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
其实,梁晓声笔下的知青形象是有许多共同特征的,成长中的知青形象和知青英雄形象都具备坚韧的意志,执着的信念。不同的是他们呈现给读者的主要特征不同。成长中的知青形象,他们之中也有英雄,但是作者重点突出了知青在成长中的变化;知青英雄形象他们当然不是停滞不前的,人是发展变化的。作者重点是突出英雄知青在面对死亡毫无畏惧,执着维护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崇高品质。
2、理想主义成就无悔人生
什么叫做理想主义?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没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很少。梁晓声不仅是一个英雄主义者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作品中无不洋溢着理想主义的气息。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而又赤裸裸的离去。有些人有自己小小的理想,有些人的理想伟大而崇高。理想让我们的人生富有价值,让我们的人生得以无悔。《今夜有暴风雪》中的裴晓芸内心自卑,但是她有着坚定不移的理想,那就是把自己的青春献给祖国。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战士的时候,她是自豪的;终于成为一个配枪战士可以站岗保卫祖国的时候,她是满足的;终于为了保卫祖国,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宁愿冻死在严寒中也不离开岗位一步的她,在倒下的时候脸上仍旧凝留着微笑,那时的她是无悔的。为什么?因为理想之花在她的生命里盛开了,她无悔于她的人生。 《知青》中的人物形象周萍有着和裴晓芸相似的遭遇,周萍出身于商人之家,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倒入狱,自己也遭到了周围人的欺凌,学校我们称之为世间的净土,可是周萍在学校里被同学灌豆浆,说她是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思想,要好好改造她。这样欺凌她的同学中也有她之前的好朋友。经过那件事之后,周萍再也喝不了豆浆了。周萍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之一,她失去了成为一个正式知青的资格,她连证明自己的机会都少之又少。但是她不放弃,不怨恨,他们不让她成为知青,她偷偷的上了知青列车;他们要赶走她,她乞求他们留下她;为了能成为正式的知青,脏活累活她抢着干,虽然后来仍旧没有成为正式知青但是她仍旧对周围的人充满了感激。她对那个时代有怨恨吗?或许不能说没有,但是她没有把怨恨加之于任何人身上,甚至没有让怨恨停留在她自己的心里。她的理想很简单,能成为正式的知青,好好表现,能为父母争光,仅此而已。这样的理想带着她走过了那残酷的时代。
(三)返城后的知青形象
1、人生的断点
梁晓声的作品《年轮》《雪城》还有今年刚上映的梁晓声作为编剧的知青电视剧《返城
11
宁波大学
年代》都是写返城知青生活路程的。成千上万的知青返回城市,曾经为祖国燃烧了的青春一去不复返,那段时光像石子投入了深不见底的大海,不起一丝波澜。返城的知青们,曾经拥有的荣誉烟消云散;曾经的梦想无处拾起;有人说“上山下乡”运动把知青们带到了祖国各地,那是个严峻残酷的现实,然而城市又何尝不是另一个严峻残酷的现实呢?知青们返回城市,无论你之前有过何等荣誉,回到城市就都成了待就业者。返城是知青人生中的又一次大地震。
梁晓声的作品《雪城》写的是二十余万知识青年返城后的故事。回到那个让自己感到亲切而又陌生的城市里,越来越发觉自己已与城市格格不入,一次又一次的失落感鞭打着满是伤痕的心灵。十几年的知青生活充满着精神的崇高感,在那里有征服大自然、有谋求职业、有舍己为人等等,而回到城市你不得不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计而挣扎而奔波,所以返城对于知青们来说那是一种倒退,一种平庸,一种堕落,由追求不朽青春倒退到柴米油盐的现实之中,由理想的云端坠落到平凡的生活中,少了些超凡脱俗,多了些红尘琐事,少了些幻想和奇迹,多了些现实和残酷。
返城的知青们无时无刻不被在这偌大的城市里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困扰着。现实的困境已经无法用精神的方式去解决,却又给他们原本就不轻松的心灵笼罩上一层层拨弄不散的浓雾。看不见未来的路,只有无始无终的忍耐;没有可以为之献身的崇高,只有生活看不见尽头的烦恼;没有游子怀乡的激动与欣慰,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落与冲突。
梁晓声的笔,第一次这么残酷,他把作品的主人公们一次又一次地打落水中,不给他们以任何喘息的机会,不给他们以片刻的安宁,公开的招考背面是阴暗的骗局,辉煌的歌声未尽却衍化成啼血的哀音,悲壮的游行竟引发出地面坍塌的惨剧......
梁晓声在《返城年代》里告诉我们:人是无法选择时代的,就像每一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一样。我们随机生存的时代赋予了我们独特的时代基因。因为时代的不同,所以我们就有不同的宿命和精神面貌。而青年之所以为青年,那是因为他们是顽强而具有生命力的树木,只要天空中投射下阳光,土地里有积蓄的雨水,青年就会本能的扎根!发芽!那么,一个国家的希望在青年身上就不容置疑了。
梁晓声说过,知青代表了一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出生就挨饿,上课就停课,毕业就下乡,等知青们把最美丽的青春献给了那片遥远的土地之后他们返城了,返城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找工作,找对象.....知青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那里自己是多么的熟悉又是多么的
12
宁波大学
陌生,自己的人生出现了断点,一切都是那么的迷茫。
2、积极坚强的返城知青形象
返城知青经历过人生酸甜苦辣各个篇章,他们身上留下了许多共同的特点。当知青返城时,城里的人们说“狼孩回来了。”为什么称知青们为狼孩?因为他们知道返城对知青们意味着什么,因为他们知道人生出现断点的时候,人们的情感处于极度敏感的阶段。
《返城年代》中的林超然是梁晓声笔下典型的返城知青形象。林超然在连队的时候是营长,但是返城后他就只是一个待业者。刚回到城里他只能住在岳父母家里,这让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想尽快找到工作,好分担家人的负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当返城后的林超然去看望在江北上班的父亲时,看到了和父亲一起工作的小青年们不尊重自己的父亲,对父亲出言不逊,林超然爆发了,他想狠狠地教训他们,虽然这种行为被父亲制止了,但是我们从林超然身上可以看出返城知青是有一定“狼性”的。这种“狼性”不仅体现在林超然的身上,王志、罗一民身上也或多或少渗透着“狼性”。这“狼性”不仅表现为极度敏感的情感神经,更表现为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
返城后的知青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思想上都出现了迷雾,看不清方向。《返城年代》中的何凝之是一个极具个人思想、内涵的人。当生活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的时候她会和自己对话,思考什么叫做幸福。一个一直生活在蜜罐中的人因为他从来不知道痛苦的滋味,没有了比较,所以也就体会不到什么是幸福。何凝之说“在连队里总是一个人,现在回到了家里还可以像现在这样坐在摇椅上看看天空,多惬意啊!”是啊,每一个人的想法多是不可计数的,总有一种想法会让自己幸福。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一种信念,相信未来的生活是美好的。
梁晓声笔下的典型知青形象不仅具备积极的信念,更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忏悔意识和宽容意识。每一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为自己犯的错误承担责任,甚至向当事人承认错误并祈求原谅。试问我们这一代人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吗?我想多数人的回答是没有。《返城年代》中何静之的一时成心,造成了老耿头的腿瘸了,在多年以后她回到北大荒老耿的坟前忏悔;还有罗一民他误会杨雯雯把自己给她写的情书交给了老师让他当众受到了侮辱而强迫杨雯雯用壶浇冰,导致杨雯雯冻坏了一只手。罗一民他绝望过,甚至绝望到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我认为一个人拥有忏悔意识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因为一个人即使有自杀的勇气,但是不一定有忏悔的勇气,就像罗一民他有勇气服安眠药自杀,但是当他意识到自己要当着程老先生的面忏悔时那勇气是来之不易的。
13
宁波大学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受到过伤害,甚至有些人还深深的伤害过别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些年轻人成为了红卫兵,加入了抄家、打人的造反派队伍。何春晖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经殴打过何校长,而文革结束后何春晖大学毕业,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而当何春晖到何校长任职的中学去面试的时候,何校长认出了他,继而拒绝了他的求职,何校长认为他是一个伤害过教师的人,今天如果让他加入到教师的队伍那是可怕的。更重要的是何校长无法忘记在他被批斗的时候何春晖打过他一皮带。要原谅一个人是不容易的,所以一个人拥有宽容的意识是可贵的。何校长最后原谅了何春晖,那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的,他告诉我们人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多给别人一个机会。
林超然曾经是周总理亲自审批的保送法国的留学生,后来因为“文革”而不了了之;他的弟弟在马场被马踢死,他要满足弟弟的遗愿瞒着他的父母;他的妻子难产而死。林超然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是我们可以想象的。命运瞬息万变的无助,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然而林超然没有放弃,没有倒下,他有一颗坚强勇敢的心,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3、返城知青奋斗经历
返城对大多数知青而言是一个新的开始,甚至可以说是新的苦难的开始。王小嵩、刘振庆、韩德宝、徐克、郝梅、张萌他们不仅是同学、朋友更是知青战友,意外之下他们各奔东西,返城之后人生更是变得各不相同。王小嵩成了日本某公司的部长;刘振庆靠送煤气起家,成立了一家公司;韩德宝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徐克是个商人,也可以说是有存款的无业游民;张萌成为了某报社的编辑,郝梅成为了知名的作家。每个人冠上了各自的职业之后似乎都各有成就,殊不知背后有多少辛酸与痛苦。王小嵩错过了初恋,婚姻失败,在日本某公司当部长,后来与刘振庆业务往来,我们可以看出王小嵩并无实际权力,但是他是一个重情义、少言寡语、度量大的人,即使被误会他也平静如水;郝梅是极具悲剧性的知青形象。当知青时被一个男知青强奸,喝农药自杀后被救起但成了哑巴,后来生下了一个女儿,女儿得了白血病去世,郝梅后来嫁给了细心照顾她们母女的一个邻居,生了一个儿子,郝梅成为了知名作家之后,他的丈夫也得了不治之症;韩德宝因公殉职;总之梁晓声笔下的形象是极具悲剧色彩的,而他们之间的友情似乎就显得更加的珍贵。
孟翔勇的《空中花园》也是描写返城知青的奋斗经历的。不同的是《空中花园》是极具戏剧性的,情节跌宕起伏,带给读者轻松、诙谐之感。
14
宁波大学
《空中花园》主要写的是向勇和当年的知青好友们要在点将台建立一个知青庄园,上面有天然的氧吧,上面种植纯天然的水果蔬菜。这个梦似乎在现实中不是那么容易实现,但是在《空中花园》中它成为了现实。知青庄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地方,在那里似乎一切的矛盾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梁晓声作家笔下的返城知青成功来之不易,作家更多的是描写苦难下的知青是如何成长如何奋斗;孟翔勇作家笔下的返城知青并没有多少的苦难,他主要描写返城知青们是如何合作创建知青庄园,及发生在知青庄园的趣事,给读者轻松诙谐之感。
二、 梁晓声知青小说创作的原因追述
(一)梁晓声知青体验的影响
梁晓声创作知青题材小说,与他本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梁晓声的人生历程中有七年的时光奉献给了北大荒。那片土地是他找到人生梦想的地方,那片土地使他具有坚韧的意志,耿直的性格,那片土地是他“第二个故乡”,给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不可复制的影响。不仅如此,他的北大荒经历更为他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从而创作出了大量的反映知青真实生活、描写知青命运的作品。
在梁晓声的知青生活中,因为身体体质不佳,在劳动中他一直是被照顾的对象。“在东北兵团的时候,我调到兵团的宣传股,虽然我的年龄不是最小的,但我处于周围女知青们的呵护下。她们觉得我不太会生活,她们都以一种长姐的角色来对待我,那时我生活中非常幸福的一个阶段”人生从来离不开机遇,他良好的写作功底被挖掘并推荐上了大学,从此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变化,因为别人的帮助和扶持,他得以进入大学并且摆脱了被时代抛弃的命运。他知青时代里痛苦的回忆相对于其他知青来说算是微弱的。
知青的生活从来都是艰苦的,他们要忍受背井离乡的孤独,要承受内心的极度无助,要经历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考验,但知青们相互鼓励和关心让梁晓声拥有了强大的感情支撑,许多年以后,知青生活中的苦痛被渐渐淡化了,而那些和知情战友一起走过的有笑有泪的岁月却成了他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他们之间产生了一种叫“知青之情”的情愫,长存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这种情愫温暖着多少人!
到了八十年代,成千上万的知青返回城市,知青不再是知青,他们身上不再有任何教官、 6
6
吕洁宇. 无法逃离的时代记忆—论梁晓声的知青书写[D]. 西南大学:吕洁宇, 2012. 1-2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