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5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2、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学习欣赏,让学生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学会认识不同的风的等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练习五。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读“语文与生活”的第一部分,思考:候机楼前的大树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2)读第二部分的这些词语,思考它们的区别,并试着填入括号中。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回答:候机楼前的大树为什么都向一个方向倾斜? 2、出示第二部分的题目 (1)指名学生读词语。 (2)试着说出它们的区别。
(3)交流:学生读填适当的风的句子。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一)教学“语文与生活”的第三部分。学生诵读风速歌。 (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直观地认识、了解风速。
(2)拓展: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里用这种方法来推测风速,并跟气象报 告做比较,看是否接近。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
(1)讨论:同学们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你们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描述 一下秋天吗?学生回答
(2)出示《秋》,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子音,读准节奏。 (3)指名读,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练习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2、欣赏
(1)指名说小诗写的是什么欣赏 (2)学生谈谈读后的感想。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
(1)搜集写秋的诗或词语。 (2)背诵《秋》。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通过学习,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各样的风,而且认识了一首写秋的诗,希望同学们注意观察秋天,观察秋天的风,秋天的美景,并选择一处景物写下来。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2、有条理的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 教学重难点:
有条理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电视栏目,评说影视栏目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恰当地表达自己感受。
教学准备:观看影视剧,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1、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练习五。 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 二、布置自学
1、出示自学题:自学“写好钢笔字” (1)读这两段话,指出选自哪里?
(2)读帖观察,说出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写整齐,写成一样大小。
2、学生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说出自学题(1) 2.指名回答。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并请学生说说好在哪里。纠正写得不够好的字。 (2)教师范写。 (3)学生再次描红临写。 四、精讲精练 本课的精讲点: 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要求: A、你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是什么? B、为什么喜欢?
C、这个栏目中你印象最深 的是什么? 2、指导
(1)学生思考问题,准备说话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选定 的栏目做准备。(教师巡视指导) (3)分组练习各自的话题。(学生互相评议) (4)小组推荐代表上台演讲,师生评议。
2、反馈(1)指名上台进行口语交际 (2)评议小结。 五、课堂练习。
1、本节课作业:口语交际 2、学生完成 3、当堂反馈。 六、总结提升
七、下节课预习作业:预习第十八课,读通课文,写下课文的内容。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练习6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颠倒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诵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学习欣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颠倒词的特点,明白有的颠倒词的意思相同,有的颠倒词的意思不同。
2、朗读《大风歌》理解诗句内容,积累语言知识,丰富语言感觉。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使用的语言很有趣,有的词语颠倒过来就 成了另一个词语,我们听一段相声:
(2)教师要求学生对照书中的文字来听听。 (3)学生练习这段相声。 (4)学生说出每组加点的词语区别 (5)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颠倒词语的规律。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生认真读题中的每一对颠倒词 (2)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师生小结 3、教学第三部分
(1)学生再次听录音,边听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词语 (2)让学生说一说
(3)要求学生把所想的颠倒词语补充到相声中去 (4)拓展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诵读《大风歌》
(1)学生自由读古诗,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示范读,学生对照题中注释大致理解诗意 (3)集体练读,同座练背 (4)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欣赏
(1)在熟读成颂的基础上理解诗意 (2)学生自由讨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