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道月禅师。
(3)宋代“东坡输玉带”: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见佛印,佛印正在坐禅,禅堂是无虚座。佛印见苏东坡说:“这里无坐。”东坡说:“借大师四大做禅床。”佛印说:“老僧有一问,若答得,即与四大为禅床,若答不得,请留下玉带。”东坡随即解下腰间的玉带置在案上说:“请大师问。”佛印问:“老僧四大本空,五蕴非有,你向何处坐?”东坡一时给问住了,顿时无语对答,佛印随即召小僧,并大声说:“留此玉带为金山寺镇山之宝。”东坡只好点头同意。佛印出于礼貌回赠一件衲裙。这画面上的小僧人手上拿的就是苏东坡的玉带。
(4)唐代“鸟窠(ke)禅师与白居易交往”:白居易被贬到杭州任刺史。有一次白居易去拜访鸟窠禅师。鸟窠禅师在杭州秦望山,居于山势险峻的一棵大松树上。白居易看到了便问:“你在上面不感到危险吗?”鸟窠说:“我坐在上面看起来危险,其实一点儿都不危险,而你在下面看起来不危险,其实非常危险。”白居易疑惑地问:“我有什么危险?”鸟窠说:“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也就是说,你被贬到这里心情一定不愉快,如再有不测,那后果不是非常危险吗?白居易听了一楞。鸟窠接着说:“要想改变这种命运,必须修得佛法大义。”白居易问:“何为佛法大义?”鸟窠说:“诸恶莫作,从善行事。”白居易不以为然地说:“此话是老生常谈,就连三岁毛孩都知这个道理。”鸟窠笑着说:“不错!就连三岁毛孩都知这个道理,而八十老翁为什么行不得呢?”白居易一听悟出了道理,便对着鸟窠禅师长拜而去。
(5)唐代“懒残禅师对李泌点化”:相传,唐朝宰相李泌曾向懒残禅师请教他的前程如何?因李泌为人凶残,懒残有心点化他,便在火盆中拣了一块只有半边熟了的芋头给他吃,李泌大为不解。懒残说:“你虽是宰相,大鱼大肉能保证以后天天吃到吗?这虽是半生半熟的东西,老百姓却能天天吃。”李泌不解的问:“这是为什么?”懒残说:“你虽是宰相掌握杀生大权,但你的生死却掌握在皇帝手里,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伴君如伴虎’,想想不后怕吗?所以那大鱼大肉你能吃得安吗?老百姓虽是淡茶粗饭却能吃得安。”李泌说:“依你怎么办?”。懒残说:“1.少言,祸从口出,故君旁勿多言;2.修心,在位如想修得正身,还乡后就得积德行善。”为此,李泌悟出了懒残禅师话的意思。因听从“君
旁勿多言”所以稳稳当当的当了十年宰相;因“修心”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在佛的感召下改邪归正,修得了正身,还乡后又为乡里做了很多善事。
(6)东晋“慧远、陶渊明、陆修静‘虎溪三笑’”: 据传,慧远法师来庐山东林寺后,“影不出山,迹不出俗”,一心修行,连送客也未曾过虎溪桥,若是过了桥,山上的神虎就要吼叫。一天,慧远送陶渊明与陆修静,三人携手边走边谈,越谈越开心,不觉过了石桥,谁知没走几步,山上的神虎便吼叫不止,他们这才恍然大悟,三人相视仰天大笑,惜别分手。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文苑佳话“虎溪三笑”的故事。三人中,慧远代表佛教,陶渊明代表儒教,陆修静代表道教,“虎溪三笑”的故事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儒、佛、道三教合流,和谐相处的情形。
从大雄宝殿的后门出来,爬上几级台阶,到了更高处。在此处看到了大雄宝殿的背后中间,有个圆圆的镜子,里面有山有水有寺庙??这是金山寺的开光宝镜,是一个直径为99公分的凹面镜,纯铜的,用这个镜子把光聚焦起再照到开光佛像的眼光、口光、耳光、鼻光,这样的佛像才有名气,最后洒上圣水,这就是所谓的开光。所以每次都用这个镜子来开光,称它为佛光宝镜。全国寺庙林立,但能开光的只有金山。大多的寺庙是大门是南北方向的,而金山寺是门坐东朝西,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开光便是由此而来吧。在宝镜的下方有五个大字:“度一切苦厄” 金山寺是保一世的平安,全世界的唯一,其余的寺庙保一时平安。 藏经楼
原藏经楼1948年毁于大火,现在的藏经楼是1944年建成的。藏经楼依山而建,为歇山顶式仿古建筑,共有4层,高21米,面积1200平方米,底层为法堂,是和尚讲经说法的地方,上层是存放佛教经典的地方。1994年,经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批准, 办起了金山佛学院,由慈舟法师出任院长,金山佛学院培养了不少佛学人才。 夕照阁
请大家随我从大殿后侧登山,进入夕照阁。夕照阁内存在清代乾隆南巡驻跸金山留下来的七块御碑,现今保存完好。石碑记载内容大都是乾隆六次下江南到
金山,对金山胜景的评价和如何继承清室大业的决心。这些石碑引来了许多文人、专家、学者的拜访赞叹。乾隆在这里不仅留下了“御碑”,而且留下了一个颇有趣味的传闻。相传,雍正一生无子,到了五十多岁时,皇后才生下一女,为此闷闷不乐。忽听到陈阁老夫人也是这天分娩,生下一男,便降旨陈家带子进宫。过了好久,陈家接回的竟是一女婴。陈夫人吓得一命归西,陈阁老一气之下到金山寺当了和尚。平日里装疯卖傻,无人知道他的身世,乾隆继位后,有一天乳母向他说起身世,乾隆如闻惊雷,发誓要找到自己生父。乾隆在京城听说生父在金山寺为僧,于是下江南到了金山寺,一次又一次查访都毫无结果。回到了京城,后来乳母给他出了一个点子。就在乾隆第六次到金山时,打听到全寺共有僧人四百四十八名,就命人缝制四百四十八件袈裟,由他亲自赐给每个僧人,可是最后一件袈裟无人接收。乾隆便问刚继任的方丈。方丈说:“还有一个疯和尚,蓬头垢面,所以没有让他出来迎圣驾。”乾隆听了半信半疑,就去查看,只见一个小禅房里一个老和尚坐在蒲团上,方丈告诉乾隆:“这老和尚名‘八乂(叉)’,乾隆看到床前一双鞋又是倒置放着,心想这个老和尚果然疯癫,就没有降罪。结束南巡回到宫中,乾隆将此事向乳母讲起,乳母大惊说:“这‘八×’叠起来不就是一个‘父’字吗?鞋儿倒置不是在说‘孩儿到此’(江浙方言“鞋”读“孩”)吗?这不是在告诉你他就是你父亲吗?”这么一解乾隆恍然大悟,立即派快马去接父亲来京,只可惜,他已不辞而别。 观音阁
观赏了乾隆的御碑,由夕照阁上行至观音阁(阁中供奉观音),去参观四宝室。室内珍藏着金山的镇山四宝:“周鼎、铜鼓、玉带和金山图”。先请各位来看“周鼎”:这是2700多年前,周宣王奖给北伐统帅遂启棋的青铜器,因而全称“周朝遂启棋大鼎”。1884年湖北汉阳叶志光赠给金山寺收藏。接着看“东汉铜鼓”:这是清代镇江知府魁元赠给金山寺的。相传为诸葛亮所创制,正面可作战鼓,反面能做炊具,民间称之为“诸葛鼓”。然后再请欣赏“东坡玉带”:相传是宋朝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打赌输给金山寺的,带上缀系着长方形、圆形、心形等形状不同的白色玉片。玉带虽经900余年,仍然光洁如鉴。最后请大家观赏
《金山图》:它是由“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苍茫,金山中流,左有文做明的题诗,后有历代名人的题跋。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意为高不可攀的海国仙山,这里原始妙高峰,有一个小平台,几经兴废。这里历来是中秋赏月的佳处,传说苏东坡的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就是在此地有感而发的。
此外,据传“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金山原来在江心,虽不高,但山势险峻,是江防要地。公元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夫人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
我们右看,见到了不同颜色的瓦:黄、绿、红、灰、黑的,与之对应的是金木水火土,黄的琉璃瓦是皇家建筑的标志,是寺庙中最高级别的。 楞伽(qie)台
“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或说是大海中远不可达、高不可攀的一座大山。自下而上需经三重楼阁,每上一层,疑无去路,洞门一开,豁然有级可登,迂回曲折,上下错落,往往令人迷其所在。大家要迂回曲折,才能到达楼顶,真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台顶有两间宽敞的休息厅,陈列着许多古代红木家俱、名人书画,厅外有走廊、平台。平台中央有座玲珑的四面方亭,因亭内曾放置过苏东坡遗留下来的雪浪石而取名为“雪浪亭”。据说是苏东坡晚年受老朋友佛印和尚相托在此写《楞伽佛经》,故又称书经楼
留云亭
留云亭是金山视觉最为开阔之处。传说当年康熙皇帝陪其母游览金山来到这里,看到大江东去,水天一色的壮景,情不自禁地说:“这里可谓江天一览。”官员们为了讨皇帝欢心,恭请圣上题词。当康熙写到“江天一”时,提笔忘字,忽然写不下去了。其中有一大臣见此情状,立即跪奏:“臣今见驾。”康熙听见“臣今见”,恍然大悟,随笔写出“览”字。因为“览”字繁体正是由“臣、今、见”
三个单字组成,这位大臣巧妙地用拆字法提醒了康熙,十分机灵。虽然这是传说,但这四个字的确不是一气呵成。大家看,这“江天一”三字要比“览”字大些。因康熙御笔“江天一览”碑在亭内,故留云亭又称为“江天一览亭”。 龙井
从“江山一览”下来之后,我们看到一口井,上面写有“龙井”二字,原来是当年法海掳掠许仙进金山寺,逼他当和尚,白娘子无奈之下用法术,就是从此井发洪水,水漫金山。一口井,水从何来,能源源不断,传说是此井通往东海龙王那儿,才得有水漫金山之说。 佛印山房
从留云亭北走不远,便到了佛印山房。这里是宋代著名法师佛印的住处。他学识高超,最终成为金山和焦山两座寺庙的住持大方丈,苏东坡与佛印是青年时期的好朋友,两人经常在这里吟诗作画。 七峰亭
七峰亭,又名七峰阁。古代因有七座小山突起,名七峰岭。后削山建阁,故以七峰阁而名。位于金山西侧的金鳌岭上。 古仙人洞
沿七峰亭北面弯曲石级路向下,有一洞深6.6米,依山洞建筑一座半亭,这是道教遗迹。传说仙人吕洞宾曾在这里观望江面,所以叫仙人洞。 慈寿塔
慈寿塔矗立于金山的西北峰,塔高30米,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唐宋有双塔。一名“荐慈塔”、另一名“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坍。双塔倒坍后,在光绪年间重建现塔,适逢慈禧60寿辰,取名慈寿塔。塔为砖木结构,八面七级,内有旋式木梯,外有栏杆相倚,面面有景,层层风光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