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
绪论
梁晓声是被称为有“知青情结”的作家,他创作了许多知青文学作品,造就了许多令读者难忘的知青形象。《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雪城》等等作品真实的反映知青们的生活。知青们的生活经历、人生抉择无不扣动着读者们的心弦。笔者把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形象归为三类:知青英雄形象、成长中的知青形象、返城后的知青形象。虽然他们身上有着一样的品质,但是鲜明个性不同,面对的生活难题不同。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形象带给读者英雄化、理想化、浪漫化气息。这与梁晓声的生活经历、所受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纵观梁晓声的写作历程,“知青”已是永远活在他笔下的文字灵魂,“知青”更已成为一种被抽象出来的恒定的精神象征,梁晓声用他真挚而执着地热情去描绘这个特殊群体最真诚的情感。”1《今夜有暴风雪》、《父亲》、《年轮》等等作品中都有许多个性鲜明的知青形象,通过分析作品中知青形象特点及梁晓声生活经历来更加深入的理解他笔下的知青形象。
一、 知青形象
(一)知青英雄形象
1、“英雄”:崇高的代名词
勇敢、无私、拥有崇高理想、不惧怕死亡、敢于为集体事业献身的人我们称之为“英雄”。梁晓声作品中典型的知青英雄形象令读者心生崇敬之意。《今夜有暴风雪》中的裴晓芸,《父亲》中那个在抗洪队伍中牺牲的预备党员,《年轮》中的韩德宝......都是梁晓声笔下的典型知青英雄形象。裴晓芸内心沉默自卑但仍旧执着追求自己的梦想;那个在抗洪队伍中牺牲的预备党员,积极加入抗洪队伍,为了抗洪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在人们将他的遗体从洪水中捞起后发现,他的衣袋中放着一块还没来得及吃的饼;韩德宝是人民警察,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耐心解决居民的问题,细心化解百姓之间的纠纷,而这样一位人民公仆却因公殉职了。
1
吕洁宇. 无法逃离的时代记忆—论梁晓声的知青书写[D]. 西南大学:吕洁宇, 2012. 8
6
宁波大学
“伟大、崇高”的产生总是离不开悲剧。 “梁晓声是一个善于写悲剧的人,梁晓声的作品总洋溢着悲剧性的色彩,那种悲剧性带给读者的不是单纯的哀伤,还有崇敬,因为那悲剧总要承载起崇高、伟大这类分量的词。”有了这些词之后,悲剧就不再是悲剧了,因为它得到了升华,价值得到了提升。
“死亡”对人来说无疑是十分严肃和残酷的话题。梁晓声让作品中的人物面对死亡、经历死亡,这使作品中的世界和读者的世界都变得严肃,使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都肃然起敬。他用死亡来证明现实的残酷,体现人间的温情,升华主人公的生命价值。《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里梁珊珊为了集体的利益被“鬼沼”吞噬;摩尔人为了战友和集体牺牲了生命;《父亲》里“我”小姨爱过的男人在抗洪中英勇牺牲;《今夜有暴风雪》中裴晓芸、刘迈克带着崇高的理想,带着对革命的信仰长眠于那片土地之上;《年轮》中韩德宝,人民的公仆,因公殉职;这些作品中死亡意味着崇高、意味着生命意义的升华。“虽然死亡会给我们带来悲伤、痛苦,但是当我们看到他为了人类正义事业而死,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而亡,为了自身应有权利而舍身,我们会在这些人身上看到崇高的光环,这些人身上会释放出一种虽死犹生的精神力量。所以梁晓声的作品虽然是悲剧性的,但是带给读者的不是消极和悲观,相反,它是真挚而富有激情的感动。”
《今夜有暴风雪》中的裴晓芸是一个极具悲剧性的人物,母亲因难产而死,所以她从小就没有母亲,父亲是大学教授,在她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在政治运动中死于非命。年仅十六岁的她流入流向祖国东北边陲屯田戎边的知青长河中,承受着来自政治、生活的巨大压力,经受精神上的残酷折磨。她的知青生活里充满了无助,充满了痛苦,而支撑她经受起这一切的是她那崇高的理想,她那无止境的沉默。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人们的信念就像是生长在沙漠里的小草,一不小心就会被弄得支离破碎,然而裴晓芸那献身于祖国革命事业的理想却从未动摇过。裴晓芸是那样至真至诚的希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切,而这样的她却承受着如此沉重的压力。梁晓声在作品中描写到这样一件事:由于边境局势的恶化,建设兵团的知青药组建战备分队,发给枪支。裴晓芸要求领枪的申请书是用鲜血写成的。尽管她真诚地向祖国奉献出一片忠心,却没有得到枪支的权利。因为枪“只能发给红五类。这是内定的原则。”尽管如此,裴晓芸仍然对祖国怀着坚 2
3
2
吕洁宇. 无法逃离的时代记忆—论梁晓声的知青书写[D]. 西南大学:吕洁宇, 2012. 10 3吕洁宇. 无法逃离的时代记忆—论梁晓声的知青书写[D]. 西南大学:吕洁宇, 2012. 13
7
宁波大学
定的爱。她在国外的姨夫母要求她出国继承遗产,她说:我需要亲人,需要关心我爱我的人,但我不愿离开祖国,不愿离开北大荒!我相信在北大荒我会寻找到关心我爱我的人......”
4
我们要看到,裴晓芸对祖国的爱并不是空泛的,正是由于裴晓芸对祖国那真诚的爱,才会
如此珍惜自己为祖国站岗放哨的荣誉,才会为了保持飒爽的军姿而在下着暴风雪的夜晚里不穿军大衣,才会在暴风雪铺天盖地向她袭来的时候,她仍旧坚守在岗位上一步也不肯离开,竟活活地冻死在严寒中。当裴晓芸已被冻得如岩石般坚硬,已坚挺的躺在雪地里的时候,微笑仍旧停留在她的脸上。她终于还是用她的生命抒写了对祖国的爱,那爱是那么深,那么切。于是裴晓芸长眠的雪地上升起了一缕耀眼的云烟,那是升华后的她的灵魂在飘荡。
2、磅礴的英雄主义书写
梁晓声以知青之名写知青之歌,他内心里有一股磅礴的力量在推动着他,在滋养着他。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是梁晓声为知青们谱写的一首气势恢宏的赞歌,赞扬他们那崇高的理想,赞扬他们那坚定的开辟大荒原的决心。梁晓声在作品中用大手笔描写那恶劣的大自然、那凶残的野兽以及知青们同大自然、野兽进行搏斗的场面,这使作品中的知青形象无论是身躯还是灵魂都散发着英雄主义的光芒,空气中飘荡着英雄主义的壮阔气息。
梁晓声在作品中是这样写那恶劣的大自然的:“那时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几年累月覆盖着枯枝、败叶、有毒的藻类。暗褐色的凝滞的水面,呈现着虚伪的平静。水面下淤泥的深渊,沤烂了熊的骨骸、猎人的枪、垦荒队的拖拉机......它在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人们叫它‘鬼沼’”。而面对这样魔鬼般的大自然,之前知青们怀着开创者的豪情壮志开进“满盖荒原”,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战胜了饥饿、严寒、饿狼和瘟疫,那“魔鬼”残忍的吞没了三个鲜活的生命。是知青们用坚韧的意志、用宝贵的生命征服了这“魔鬼”般的荒原,使得这“魔鬼之地”得以神奇,使太阳、理想能在这里升起;是知青们散发的英雄主义光芒照亮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3、裴晓芸与文秀的形象对比
梁晓声作品《今夜有暴风雪》中的知青英雄形象裴晓芸相貌平平,性格内向,有自卑心理。参加“上山下乡”运动成为插队知青中的一员后,她没有“个人”的梦想,她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都献给了国家。在她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战士第一天站岗的那个晚上,天下起了超 45
5
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6):145.
尹光兵. 论梁晓声“知青小说”中的英雄主义[J]. 青年文学家文学评论, 2013, 6(27): 27
8
宁波大学
级暴风雪,她为了保持飒爽的军姿,没有穿军大衣,她挺立在哨位上,像“六号坐标”一样。月光洒在她的身上,将她那高大的身影定格在边疆的那片洁白的雪地上。裴晓芸的身躯坚硬如磐石,她那美丽的脸庞告诉我们什么是永恒的微笑。
在梁晓声的作品中裴晓芸是一个平凡的人,同时她又是不平凡的。她长相平凡,而内心不平凡;躯体平凡,而灵魂不平凡。
而同样是知青女性的文秀为什么会有完全不同的命运,原因在哪里呢?《天浴》中的文秀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出身在一个工人家庭,一场“上山下乡”运动把她带到了遥远的草原上放牛,她以为厂里会派人来接她的,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终究还是没有人来接她,她的梦想很现实,那就是回家回到成都去,她不甘心一辈子呆在这偏僻的地方,为了能回成都,她开始想??她想自己没有钱,没有朋友,更没有有能力的父母,她有的只有自己,自己的身体,为了能回成都,她开始和那些男人上床,上完床之后她会让老金给她找水,用毛巾一遍又一遍的擦拭着自己的“身体”,或者说是擦拭着自己的灵魂更为恰当。尽管她和数不清的男人上了床,但是她回成都的梦仍旧是个梦。最后她绝望了,她让老金杀了她,老金也确实这么做了。文秀也经历了死亡,死亡对文秀而言意味着自由,意味着解脱。
同样是响应毛主席号召,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两名女性为什么会有如此命运呢?我们先从两名女性的背景经历来分析。梁晓声作家笔下的裴晓芸是被打成右派的县长的女儿,她的生活中充满了困难,成为一名插队知青,对她来说是一个机会,一个自己改变自己生活的机会。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裴晓芸在国外有一个很有钱的阿姨,托人找她让她出国继承财产,而裴晓芸拒绝了,很多人或许认为她傻,但是细想或许在裴晓云眼里钱远远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别人的肯定的荣誉来的有价值。而严歌苓笔下的文秀,她虽然出身在一个平凡的家庭,但是父母对她疼爱有加,家对她来说是最美丽,最好的地方。所以她们做出了完全不同的选择。为什么裴晓芸就会有这样的背景,而文秀有那样的背景呢?这要从作家的写作风格说起。梁晓声是理想主义作家,苦难在他的笔下是少不了的,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更是少不了的,苦难是成就伟大的必需品。而梁晓声对人物个人理想的设定更体现了他的理想主义。裴晓芸的表现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裴晓云为了保持一个飒爽的军姿,在暴风雪的夜晚站岗没有穿军大衣,冻的整个人硬如岩石也不离开岗位,仍旧等着久久未到的接岗人的到来。而严歌苓是现实主义作家。文秀的家庭背景那是现实中成千上万的少女可能拥有的背景,文秀的选择,也可能是其他少女的选择。只能说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在那个特定的现实生活中,文秀这样一个人物的命运就该如此。
9
宁波大学
(二)成长中的知青形象
1、放大镜下的沙粒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那一代中华儿女沙粒般的流向了祖国各地,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写,他们的成长将是多么的刻骨铭心。梁晓声在作品中呈现了从稚嫩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富有内涵的知青形象,众多沙粒中也有耀眼的,那些耀眼的沙粒呈现给我们的是原本平凡的沙粒是如何蜕变成耀眼的珍珠。
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形象,有的是浓墨重彩,着力刻画,也有的是轻描淡写,侧面烘托,然而他们个个栩栩如生,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其音容笑貌欲然纸上。作品写出了他们的喜悦和悲愤,写出了他们的成长变化。
在众多的知青形象中,曹铁强是令读者印象深刻的典型形象之一。不同于其他知青青年的是,他是北大荒人的后代,他的父母是开发北大荒的创业者,父亲光荣牺牲了,母亲也被那场浩劫夺去了生命。因此曹铁强对北大荒的开拓事业怀着特殊的崇敬,经过生活的磨难,他不但具有知识青年真诚、热情的特点,同时也具有北大荒人刚毅、深沉的性格。他虽然高傲、刚愎,但又是见义勇为、正直善良的。当警卫排长刘迈克蛮横无理仗势欺人时,曹铁强不顾后果,狠狠地惩罚了他;但在刘迈克失意落魄,被团长“压价拍卖”时,曹铁强是唯一表示欢迎他的人。当小瓦匠被人欺辱时,曹铁强毫不迟疑,挺身保护;但当小瓦匠乘人之危进行报复时,他又当众教训了小瓦匠。
作品不仅写出了曹铁强崇高而可贵的品质,更写出了他的成长变化。开始他有着年轻人的冲动,抱不平而不顾后果的侠义;经过“袭击警卫排事件”之后,他更多地开始了冷静地思考,用理智代替了冲动。在他决定八百名知识青年命运的时候,他反对马崇汉的决定,更多地为知识青年、为农垦兵团的根本利益着想。因为他的理智,他才能在八百名知识青年冲动、狂怒的情况下,保持镇静,竭力维护国家的利益,努力去平息这场混乱。作品在这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知识青年在经历了苦难、挫折和奋争的磨砺之后,他的胸怀更加的宽广了,目光更加的深远了,毅力更加的坚韧了。
作品中刘迈克也是在苦难中得到蜕变的形象。曾经他是一个十分彪悍的、争凶斗狠的警卫排长;但是成长后的他能够在炸药即将爆炸的危险时刻,为了救护同志,紧紧地咬住了导火索;在银行被盗的紧急情况下,为了保卫国家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