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过程中给予学生心理支持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时,一面倾听,一面给予同感的反应。鼓励学生将无助、焦虑和痛苦的心情宣泄出来,以释放积郁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同时,适当运用“暗示”效应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鼓励性的话语,形成尊重、接纳、关怀的良好氛围,使得学生的身体和情绪放松下来,与学生建立起了良好的咨访关系,为后来的咨询打好基础,当学生问及能否治好时,给予非常肯定的回答,给予学生治疗的信心 第二阶段:
目标:使用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和家庭疗法等,运用认知重建技术改变学生对社会、他人和恋爱观的不合理认知,帮助学生建立有利于其正确、合理认知的良好行为方式。 方法:合理情绪疗法、绘画疗法、家庭治疗等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过程: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结果。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
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合理情绪疗法是对特定的不合理的认知的矫正,挑战它们的有效性,通过认知重构技术,重新形成李某的更具适应性的态度。
绘画疗法:绘画疗法是心理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是让绘画者通过绘画的创作过程,利用非言语工具,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并且在绘画的过程中获得抒解与满足,从而达到诊断与治疗的良好效果。无论是成年和儿童都可在方寸之间呈现完整的表现,又可以在“欣赏自己”的过程中满足心理需求。任何一个涂鸦、画幅的大小、用笔的轻重、空间配置、颜色、构图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他的个体信息。绘画是潜意识的表达,绘画应用的是投射技术,绘画的语言丰富、内涵清晰。
通过绘画疗法,了解李某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然后在绘画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发泄。
家庭疗法:家庭疗法一般是治疗者与当事人及其家庭中主要成员一起进行谈话、示范或讨论。家庭是社会群体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不仅影响着各成员的心身健康,而且也影响着他们所工作、学习或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安
宁。建议离异学生的父母在每周的周六,父母双方都放下所有的工作,辞掉所有的应酬,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聊天,加强心灵沟通。 第三阶段:
目标:回顾总结,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综合所有资料,结合咨询目标和实施方案,与离异家庭学生一起做一次全面的总结,制定行为改变计划; (2)指出继续努力方向,建议继续保持咨询关系,2个月后联系汇报
(2)做好离异家庭的父母工作
(3)强化班集体的作用,增进人际交往 (4)学会自我调节,唤起对生活的热爱。,
离异家庭的孩子也需要亲情,但教师不能替代父母,所以,当他们面对困境时,教师要“授之以渔”,让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要对他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理想、前途的认识,并且一事一教育一引导,转变就表扬,达不到要求就再交流,再谈心,做到常提醒,多鼓励,
多方面启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在关爱和帮助的同时,所有教师都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确实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认真研究诱发原因,有针对性进行辅导、矫正。否则,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再矫正就费时费劲。教育好离异家庭的学生不仅要有爱,而且还要注意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和对待离异家庭学生的状况以及出现的问题。使这些受过心灵伤害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脸上重新绽开灿烂的笑容,使他们与正常家庭学生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三、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调兵山市第七小学离异家庭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访谈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家访,与离异家庭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从而总结一些个案特质。 2、探究法。
探索离异家庭学生代表性的个案,从而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个案特点。 3、调查研究法。
了解离异家庭学生家庭、社会背景,分析和发现他们存在问题的原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离异家庭学生个案的研究,从而得出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四、研究实施步骤
1、2016年4月----2016年7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进行调查研究;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建立课题组,明确分工职责; (3)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4)建立研究制度。
2、2016年8月----2019年7月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召开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实施方案。 (2)对实验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
(3)开展系列课题研讨活动,组织实验教师开展课题实验研究。
(4)阶段性课题研究总结,形成中期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