的趋中性:概念的澄清,社会网络,第l卷,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