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号: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
助推器。在统一的货币联盟下,将出现一个超越国家主权范围的欧洲中央银行,其货币政策将由成员国协商一致才可以确定,这就避免了在以往欧洲货币体系下,欧洲各国的货币政策要被动地跟随德国的事实。
法国认为建立经济货币联盟可以消除欧洲货币体系中的不对称因素,从而强化法国在欧共体中的地位,因此强烈支持欧洲经济联盟的建立,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也给予强烈支持。德国最初并不热情,德国中央银行认为经济货币联盟的成立会失去德国在货币领域的独立地位,并且失去其在欧洲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柏林墙倒塌,“德国问题”再次成为欧洲人眼中的威胁因素,并引发了邻国的担忧。出于外交需要,德国政府决定对建立经济货币联盟让步,以赢得法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①
1991年12月9日,欧共体十二个成员国首脑,在荷兰城市马斯特里赫特召开会议讨《欧洲联盟条约》,该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Treaty of Maastricht),简称《马约》。《马约》由《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和《欧洲政治联盟条约》两部分组成。另外,会议决定将欧共体正式改称为欧盟(European Union,EU)。欧洲一体化进入由旧的经济联合走向政治、经济的多元一体化联合的新时期。
经济与货币联盟是《马约》中最为实质的内容,条约明确了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和发行统一货币的终极目标,并制定了时间表:
1990 年 7 月~1993年12月为第一阶段,在旧的欧洲货币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加强经济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合作,取消外汇管制,允许资本自由流动,所有成员国均纳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并实施相同的波动幅度;
1994年1月到1996年 10 月为第二阶段,建立欧洲货币局,在货币和金融管理方面赋予一定权力;逐步缩小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法定汇率的调整;促进埃居的使用并扩大其功能。在第一、二阶段,成员国应使经济状况尽可能达到条约规定的趋同标准;
1997年1月(或最迟1999年1月)起为第三阶段,建立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洲统一货币。②
《马约》签署之后,必须在12个成员国全部通过才能生效,即使只有一国反对,《马约》也难逃胎死腹中的厄运,这使得《马约》从签署到生效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1992年6月丹麦全民投票否决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为《马约》的通过蒙上了一层阴影。1992年9月20日,法国全民投票以51.05比48.95通过《马约》。在欧共体对丹麦作出若干让步(包括享有可以不参加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的选择权等)之后,1993年5月,丹麦第二次公民投票最终通过了《马约》。之后,一直在等待丹麦公民投票结果的英国议会于1993年7月批准了《马约》(英国在签署《马约》时已经获得关于是否进入第三阶段的选择例外权)。德国议会于1992年12月通过了《马约》,但由于部分反对派人士起诉《马约》侵犯了德国主权,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经过审理后,于1993年10月12日裁决《马约》不违宪,这才使 ①②
参考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P269 王鹤:《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P55
- 6 -
《马约》于11月11日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案例编号: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
得《马约》在德国获得通过。1993年10月29日,欧共体在布鲁塞尔召开特别会议,宣布
《马约》从1991年年底开始签署,到1993年11月由各国经过公投通过,历经了很多波折。其中,1992年的欧洲货币危机是对统一货币产生、经济一体化深化以及欧盟的出生最大的冲击事件。
五、“三驾马车”与欧洲一体化
英、法、德三国是战后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对欧洲整体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也被称作欧共体“三驾马车”。由于三国战后所处的国际环境各异,再加上历史、民族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对欧洲一体化持不同观点,导致其在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分歧与矛盾不断。
(一)英国
英国,是战后欧洲联盟最早的呼吁者,然而其自身却没有参与欧洲联合的打算。1946年,丘吉尔年在瑞士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欧洲的悲剧》演讲,呼吁法德和解,作为迈入欧洲合众国的第一步,但却把自身定位为 “欧洲合众国”的“朋友和赞助者”,超然于“欧洲合众国”之外。
英国想游离于“欧洲合众国”之外的主要原因是想保持其世界大国的地位。尽管,战争使得英国经济遭到了严重削弱,导致其国际地位下降,但同时,战争也给英国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它是欧洲为数不多的战胜国之一。此外,基于英美两国在历史、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关系,英国成了美国在欧洲的“第一盟友”。英国甚至在战后提出了旨在恢复其世界大国地位的“三环外交”的思想,将它与美国及英联邦的关系置于欧洲大陆之前。
随着冷战的爆发,美国逐渐意识到,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的西欧来对抗苏联,而西欧的联合对于欧洲经济复兴与发展极其重要,因而全面支持欧洲一体化,支持法国提出的“舒曼计划”。此后,伴随着欧共体在五六十年代的迅速发展,它作为西欧地区核心以及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作为欧洲代言人的地位日益明显。
英国逐渐意识到了加入欧共体的重要性,在六十年代两次申请加入,均遭到了法国的否决,直到1973年才最终加入。
如果说在加入欧共体之前英国是超然的姿态,那么在加入之后,英国则像是局内的旁观者,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阻碍者。由于过分强调维护自身的国家主权,英国在一体化的进程中坚持反对损害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任何一体化举措。
(二)法国
对于法国而言,造成其一切苦难的罪魁祸首——近邻德国是其心头大患。从1870年普法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70年的时间内,法国先后3次被德国彻底打垮。尽管战争的硝
- 7 -
案例编号: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
烟已消散,德国成为二战的战败国,但法国仍心有余悸,担心德国军国主义再度复苏。战后戴高乐政府承袭传统的严惩德国的策略,企图通过国际力量肢解德国。
1947年冷战开始后,法国的外交策略逐渐发生了转变。首先,在欧洲形成泾渭分明的东西方阵营之后,国际关系非敌即友,法国迫于英美的压力,被迫放弃肢解德国的计划。其次,法国与昔日在战场上的宿敌德国此时在同一个阵营里,苏联与“共产主义”是他们的共同敌人,世仇冤家结为利益伙伴已是大势所趋;最后,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夹缝中,法国逐渐意识到西欧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能获得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才能重振法国的大国地位。
法国环顾四周,英国已经奉行超然于欧陆之外的政策,追寻“世界大国的梦想”而去,欧洲联合只有在法德和解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开展。法国外交部长曾经说过“没有德国,一个统一的欧洲是不可能的。”① 然而,法德和解并不代表法国对德国放弃戒备心理。事实上,在倡导与推进欧洲一体化的过程中,法国对德国的防范心理从未减弱。1948年3月,法国
②外长曾宣称:“一个联合起来的欧洲可以保证更完善的防卫,也能给德国带上一个紧箍。” 可
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舒曼计划”本质上是法国钳制德国的计划。
(三)德国
重新统一是战后德国政府不断追求的目标,而德国意识到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实现。战后阿登纳( Adenauer)政府希望通过欧洲联合来强化西方阵营的实力,从而迫使苏联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做出让步,实现德国的统一。德国统一与欧洲联合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德国很清楚,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其自身已经失信于欧洲邻邦国家,并且引起了其它国家的恐惧和反感。要想获得国家的重新统一,就必须消除西欧各国对德国的不信任和恐惧心理。所以,阿登纳在谈到重新统一的问题时,总与欧洲统一联系在一起。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将德国重新融入欧洲,重新赢得欧洲各国的信任,这是阿登纳政府主要的外交思想。
虽然法国对德国存在强烈的戒备心理,但是德国对法国的态度却全然不同。德国深知,在英国追随大西洋主义之后,如果没有法国的参与,欧洲一体化将一事无成。因此,德国频频向法国递橄榄枝,极力寻求法德和解。阿登纳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一直把始终不渝地争取和法国建立友好睦邻关系看成是德国外交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必须不顾一切困难、挫折和失望坚持这个目标。必须做出不断的努力甚至牺牲,因为不这样西方就不能达到为与东方进行谈判所迫切需要的那种团结一致。跟法国取得谅解乃是西方团结的基本前提。”③
因此,法国的“舒曼计划”一经提出,德国迅速表达了赞同与支持。在之后的欧洲一体化的道路上,德国更是与法国结成了法德轴心,成为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
“三驾马车”对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微妙差异,使得这三个国家在应对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时采取了不同的态度与措施,也使得投机者进行投机时采取了差异化的策略。 ①②
转引自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P48 转引自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P48 ③
转引自张才圣:《德国与欧洲一体化》,人民出版社,2011年,P53
- 8 -
案例编号: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
六、货币危机的进程
(一)不对称冲击提供的机会
1990年10月,随着苏联和东欧的政治体制发生变化,西德和东德开始了统一的进程。1991年底,苏联解体,战后冷战格局结束。然而,欧洲政治局势的变化给统一后的德国以及欧洲的其他国家带来了不同的影响。政治版图的变化并没有给德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带来起色,西欧各国经济低迷,正处于衰退期。1992年,英国和意大利经济则一直不景气,增长缓慢,乃至衰退,失业率不断攀升,他们需要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业借款成本,让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就业,增加产量,刺激居民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的巨变,唯独给统一后的德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经济增长刺激。东西德合并之后,德国政府和私人部门都加大了对东德的投资。统一后的德国将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进行等价交换,原东德人的购买力大幅提升,刺激了消费需求。东西德马克的等价交换也使得短期德国马克的数量就有了迅速的增加。同时,德国的财政赤字也快速增长。在短期,德国经济出现了和周边其他国家不同的快速增长。这引发了德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显著提高(参见附件5)。由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奔腾式的通货膨胀(1919—1924年),德国央行对于通胀率上升异常敏感①,德国央行迅速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通胀率大约为6.2%,并开始下降到5.8%的过程中,德国央行将国债回购协议利率提高到9.7%,以抑制通货膨胀。
这样,德国的经济和欧共体内的其他国家的经济相比较而言就出现了所谓的“不对称冲击”。(参见附件y)。首先,从经济增长率来看,德国从1989年第四季度就和欧共体内的其他国家产生了分化或不对称现象。德国经济增长率在1991年时曾一度接近7%,而此时英国是“-1.95%”,法国是0.8%,英法两国经济处于严重衰退中。其次,德国和英国的通胀率也出现了明显的不对称运动。从1990年12月到1992年6月,德国的通胀率一直在攀升,从2.7%上升到6.2%;而此时,英国的通胀率则呈相反方向,从7.6%下降为3.6%。经济周期的不对称使得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方向也产生不对称性:德国需要提高利率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英国和其他国家则需要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德国和英国都按照自己的利益调整利率水平,则欧洲货币体系所确定的固定汇率制度就将难以维持。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法国、德国都面临着各自的两难选择。英国如果选择跟随德国提高或维持高利率水平,并维持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不进行调整,将以牺牲其短期经济增长为代价。法国除了有同英国一样的问题外,还纠结另一个问题:如果在1993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法国退出欧洲货币体系,欧元的产生是否将遥遥无期?德国的两难选择是:是继续采用高利率政策治理通胀,还是采用妥协的政策,适度降低利率政策,以便推进欧洲货币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
1992年6月,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仍在经济衰退中挣扎,但为了维持欧洲 ①
鉴于德国历史上出现过奔腾式的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与社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德国宪法的规定,德国央行有义务维持德国马克的稳定。
- 9 -
案例编号:
1992-1993年欧洲货币危机
货币体系下的利率平价关系,他们发现:即使其通货膨胀率低于德国当时的水平,其利率水平也需要高过德国的利率水平。这样,英国向德国提出了降低德国利率的要求。但是,德国央行出于强烈的抑制通胀的意图,非但没有降低利率,反而将贴现率在7月份提高至8.75%的水平。德国的这一举动使一些投机者认为德国不会为了维持欧洲货币体系而放弃用高利率政策治理通胀的行动。投机者的机会来了,他们闻到了血腥味。有人认为德国的行动成为了欧洲货币危机的导火索,其实如果没有德国的这个行动,危机也会到来的。
(二)“黑色星期三”
英国政府担心一旦英镑贬值,民众将对政府的管理经济的能力丧失信心,政府将受到动摇甚至倒台,同时,也担心一旦利率降下来,英镑将经不起国际金融投机家的群起攻击。而大幅贬值。整个夏天,英国财政部长拉蒙特一直在声明英镑绝不贬值。
8月下旬,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跌至允许浮动范围的下限,尽管英国与德国央行大量买进英镑,仍无法阻挡英镑下跌的趋势。
接下来,便出现了案例开头的那一幕。
8月26日上午,英国财政大臣拉蒙特发表电视讲话,再三强调英镑不会贬值,欧洲不会离开欧洲货币体系。拉蒙特此举无疑是为了稳定人心,而记者与心理专家却从他的肢体语言中解读出了他内心深处的不安。记者和心理专家捕捉到的信息当然不会逃过投机客的眼睛,他们推测英国政府已是外强中干。就在拉蒙特发表讲话的同时,英格兰银行已经开始行动,动用3亿外汇储备买进英镑,抛出德国马克,然而收效甚微。
9月3日,拉蒙特对外宣布,政府已拟定计划向国际银行借款价值75亿英镑的外汇来保卫英镑,这在英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在此之前,当德国宣布提高利率之后,投机客便悄悄在市场上抛售芬兰马克,购买德国马克,同时制造舆论恐慌,导致芬兰人纷纷将芬兰马克兑换成德国马克。为了汇率稳定,芬兰央行不得不大量抛售德国马克,购买芬兰马克。然而芬兰央行的德国马克储备有限,很快便消耗一空。
9月8日,芬兰政府不得不宣布与德国马克脱钩,自由浮动。投机客小试牛刀便轻而易举击垮了芬兰央行,更重要的是掀起了舆论的恐慌。
英国再次向德国政府建议降低利率,然而德国认为芬兰马克与德国马克脱钩微不足道,拒绝了英国的建议,德国央行行长史莱辛格更是在1992年9月11日在《华尔街日报》的一篇专访中表示德国绝不会降低利率,只能让一些欧洲货币重新定值,才能使欧洲货币政策稳定下来。
史莱辛格的讲话无疑给投机客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们推断一次千载难逢的货币投机时机已经到来。
弱者向来都是最好的突破口,这条法则似乎适用于任何生态圈,投机客很快做空了意大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