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全球气候变化(2)

2019-01-26 17:41

综合提升

1.C [漫长的地质时期,气候总体状况表现为冰川广布的冰期和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的更替。1万年以来,人类历史时期气候也发生过显著的变化,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温明显波动上升。]

2.D [冰期气候寒冷,间冰期气候相对温暖,从曲线的波状变化看,A处为一温暖的间冰期,C处气温较低为末次冰期,B处气温最高,所以为间冰期,D处为下一次冰期。]

3.A [气候温暖,树木生长较快,年轮较厚。由图可知,内部和外侧年轮较厚,中间薄,可知A项正确。]

4.D [M时期处于寒冷期冰川增多,雪线下降,海平面下降。]

5.D [从图中可以看出,近百年来的气温幅度有时增加,有时减少。]

6.D [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与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和毁林有关。发展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暖趋势。]

7.B [气温升高,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害虫侵袭,生物多样性有可能减少;气温升高,高山冰川融化,出现减少和后退;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其温室效应可能使部分地区的作物增产;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威胁人体健康。]

8.D [可从统计图上直接读出。公元1500年以后,中国温度在0℃以上的是1910~1950年。]

9.D [从总体上看两地气温趋高与趋低的趋势有关联,但气候变化并不同步。图上两条曲线有交叉情形。]

10.(1)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温暖 寒冷 (3)3 3 (4)长 偏短 交替 湿润

解析 读懂图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从图中看出,地球上气候变化的总特点是呈波浪式发展,冷暖干湿交替。地质时期曾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冰期之间为较温暖的间冰期。三次大冰期是震旦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

教材P83 探索 中国气候变暖,会使一些农作物的种植界限北移,如三季稻的北界可突破南岭进入长江流域,会使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提高。但气候变暖的同时,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变干旱,例如当今我国的主要粮食产区——东北南部、黄河中下游地区,干旱会使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从总体上衡量,因变暖而获得的收益远抵不上干旱带来的损失。

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以西北增幅最大,蒸发加剧会使西北土地的荒漠化加剧;气温升高导致冰川的退缩,会使人们失去更加宝贵的水资源,届时,必将出现河流干涸、绿洲沙化的后果。

我国东南沿海本来就台风频发,洪水时常发生,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大量增加的话,必然造成洪涝灾害不断。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将会淹没沿海的低地。而沿海的平原区是我国城市和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若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有效控制,将给我国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未来可能的气候变化对中国弊大于利。


2019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一:第四章 第二节 第1课时全球气候变化(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下载失败或者文档不完整,请联系客服人员解决!

下一篇:新课程高中数学测试题组(必修4)含答案

相关阅读
本类排行
× 注册会员免费下载(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马上注册会员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 QQ: