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天然橡胶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和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粉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封锁禁运,党中央作出了“一定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橡胶生产基地”的战略决策。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加快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支持优势产区发展天然橡胶、马铃薯、糖料等经济作物生产。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07]10号)和农业部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编制的《全国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规划中指出天然橡胶发展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我国天然橡胶供应安全为目标,以增加胶农收入、增强天然橡胶产业竞争力为核心,采取有效措施,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重点支持优势区域发展,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有效资源,积极推广橡胶树新品种和新技术,实现天然橡胶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天然橡胶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我国的植胶面积,提高胶园建设标准和橡胶树优良新品种的种植比例,全面提升天然橡胶生产技术水平,实现我国天然橡胶产业向技术效益转变,增加我国天然橡胶总产量,提高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产业的竞争能力。到2010年,优势区橡胶种植面积达到1245万亩,新植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平均亩产86公斤(按开割面积计算,下同),年产干
- 6 -
胶70万吨以上,建成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标准化大型天然橡胶加工厂36家,建设4个高标准橡胶生产示范胶园与技术培训基地。2015年,优势区橡胶树种植面积达到1320万亩,新植胶园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平均亩产96公斤,年产干胶80万吨以下。建成达到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的标准化大型天然橡胶加工厂46家,完善产品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提高天然橡胶质量。在海南、云南、广东建立7-8个高标准橡胶生产示范胶园与技术培训基地,并完成对全国天然橡胶优势区生产骨干的新技术培训。由此可见,橡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经历了艰苦创业、高速发展、填平补齐、巩固提高等发展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天然橡胶产业进入了改革创新、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2007年我国全国橡胶种植面积87.5万公顷,产量58.8万吨,面积比建国初期增长了290倍,产量增长2900多倍。其中农垦胶园占全国的54.5%;地方民营胶园占45.5%。我国橡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7%和6%,列世界第5位和第6位。2009年我国天然橡胶产量为64万吨,较2008年有较小的增长。一区域布局日趋合理,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天然橡胶在海南、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区)均有种植。经过五十多年的探索和不断调整、优化,天然橡胶生产逐步向气候条件适宜、效益比较高的优势区域集中,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已基本形成了海南、云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生产优势区。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与生产实践,我国总结出了一整套有中国特色的从育种、抚管、防病、割胶、制胶、更新到木材加工等覆盖橡胶生产全过程的成熟技术。三加工布局调整初见成效,竞争力逐步提高。我国原有天然橡胶初级产品加工厂330多家,经过实施天然橡胶产业升级行动,加快了加工布局调整的步伐,XXXX已由
- 7 -
原来的87家调整为14家,已建成7家,其余7家正在建设中。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自1994年天然橡胶购销管理制度改革后,我国天然橡胶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已经建成了包括期货、现货市场和现代化物流配送等相结合的市场体系。特别是海南、云南、广东三大天然橡胶主产区联网的天然橡胶电子交易中心投入运营,为国内外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易方式,实现了产品网上公开竞价和交易,起到了传递信息、发现价格、规避风险的作用,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营销环境。五产业地位日益重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天然橡胶产业已成为热带地区的支柱产业。在海南省,天然橡胶产值已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2.9%,其中XXXX天然橡胶产值占其农业生产总值的57%。至2009年全国累计生产天然橡胶1000多万吨,在替代进口、减轻对外依赖、支持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热带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种植橡胶还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小气候和生态环境,对维护地区生态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虽然我国的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滞后。近十多年来,我国对天然橡胶的投入一直低于世界主要植胶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等。“八五”以来,我国对天然橡胶产业的投入一直维持在每年1亿元左右。2007年国家投入仅占其总产值的1%左右,远低于国家财政支农平均水平。由于缺乏必要的支持,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品种和树龄结构调整缓慢、低产胶园比例高、胶园更新速度慢。目前我国有树龄在35年以上的老胶园150多万亩,亩产量60公斤以下的产胶园210万亩,未得到及时更新改造。还有150多万亩的幼龄胶园投入不足而延长非生产
- 8 -
期,有限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良种苗木供应体系不健全,新品种覆盖率较低。我国天然橡胶种苗需求量大,但良种苗木基地建设滞后,优质种苗供给严重不足。三加工布局与产品结构还不够合理,产品竞争力不高。四防灾减灾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保障。我国是在非传统植胶区种植橡胶,冬春常有低温干旱危害,夏秋又常有遇台风破坏,自然灾害比较多,还有白粉病、介壳虫等严重的病虫害,常给植胶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五培训力度不够,胶农的技术水平较低。我国天然橡胶生产大多分布在老、少、边、山、穷地区,植胶者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在橡胶种植、胶园管理和割胶技术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培训,先进的橡胶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转化,制约了我国植胶资源潜力的发挥,影响了山区农民致富。
随着我国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天然橡胶消费量呈线性上升趋势,自2001年起,我国已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消费国,亦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橡胶进口国。2007年国内天然橡胶年消费达255万吨,国产天然橡胶只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不足30%。专家预言到2020年,中国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将达400万吨,由于受国内天然橡胶生产资源的制约,我国每年大量进口天然橡胶已是必然,而海南作为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生产基地,而且还是我国天然橡胶产业三大优势区之一。力争生产更多的天然橡胶,以缓解国内市场对进口天然橡胶的压力,亦是一种责任及机遇。据《中国橡胶工业发展战略研究》预测,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需求量为214万吨。按农业部规划,2010年我国天然橡胶产量只有75万吨,此意味着届时尚需进口155万吨。据国际橡胶组织预测:“在未来的10-15年内,中国天然橡胶的消费量达到300-400万吨,将占世界天然橡胶总消费量的1/4—1/3”。届时我国的天然橡胶进口量定在200万吨之上。但是,天然橡胶进口的国际环境并不乐观,一是世界
- 9 -
天然橡胶主产国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三国已于2002年成立了联合涨价的“铁三角”,不少东盟国家也有意加入此联盟,如果形成国际天然橡胶的“欧佩克”联盟,则我国只能被动接受他们的天然橡胶价格。而且天然橡胶各主要消费国纷纷在主产国“圈地种胶”,加紧争夺资源控制权,严重威胁我国天然橡胶进口来源的稳定性。由此看出我国进口天然橡胶的处境将越来越难,这将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
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在现阶段,我国天然橡胶必须实行依靠扩大面积增加产量的“外延式”发展和依靠科技进步,增加单产的“内涵式”发展的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方式,来提高天然橡胶产出量,增加市场供应。显然,要达到国产胶完全自给是不现实的,但增加产出量,缓解进口压力或使国产胶自给率接近或达到安全线是可能的,利以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在目前的植胶技术水平下, 2015年国内天然橡胶种植面积通过挖掘潜力可达80万公顷。既然是土地资源挖潜,则局部或小面积,甚至是边角地的植胶,均为可采取的积极方式,这是确保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鉴于海南植胶的最大自然灾害为台风风害,为了减少台风对海南省植胶业的不利影响,海南省的橡胶已逐步加大向本省受台风风害危害较轻的中西部转移,而本省西部区域恰是年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之一。依据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发展规划,今后全省70%橡胶将位于中西部植胶区,因此,本项目的建设,运用标准化生产示范,利用高科技节水灌溉对促进缺水干旱的西部植胶区的橡胶良好生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疑会加大加快西部植胶区以及全省橡胶的更大发展。
本项目的运作完全符合我国天然橡胶的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符合海南省天然橡胶种植规划,符合XXXX关于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十一五”规划。因此,本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