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工业再布局的表现形式有( )。
A.扩建B.改建C.迁建D.替代产业E.“迹地”利用 56.有关工业结构的分类,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部门结构纵向划分工业,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内部各部门地位及比例是否协调合理 B.工业地域结构从横向角度划分工业,目的在于研究工业布局地域形态 C.工业部门结构和工业地域结构是同一个事物和过程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 D.按产品生产过程的阶段性分为开采工业、原材料加工工业和制造工业 57.煤炭外运是世界共同面临的大问题。运输问题要考虑( )。
A.根据煤炭分布、生产、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煤炭产销区划 B.论证输煤方式 C.大型煤炭基地需要多种运输方式并举 D.尽可能变输煤为输电,节约运输 58.有关电力工业,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能具有传输迅速、使用方便、污染少等优点
B.负荷中心或接近负荷中心的大型煤矿、油气田最适宜建大型火电基地,这是最理
想的电力工业区位模式
C.远离资源地的负荷中心可考虑利用外地的煤油气建电厂,也可考虑利用其他替代
性新能源
D.水源条件会限制坑口电厂的发展
59.下列工业基地中,( )属于临海型工业布局。
A.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 B.鞍山钢铁工业基地 C.上海宝山钢铁工业基地 D.邯郸钢铁工业基地 60.制造工业布局,受( )因素制约最为显著。
A.原料地 B .消费地 C.燃料地 D.A和C
61.( )被誉为工业系统的心脏,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手段
A.纺织工业 B.化学工业 C.钢铁工业 D.机械工业 62.高技术工业的布局,与传统工业布局区别的因子有( ) A.在资源利用方式上,高效利用现有资源,集约式生产 B.在追求目标上,追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C.在要素依赖上,主要考虑智力等无形资产 D.在产业形态上,主要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63.高技术工业的特征有( )。
A.高增值性B.高渗透性C.高竞争性D.高智力E.高投资F.高风险
64.在下列农村工业布局类型中,( )区位优越,是农村工业发展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6
A.外向型B.普通农区型C.普通牧区型D.偏远型 65.工业地域结构的类别中,等级层次最高的是( )。 A.工业点B.工业区C.工业枢纽D.工业地区E.工业地带 66.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德国地理学家( )。 A.佩鲁B.克拉克C.韦伯D.杜能
67.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 )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A.工资B.运费C.集聚D.原料
68.原料指数小于1,工业最佳区位属于( )。
A.原料指向型B.市场指向型C.自由指向型D.以上答案都不是 69.近年来,我国在工业布局理论研究成就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 A.工业布局受经济规律支配B.工业布局要考虑非经济因素
C.工业布局坚持市场导向与宏观调查有机结合D.工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70第三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唯一特性是( )。 A.易行性B.先行性C.服务性D.普遍性 71.运输现象发生的首要前提是( )。 A.线路B.客货流C.终端设备D.运具
72.与工农业生产部门相比较,交通运输业的生产特点表现在其产品的( )。 A.非物质性B.非实体性C.同一性D.物质性
73.区位理论中,为了避开障碍或缩短通过高造价地区的距离导致线路增长,使之与理论最优值发生的偏离叫做( )。
A.正偏离B.静偏离C.负偏离D.动偏离
74.右图是某区域交通线路图,该运网的连接率为( )。 A.1 B.2 C.5 D.10 75.铁路运输的优势有( )。
A.牵引重量大B.输送能力强C.长途运输成本低D.运输连续性强 76.公路运输的优势有( )。
A.直达性和门对门运输B.灵活性强C.运载量小D.运输成本高 77.水路运输的特点有( )。
A.线路投资小B.运载量大C.运输成本低D.受自然环境限制大 78.航空运输的优势有( )。
7
A.速度快B.径路短C.基建成本低,但运输成本高D.客运能力大 79.管道运输的优势有( )。
A.连续性好B.运价便宜C.工期短,资金回收快D.永久性占地少 80.最适宜大宗、笨重、大型货物远距离运输的是( )。 A铁路B.河运C.海运D.公路
81.世界各国运输结构变化的共同特点是( )。
A铁路运输的统治地位急剧下降,在许多国家已被汽车运输取代 B.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相对地位日益提高C.水路运输重新受到重视 D.集装箱运输蓬勃发展,使运费结构和运输时间发生了深刻变化 E.汽车公路运输的地位迅猛提高,在许多国家成为运输主力 82.不合理的货流运输有( )。
A对流运输B.重复运输C.迂回运输D.过远运输E.短途运输 83.货流不合理运输的原因主要有( )。
A生产分布的不合理造成原材料、半成品的不合理流动
B.地区产销不平衡和信息不灵,可能造成产品的对流运输、过远运输和重复运输 C.某种运输方式远不能满足运输需要,可能导致迂回运输和短途运输 D.人们对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认识不清 84.实现货流合理运输的根本途径有( )。
A合理布局产业 B.大力发展综合运输
C.科学合理调配运量,做好产、运、销平衡 D.货流不合理不可避免,无从改变 85.法国巴黎大学比约·高涅尔教授认为,引发商品交换的原因是( )。 A差异B.愿望C.价格D.距离
86.与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相比,商业的一般特征是( )。 A依附性B.中介性C.链环性D.体系性
87.中心地理论是德国地理学家( )于1933年所创立。 A杜能B.韦伯C.克里斯泰勒D.廖什
88.中心地理论认为,只有( )既符合覆盖面积尽可能大、又不留空白的要求,是市场区最佳形状的首选。
A圆形B.长方形C.六边形D.八边形
89.中心地理论认为,商业中心区等级体系的分类和排列,一般要受到( )原则的制约和影响。
8
A市场最优B.交通最优C.效用最优D.行政最优
90.中心地理论认为,市场最优原则拟出的中心地序列,称为( )。 A.K=3B. K=4C. K=5D. K=7
91.商业活动的琏环性是由( )环节共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A.购B.销C.存D.调
92.商业区位指向原则包括( )。
A.接近购买力原则B.最短时间原则C.区位易达性原则D.满足消费心理原则E.接近CBD原则
93.贸易中心的特性有( )。
A.辐射性B.开放性C.灵活性D.区域性E.集聚性 94.城市产生和发展必须具有的前提条件是( )。 A.剩余农产品B.剩余劳动力C.工业化D.第三产业的兴起 95.城市化初期的基本形式是( )。
A.集中型城市化B.分散型城市化C.外延型城市化D.飞地型城市化 96.世界各地城市地域形态的类型主要有( )
A.团块状城市B.带状城市C.星状城市D.组团式城市E.一城多镇
97.1925年,美国社会学家E·W·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地域结构的( )理论模式。
A.六边形B.扇形C.同心圆D.多核心
98.大城市经济圈作为一种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具有( )的特征。 A.高集聚经济B.高能级经济C.开放型经济D.自组织经济
99.美国学者厄尔曼(E.L. Ullman)认为城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条件有( )。 A.城市间存在着互补性 B.城市间存在着可运输性 C.城市间没有中间干扰机会 D.城市间没有其他城镇存在
100.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达到( )%后开始出现减慢的现象,成为城市化进入
成熟阶段的标志
A.50 B.60 C.70 D.80 E.90 101.经济区的基本要素包括( )。
A经济中心B.经济联系C.产业结构D.腹地范围 102.我国现行的三大经济地带属于( )。
A经济行政区B.部门经济区C.经济协作区D.经济类型区
9
103.综合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地域经济综合体。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角度和深度不同,在综合经济区的范畴内,又可分为( )。
A经济协作区B.经济行政区C.城市经济区D.经济类型区 104.我国经济区划的主要原则应该是( )。
A经济中心与吸引范围相结合 B.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 C.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相关性原则 D.远景发展方向一致性 E行政区划必须的完整性
105.下列属于区域规划内容的有( )。
A.资源开发利用B.产业布局C.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D.产业政策E.重大项目建议 106.区域发展战略的基本特征有( )。 A.全局性B.长远性C.层次性D.实用性E.区域性
107.经济地理学的思想方法在继承与变革中向前发展,相继出现了( )思想方法。 A.形态描述B.地理比较C.要素分析D.综合分析E.系统分析 108.下列形态描述语言手段中,属于近代地理学是( )。 A.自然语言B.哲学语言C.数学语言D.数字地图语言 109.下列关于地理比较法,说法错误的是( )。
A.经济地理学的比较方法按其比较内容可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B.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是分析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
C.运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对象属性的不同,在相似属性的对象比较科学意义不大 D.运用比较时,要注意数据资料的统计范围、时间
110.下列技术方法,属于传统技术方法的有( ),属于现代技术方法的有( )。 A.实地考察B.遥感技术C.统计图表D.经济地图E.地理信息系统技术F技术经济论证
二、判断正误题(111-135题)
1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科学。( )
112.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性质是一门介于经济、技术、自然三者之间的边缘学科。( ) 113.由于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定义和内容更多地为人们所采用,因此,三次产业分类法通常又称为“费希尔大分类法”。( )
114.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转移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各产业之间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 ) 115.世界范围的工业化过程是以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的。( ) 116.增长极既指作为经济空间的主导产业部门,也指作为地理空间的城镇增长中心。(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