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政治经济学习题集
专业 会计学 班级 10级会计学1班 姓名 骆杨殷孜 学号 20101087
四、辨析题 1、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个商品的价值量。 (错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降低单个商品的价值量。) 2、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错误。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不一定有价值,如股票、土地等。) 3、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使用价值。 (错误。不同商品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
五、问答题
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P17—22) 答:(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基本概念)
(2)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关系: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怎样的?(P25)
答: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劳动生产率反方向运动。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但劳动生产率无论如何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因此,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生产它所消耗的劳动量成正比。
3、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答:(1)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2)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目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抽象劳动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4)劳动两重性理论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首先,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最后,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4、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答:(1)以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存在条件,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有性质,是私人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又是相互联系和互相依赖的,私人劳动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性质。
(2)私有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有通过交换。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6
现代政治经济学习题集
专业 会计学 班级 10级会计学1班 姓名 骆杨殷孜 学号 20101087
第二章 货 币
一、名词解释
1、货币 :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3、价格标准:又叫价格标度,是为计算商品价格而确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
4、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5、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作用
6、价值规律: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7、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是金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8、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9、通货膨胀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或流通中的纸币过度发行而引起的通货贬值和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10、通货紧缩: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即物价出现负增长。
二、单项选择题
1、商店里出售的各种商品,都有价格标签。这些价格标签表明货币是在执行( A )职能
A 价值尺度 B 流通手段 C 储藏手段 D 支付手段 2、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元”、“角”是( A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3、随着货币层次的增加,货币的流动性( A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可能递增可能递减 4、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 C ) A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B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C自身也有价值 D可作为支付手段 5、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C ) A 实在的货币 B 信用货币 C 观念上的货币 D 现金 6、在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是( C )
A 顾客用10元钱可购买5斤苹果 B 顾客购买5斤苹果,一周后付款
C 顾客用10元钱购买了5斤苹果 D 顾客向水果店以每斤2元的价格预定5斤苹果 7、货币的产生是( C )
A 由金银的天然属性决定的 B 人们相互协商的结果 C 商品交换过程中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 D 国家的发明创造 8、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 C )
A 金或银 B 观念上的货币 C 现实的货币 D 足值的货币 9、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B )
A 具有使用价值 B 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C 是金银 D 能够分为若干等份
7
现代政治经济学习题集
专业 会计学 班级 10级会计学1班 姓名 骆杨殷孜 学号 20101087
10、纸币流通规律是( A )
A 纸币发行量应当等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B 纸币发行量应当小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C 纸币发行量应当大于商品流通对于金属货币的需要量 D 纸币发行量与商品流通对金属货币的需要量无关
11、不同商品生产者按同一价格出售同一商品,有的赚钱、有的亏本,根本原因( C ) A 出售商品的质量不同 B 出售商品的价格不同
C 个别劳动时间不同 D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12、相等重量的黄金和生铁,黄金的价值大于生铁,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B ) A 黄金的使用价值比生铁的使用价值大
B 生产黄金的劳动消耗比生产生铁的劳动耗 费大
C 黄金的体积小于生铁 D 黄金可以充当货币,生铁却不能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 B )
A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规律 D 按劳分配
14、在1把斧子=1只绵羊这个等式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位置上的是( C ) A 斧子 B 绵羊 C 1把斧子 D 1只绵羊
三、多项选择题
1、某消费者的下列经济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有( BCE )
A 购买商品房,合同约定房价30万元? B 按购买合同约定,第二年付房款10万元? C 缴纳房屋契税9 000元? D 在装饰材料市场现购材料5万元? E 交纳车库租金200元
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 ABE )
A是把货币作为财富代表退出流通进行贮藏 B只能是具有价值的金银货币 C 可以是纸币或观念上的货币 D会使流通中的货币减少使商品销售困难 E会自发地调节流通中所必须的货币量
3、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 ABD )
A流通中的商品量 B商品的价格水平 C商品网点的多少 D货币本身的流通速度 E商品的流通速度
四、辨析题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 (错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和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2、通货紧缩可以使消费者以更低廉的价格获得所需要的商品,因此通货紧缩不会像通货膨胀那样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
(错误。通货紧缩依然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很大的破坏力。通货紧缩的后果:(1)持续的通货紧缩会使消费者推迟购买,以等待更低价格的出现,使产品销售困难,生产信心缩减。 (3)产品供给过剩的矛盾会迫使企业削减生产,从而造成开工不足,导致就业减少。 (4)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因失业增加会相应减少,并出现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
(5)会引发银行业危机,大大提高实际利率水平,引发企业破产的浪潮,以至于使局部的债务链条中断,从而导致整个信用体系的紊乱甚至崩溃,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8
现代政治经济学习题集
专业 会计学 班级 10级会计学1班 姓名 骆杨殷孜 学号 20101087
五、问答题
1、货币有那些职能?(P39--44)
答:货币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各自的概念需答出)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决定因数及其变动与货币需要量变动的关系是什么? 答;(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下列因素:一是待流通的商品数量;二是商品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
(2)商品价格与商品数量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在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3、纸币流通规律及其基础是什么? 答:(1)纸币流通规律是指流通中纸币总量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于货币需要量的规律。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由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纸币发行量应根据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决定的货币需要量来确定。 4、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答:(1)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
(2)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使其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成为价值规律在价值实现中的表现形式。
(3)一般作用:第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4)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具有局限性和破坏性,并不能保证社会生产“自然地、和谐地”进行。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规律作用范围、程度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六、计算
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0亿元,互相抵消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0亿元。根据经验统计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年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0亿元。 试计算:(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
(2)纸币每元贬值了多少?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3)请写出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解:根据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
当年所需要的货币流通量:(14000+4000-3500-2500)÷8=1500亿元 纸币贬值后每元值=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发行货币量
1500亿元÷2000亿元=0.75元 1元-0.75元=0.25元
答:(1)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为1500亿元。
(2)纸币每元贬值了0.25元;纸币贬值后每元值0.75元。
(3)货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公式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用公式表示:M=PQ/V
(4)通过上述的计算,说明了纸币流通规律是以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因为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其发行限于它象征性代表的金银的实际流通数量。纸币发行量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会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出现通货膨胀。
9
现代政治经济学习题集
专业 会计学 班级 10级会计学1班 姓名 骆杨殷孜 学号 20101087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名词解释
1、资本: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是一种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剩余价值: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3、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形态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4、可变资本: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5、超额剩余价值: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6、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8.工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二、单项选择题
1、货币转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D )
A 积累一定数量的货币 B 个别资本增大 C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 劳动力成为商品 2、资本总公式是( D )
A W—G—W B W-G-W C G—W—G D G—W--G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A )
A 资本的增殖和价值规律的要求似乎是矛盾的 B 资本流通过程和资本生产过程是矛盾的 C 商品形态的资本与货币形态的资本是矛盾的 D 资本和雇佣劳动看起来是矛盾的 4、商品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价值是( C )
A c + v B c +v + m C v +m D c +m 5、不变资本是指( C )
A 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B 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C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D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6、可变资本是指( D )
A 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B 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C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D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7、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是( D ) A?单个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商品个别价值的结果? B?单个资本家压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C?资本家延长工人劳动时间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D?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8、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 ) A?超额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 C?相对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 9、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D )
A 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而获得的 B 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 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 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