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有:废纸、废电线、橡胶制品、木制门窗、电器元件、玻璃、金属、塑料……
3、垃圾的分类分装便于垃圾的回收利用,及对一些垃圾作无害处理。 4、堆肥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并形成肥料。
5、垃圾可按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进行分装。
五.一天的生活用水
1、水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目前大陆有60%的地方面临淡水资源不足。
2、我的节水计划:A、淋浴时抓紧时间;B、刷牙洗脸时用碗盆;C、把洗脸水存起来,用于冲厕所、拖地;D、清洗衣服可以减量多次;E、洗米水可用来洗菜。
六.污水和污水处理
1、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水污染更给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威胁,绝大多数水污染都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2、水的污染来源
农业 工业 家庭 生物
农药 化肥 废水 油污 洗涤剂 排泄物 尸体
3、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来源,自来水主要来自于水库、河流、湖泊。饮用水受到污染会直接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饮用水源。 4、污水处理过程。 初步处理 再处理 追加处理
污水 沉淀过滤 细菌分解 消毒 淡水 物理方法 生物方法 化学方法
七.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1、我们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答:我们周围存在以下污染现象:A、垃圾混装,乱倒垃圾,垃圾露天堆放,任其自然。B、生活污水随便排放,甚至将排泄物排入小溪,C、农业生产中过量使用化肥,D、对电池,医疗机械没有特别处理。 2、请你以少先队员名义针对周围环境情况写一份倡议书。 倡 议 书 尊敬的父老乡亲们: 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能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喝上卫生、放心的水,我们特提出以下倡议: 1:不能混装垃圾。乱倒垃圾,不能把垃圾 露天堆放,任其自然 2:生活污水不能随便排放。 3:农业生产中不要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 4;对电池,医疗机械要特别处理。 5;汽车尾声大的不能经常使用。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白岭镇中小少先队 2008年5月11日 八.环境问题与我们的行动
1、大气污染源有: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农田焚烧。 2、大气污染的危害:温室效应、酸雨,危害人体健康。
3、大气保护对策:A、减少废气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立法规定:工业废气须经过处理才能排放,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B、推广无车日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C、研制太阳能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
4、1909年,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发明合成塑料,给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白色污染。
5、白色污染解决办法有:回收利用合成塑料,研制可降解塑料,国务院于2009年6月2日起实行发布“限塑令”。
6、由于全球森林被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恶化,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7、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建立了保护区。
8、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小学六年级《科学》教科版下册期末重点复习题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就是( ),凸透镜具有( )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
2、( )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 )和( )(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 )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没有关系,和( )有关。放大镜的( )。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 )观察不到的( )。如通过( )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 );蟋蟀的耳朵在( );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 )。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 )就是它们的( ),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 )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这就是( ),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 )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 )。
9、( )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 )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 ),发现了( )。
11、洋葱表皮是由( )构成的。( )都是由( )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 )结构。 13、生物细胞的( )是多种多样的,( )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 )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 )是生物最基本的(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 15、( )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 )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 )。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 ),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 ),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 )具有( )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 )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
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 ) 放大镜( ) 光学显微镜( ) 电子显微镜( )。
21、人类探索( )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 )构成的,物质是( )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 ),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 )。 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 )的我们称为( ),能( )的变化我们称为( )。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 )。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 )的变化,我们就称为( )。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 )和( ),它们的区别在于( )。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 )又发生(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 )在口腔里与( )作用会发生( )。
8、( )与( )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 )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
9、( )和( )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 ),这样的变化属于( )。
10、( )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11、铁生锈是一种( ),铁锈是一种不同于( )的新物质。 12、铁生锈的原因与( )有关。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 )关系很大。
14、把铁与( )隔绝开是防止( )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5、( )会伴随各种现象,如:( )、( )、( )、( ),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16、( )和( )会发生( ),产生( )。
17、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 )组成的,物质是( )的。物质变化有两类:( )和( )。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 )。
1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
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 )。
第三单元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 ),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 )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美国的( )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 )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叫做( )。 5、月相在( )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
6、月相变化是( )围绕( )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7、月球是一个( )、( )的(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 )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 )、( )也就不同。 8、( )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 )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 ),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 )、( )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 ),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 )和( )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2、( )运行到( )和( )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 )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 )。而( )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 )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月球运行到( )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如下图所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