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出社会生活的政治化,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评委以抽签方式从雅典各政区中选出代表行使戏剧评判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戏剧模仿抽签选举的做法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 据统计,18世纪末,英国棉纺厂中,约3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的工厂,600家是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下、使用珍妮机或骡机的工厂。这客观上反映出 A. 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 B. 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 C. 工业化造成分工越来越细密 D. 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 【答案】B
【解析】材料“雇佣人数在50人以上、使用动力机器”反映了生产规模较大,而动力机器的技术水平高于珍妮机或骡机,这说明技术变革推动生产规模扩大,故B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当时机器生产摆脱地理环境限制,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分工细密的问题,故C错误;生产力的提高促使资本集中,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D错误。故选B。
11. 18世纪后半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召集了一批知识分子编撰了一部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百科全书》。当局曾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其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这说明 A. 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 B. 百科全书都是唯物主义者 C. 理性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 D. 百科全书启蒙运动之大成 【答案】C
【解析】百科全书派属于启蒙运动,主张理性主义,而法国当局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提出公诉,这说明启蒙运动思想冲击了法国旧社会,遭到旧势力的压制,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科技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开展,而是强调这说明启蒙运动遭到旧势力的反攻,故A错误;“百科全书都是唯物主义者”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虽然百科全书涉及科技、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领域,但并不能说明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之大成,故D错误。故选C。 12. 1959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访问美国,讨论东西柏林和裁军问题;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双方达成了限制核武器的协议。这反映出美苏
A. 意识形态的对抗逐渐消失 B. 国家利益的矛盾趋于缓和 C. 共同致力于推动世界和平 D. 力量的消长影响双边关系 【答案】D
【解析】1959年至1972年,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并未消失,故A错误;当时处于美苏争霸时期,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没有缓和,故B错误;美苏争霸的实质目的并不是推动世界和平,故C错误;由于美苏争霸导致两国力量的消长,这影响了两国双边关系,故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尼克松访问苏联,故D正确。故选D。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受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
——摘编自秦晖《古商路上的逆差贸易》
材料二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的份额明显上升。……据2012单的外资企业联合年检,占中国企业总数量3%左右的外资企业,创过的工业产值占到全国工业产值的25%,创造的税收占到全国税收的20%。另一方面,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外直接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和娘游要快发咨询服务等。承包工程、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医疗卫生和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近年来,中国企年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市局。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
【答案】(1)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
(2)特点: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积极主动拓展海外市场。
成因:实行改革开放;推行外向型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产品不断升级换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产品价格低廉、产品的稀缺性、自然经济占主导、民众消费能力较低、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等方面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
(2)本题根据材料二“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外直接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进口出口双管齐下、出口项目与方式多元化、贸易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升、主动拓展海外市场等方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再从改革开放、外向型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说明其成因。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既存的或崛起中的大国,无论其多么爱好和平,也都必须拥有保卫自己的军事手段。
不过,500年来的历史又证明,几个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如17世纪时的荷兰,18、19世纪时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其领导者地位都不是通过战争获取的,主要还是由于先前的世界领导国自身衰落并最终退出才“禅让”结后来者的。典型的和英国霸权在20世纪初向美国转移。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如19世纪之初的法国,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苏联,都曾是世界既有秩序的挑战者,但也都是失败者。事实证明,以上这些都不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而是有历史的逻辑。
——摘编自肖德甫《大国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大国之道”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失败了。我赞成该观点。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一再打败反法联盟,在军事上取得辉煌战绩,盛极一时,控制了欧洲的广大领土。但是,帝国并没有停止战争的步伐,先后侵入西班牙、俄国,结果惨败而归。后来在莱比锡之战和滑铁卢战役中战败,法兰西第一帝国正式告终。苏联是二战后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国一争高下的国家。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提出要与美国“平分天下”,积极扩军备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是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无视民生,把国家财力过家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严重消耗和削弱了国力。1991年12月,苏联政权土崩瓦解。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如果其军备发展不能与其国力和国家发展战略相协调,只是一味的扩军备战,它就不可能长久地保持其大国的地位。
示例二: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所有大国的兴衰都与军备或战争有关。(评论略)
示例三:材料认为,近代以来曾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大国,主要都是他国“禅让”的结果。(评论略)
【解析】本题据材料“所有大国的胜利或衰败几乎都与军备或所进行的战争有关……是所有通过战争手段或扩军备战向世界领导国发起挑战的大国,几乎无一例外的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展开评论。例如:近代以来所有试图通过战争手段成为世界领导者的国家,几乎都失败了。可以从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盛衰、苏联与美国争霸最后解体等方面说明赞成该观点的理由。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5.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金于1141平达成绍兴和议后,金朝得以占领淮水以北大片土地。金熙宋到世宗将大批的女真、契丹与奚人迁往中原,计其户口,给以官田。其受田办法有二:一为受牛头地(注:接女真传统依靠牛具授田征税),“每耒牛三头为一具,限民口二十五,受田四顷四亩有奇”.实行于女真人较集中的聚居地,比屋连村,处汉人州县之间。二为计口授地,每口授田三十至五十亩不等,春秋量给衣马,若遇出军。始给其钱米。世宗派出官员查实户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规定不耕种者仗六十,受租百姓无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答案】(1)继承了女真族的历史传统;借鉴中原地区的均田制;兵农合一、富兵于农;强制推行农耕;地域范围广。
(2)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金朝的财政收入;提升了女真族的文明水平;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利于宋金边境的安定;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一为受牛头地……二为计口授地……要求必须自行耕种,地有余而力不足者才许租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继承女真族的历史传统、借鉴中原地区的均田制、兵农合一、富兵于农、推行农耕、地域范围广等方面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不耕种者仗六十,受租百姓无罪。凡受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陇之北,皆有之,多至6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金朝的财政收入、提升女真族的文明水平、促进中原地区的民族交融、利于宋金边境的安定等方面概括金朝前期土地改革的影响。
16.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使主张欧洲统一的人壮大了声势,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阻止战争,他们还有经济目的。的确,关税壁垒大大妨碍了商品流通,限制了蓬勃发展的大批量生产。许多人强调欧洲人的共同根源:古希腊、罗马帝国和初期的基督教,他们还指出在欧洲国家后来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点,这是边界的多次修改所无法掩饰的。这种“欧洲热”发展到制订精确的计划。丹麦人黑尔福特的《新欧洲》一书相当成功。弗朗德勒的作家与政治家、贵族出身的考登霍夫一卡莱尔吉创建了泛欧洲运动,参加者的人数可观。然而,关于通往统一欧洲的途径,关于组成统一欧洲的国家和民族,关于将采取的政治制度,意见分歧。所有人都明白欧洲统一的必要性,但主权国家却是无法回避的观实。……这些人缺乏更为具体的思想,也得不到欧洲政府与人民的持久支持,但是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幸存下来,在1945年东山再起。
——《法国》J.阿尔德伯特等《欧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问世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主张的结果,并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